蘇婉一想起來以前自己娘家送來的雞蛋,被柴有慶端著送給了老宅,心裡就不是很得勁。
所以,雖然平日裡蘇婉性格比較懦弱,但是這會兒想起來,也不打算讓柴有慶吃娘家來的雞蛋。
柴有慶便隻好吃玉米麵餅子。
“好吃……”
柴米笑了:“我媽讓你吃就不錯了。你不說好吃咋整……”
柴有慶隻好尷尬的吃著。
“柴米啊,你那餃子一碗賣六塊錢,不少賺的。要不,你雇點人,幫你剁餃子餡?”蘇婉試探著問著。
畢竟柴米是累的不想動彈了,不過一碗餃子,賺一多半呢,有三塊多呢。
這多賣一碗,便多賺一碗飯錢了。
女兒雖然累,但是可以雇人分擔一下壓力,那到時候還能多賣點,多賺點錢。
“對啊,要是雇兩個人幫著你包餃子,不就多賣錢了?”柴有慶也附和著。
“不行。”柴米拒絕了母親和父親貪婪的想法:“一個人包餃子一個味道。媽,就是你包的餃子,它也不是我包出來的那個味。那玩意,吃兩口,就能嘗出來的。”
柴米隨後說道:“倒是可以做點小菜輔食啥的。不過咱們家沒這樣的人……”
柴米說到一半,突然想起來,親戚裡突然有這麼一個人。炒菜特彆好吃,醃的鹹菜,也特彆入味。
那就是二姨家的大閨女,也就是柴米的表姐姚蓮華。
柴米的二姨蘇慧嫁到了舉人杖子。是一個山溝溝裡的大山溝溝裡。
如果說柴米的姥姥家,也就是紋家溝就是大山溝子裡,那舉人杖子就是原始村落裡。
那地方特彆窮困潦倒。
柴米以前聽蘇婉說過,當初二姨蘇慧年輕時候,是被騙婚的。
要放後世,那都是違法了事情。
起因是蘇慧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就有媒人上門了。
那時候蘇慧十八歲,媒人給介紹的這個人呢,就是舉人杖子的姚守財。
姚守財也就是柴米現在的二姨夫。
這個姚守財當時都三十出頭了……整整比柴米的二姨蘇慧大了十三四歲。就這麼年齡差,甭說在七八十年代了,就算是後世也是極大的夫妻年齡差。
如果正常相親的話,這個是不可能成的。
這時候,那個媒人就想到了一個餿主意。領著姚守財的侄子,去相親的。
姚守財的侄子倒是長的也行,年齡和蘇慧差不多。
由於兩家離得又特彆遠,所以也沒打聽著什麼有用的消息。
當時媒人對蘇慧說的是:那姚守財比你大四歲,家庭條件好啊……還是村裡的會計,有三間大瓦房。
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有個住的地方的人,就是了不起的。
也正是那三間大瓦房,讓柴米的姥姥姥爺都相中了……
我們前文也說過的,柴米的姥姥姥爺家裡,更窮。哪怕到了現在,也是窮的不行。
家裡就三間房子,老兩口子都癱瘓,柴米的大舅和舅媽為了給兒子娶媳婦有地方住,都住到了牛棚裡邊。
這個時候,一定就會有讀者朋友問了:那漫山遍野的大山溝溝裡邊,缺錢可能,那怎麼可能會缺蓋房子的材料呢?
石頭,樹木有的是,自己勤快弄點就行了。
實際情況是,哪怕你靠山吃山的時候,也要考慮實際情況。首先,像柴米姥姥和姥爺家的地方是大山溝溝裡頭,石頭那是弄不動的……那是石頭山,根本沒有石頭,而且土也很少,想著蓋房子的石頭,難的離譜。
柴米所在的三家村原來有采石場,是個例外。其他地方的房子,多數都是泥土房……
另外就是樹的問題。
既然像讀者都知道了,這樹可以蓋房子,那當地的百姓也知道。早就把蓋房子的樹,祖祖輩輩的砍光了……山上的樹,生長特彆慢,沒個幾十年很難成材。所以,這蓋房子用的樹就沒有。
柴米的大舅和舅媽,也就隻能住牛棚。
這還是現在的情況。
在柴米二姨出嫁的時候,那牛棚還沒有呢……能給蘇慧找到一個有房子的人家,就是當時柴米的姥姥和姥爺都畢生所求。
蘇慧去相親了一次,回頭家裡就準備結婚了。
柴米的母親排行是姐妹中老三。
柴米的大姨二姨,以及還有個老姨。都是比柴米的大舅年紀小的。
柴米的大姨蘇錦先結婚,柴米的姥爺才有錢給柴米的大舅娶媳婦。
等柴米的舅媽嫁過來發現,下邊還三個弟妹……
那由於當時蘇婉年紀十四五,隻有蘇慧十七八歲,可以嫁人了。那就嫁出去吧。
嫁出去一個少一個……
農村的小宅子裡邊,沒多少宅鬥。但是實際生存困境有很多。
誰都吃不飽的時候,少一口子吃飯,就解決很大的問題。
這也是那個時代,女性地位比較低的主因。
家裡太窮,父母以及哥哥嫂子就盼著這妹妹早點嫁人出去,這樣家裡就可以省出來一些口糧了。
雖然也看一下男方的條件。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但是當時的標準一般比較低。
男的……活的……沒啥殘疾就行。
而蘇慧就遇到了這種情況,當時那個姚守財確實是男的,也是活的,而且也沒病,就是年紀大。
當時,直到結婚的時候還不知道呢。
拜堂的時候,都是姚守財的侄子幫著拜堂的。
要說這事,是真違法……
而且賊缺德。
柴米曾經聽過二姨蘇慧說過這件事:結婚入洞房了,蘇慧一看……臥槽,這怎麼小夥變大老頭子了?
要知道當時姚守財都已經三十出頭了,也不怎麼保養,是個老光棍了,這長的雖然不醜。
但是蘇慧知道自己相親拜堂看見的不是這個人啊……
姚守財就說蘇慧那是眼神不太好,沒看清楚。
蘇慧去問公公婆婆,公婆也說:這就是他們唯一的兒子,如假包換那種。
蘇慧就懵逼了……
不過姚守財確實家庭條件還不錯,在當時能吃上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