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精心烹製的菜肴冒著誘人的熱氣。然而,智人們習慣成自然,一看到美食,便不假思索地伸出雙手去抓菜。他們毛茸茸的大手在菜盤裡肆意翻動,將原本整齊擺放的菜肴攪得一片狼藉。有的智人抓起一把野菜就往嘴裡塞,腮幫子被塞得鼓鼓囊囊,汁水順著嘴角流淌;還有的智人因為爭搶同一塊獸肉,互相拉扯起來,嘴裡發出含混不清的叫聲。老人見狀,無奈地搖了搖頭,他深知改變智人們這種原始的用餐習慣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還需要耐心地教導與時間的沉澱,引導他們走向文明的飲食方式。
老人徑直朝著木工坊走去。木工坊裡,各類工具擺放一旁,還有一些尚未加工完成的木材與竹子原料。老人的目光落在了一捆竹子上,他心中盤算著要用竹子製作筷子,將這獨特的飲食工具帶給部落。
老人挑選了一根粗細適中、質地堅韌的竹子,先將其截成7寸6分。隨後,他坐在工坊的角落,拿出一把鋒利的柴刀。他小心翼翼地把竹子剖成細條,每一條都儘量做到寬窄均勻。在削製的過程中,老人專注地調整著力度與角度,口中還不時地喃喃自語,似在總結經驗,又似在傳授著某種無聲的技藝。
當竹條初具筷子的雛形後,老人開始仔細地打磨。他用一塊粗糙的石頭反複摩擦竹筷的表麵,將那些毛刺與不平整之處一點點磨去。他的雙手雖然布滿老繭,但動作卻極為嫻熟。每一次打磨,都傾注了他對部落的關愛與對改善生活的期望。
一旁的智人們好奇地圍攏過來,他們看著老人手中逐漸成型的筷子,眼中滿是新奇。有智人忍不住伸手觸摸,老人笑著把手中的半成品遞給他們,同時比劃著講解筷子的用途與使用方法。智人們似懂非懂,但都被這新鮮玩意兒深深吸引。
經過一番精心打磨,一雙雙竹子做的筷子終於製作完成。它們散發著竹子特有的清香,表麵光滑而平整。老人拿起一雙筷子,輕鬆地夾起一片樹葉示範給智人們看。智人們紛紛效仿,雖然一開始動作笨拙,但在老人耐心的指導下,他們逐漸掌握了一些技巧。老人拿起筷子,就開始講,這叫筷子,從外觀上看,這筷子的上端通常為圓形,下端則是方形。圓,象征著天,那廣袤無垠、包容萬象的蒼穹。它寓意著行事應如天道般圓潤融通,在人際交往中,秉持著和諧包容的態度,避免過於剛硬而折損。而方,代表著地,是沉穩、堅實與規矩的體現。意味著為人處世要有底線、有原則,如同大地承載萬物,遵循世間的倫理道德與行為規範,不可肆意妄為。
再來,這筷子有七寸六分,代表著人跟動物的區彆,是人有七情六欲,將這種巧妙的方式與飲食和人性緊密相連。在進食過程中,手持這長度適中的筷子,時刻提醒著人們要節製自身的情感與欲望,遵循適度原則,不可放縱無度。它猶如一把隱形的標尺,衡量著人們在物質享受與精神追求之間的平衡,倡導一種內斂、克己的生活態度,還有筷子講陰陽一動一靜才能夾起東西兩根一起動是夾不好這叫陰陽平衡
老人手持筷子: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間,這隱含著中國“天地人”三才文化。
用筷子的忌諱:
1.三長兩短:筷子長短不齊放在桌上,不吉利。
2.仙人指路:用特定手指捏筷子,食指伸出,被視為不禮貌。
3.品箸留聲:含筷子嘬出聲,被視為下賤。
4.擊盞敲盅:用筷子敲擊盤碗,被視為乞丐行為。
5.執箸巡城:在菜盤中猶豫不決,不禮貌。
6.迷箸刨墳:在菜盤中扒拉,不雅。
7.淚箸遺珠:夾菜時菜湯流落,不衛生。
8.顛倒乾坤:顛倒使用筷子,不禮貌。
9.定海神針:用一隻筷子插菜,羞辱同桌。
10.當眾上香:筷子插飯中,不敬。
11.交叉十字:筷子交叉放桌上,否定他人。
12.落地驚神:筷子掉落,驚動祖先,不孝。
13.千夫所指:筷尖指向他人,不禮貌。
筷子的益處:
?多功能:挑、撥、夾、拌、撅、扒等。
跟你們講3個筷子的傳說就當故事聽:
薑子牙發明絲竹筷
傳說薑子牙在出山前,窮困潦倒,他老婆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一次薑子牙釣魚回來,老婆催他吃肉,窗外神鳥卻三次啄他手背,阻止他吃肉。神鳥棲在絲竹上,呢喃鳴唱指引他用絲竹夾肉,薑子牙照做後發現絲竹能驗毒,此後便用兩根絲竹進餐,周圍人紛紛效仿,筷子習俗由此流傳.
妲己發明玉筷
商紂王喜怒無常,吃飯挑剔,很多廚師因此喪命。妲己為討紂王歡心,在一次菜肴太燙時,取下頭上玉簪夾菜喂紂王,後來還讓工匠特製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便是玉筷的雛形,之後這種夾菜方式傳入民間,產生了筷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大禹發明筷子
相傳大禹在治理水患時三過家門而不入,常於野外進餐。因獸肉剛燒開鍋太燙無法下手,他便折樹枝夾肉或粉粢食之,這就是筷箸最初的雛形,也符合熟食燙手促使筷箸產生的人類生活發展規律。
好了,筷子的故事講完了。現在我要做勺子,隨便縫隙灑落在一堆木材。老人從中挑選出一塊紋理清晰、質地細膩且乾燥適度的木塊,準備製作一把勺子。這塊木頭不錯夠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