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政壇硬漢的身份,卞壼還是位被嚴重低估的書法家。唐代張懷瓘在《書斷》裡評價他的字:"卞壼書法師法衛瓘,筆勢勁健,如孤鬆挺立。"可惜現在隻能從《淳化閣帖》裡看到他的《文墨帖》摹本,但字裡行間的剛勁之氣,確實像極了他的人品。
有趣的是,這位書法大家從不參加名流雅集。有次王羲之組織蘭亭集會,派人送來請柬。卞壼回信:"公務繁忙,恕難從命。"後來有人問他為何不去,他捋著胡子說:"與其曲水流觴,不如多審幾份奏折。"
五、最後的倔強
公元328年,蘇峻之亂爆發。這場因外戚與士族矛盾引發的叛亂,把建康城變成了修羅場。當時47歲的卞壼本可隨駕避難,但他選擇帶著兩個兒子卞眕、卞盱正麵硬剛。
《晉書》記載了悲壯的一幕:叛軍攻入宮城時,卞壼"身被數創,猶力戰不已"。兩個二十出頭的兒子要拉他撤退,他瞪著眼睛吼道:"吾為大臣,當以死報國!"最終父子三人倒在血泊中,屍體保持著戰鬥的姿態,連叛軍都為之動容。
更令人唏噓的是卞壼的遺孀裴氏。收葬丈夫時,她撫屍痛哭:"父為忠臣,子為孝子,複何恨乎!"這句話後來成了卞氏家訓,他們的後裔以"忠貞堂"為號,出了三十多位青史留名的忠臣良將。
六、曆史評價:不合時宜的逆行者
當時人笑他迂腐,後世卻敬他風骨:
南宋朱熹點讚:“晉室之忠,壼為首稱。”
明代王世貞狂吹:“若卞望之者,真社稷臣也!”
現代網友辣評:“東晉最剛打工人,用生命演繹什麼叫‘00後整頓職場’!”
卞壼的故事告訴我們:在躺平與內卷之間,還有第三種選擇——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哪怕被當作“老古董”。畢竟,沒有這些“不合時宜”的倔強,曆史的車輪早就在玄學嗑藥中翻溝裡了!
七、曆史彈幕刷屏:卞壼的跨時空粉絲團
若把卞壼的人生拍成電視劇,彈幕絕對能承包半部中華史——從東晉到明清,各路大佬爭當“自來水”,連隔壁朝鮮半島都有人隔空打ca。
古代追星現場
南朝粉絲:劉義慶在《世說新語》裡暗搓搓記下一筆:“卞望之岩岩清峙,壁立千仞。”這彩虹屁吹得清新脫俗,堪稱5世紀頂流文案。
唐朝應援:李世民讓魏征編《晉書》,特意在卞壼傳裡加戲:“臨危不顧,身死名揚。”結果被魏征懟回去:“陛下,史書要客觀!”內心os:這甲方要求真多)
宋朝後援會:朱熹不僅親自給卞壼祠堂題匾“忠貫日月”,還帶著學生搞研學遊:“都來看看,這才是公務員該有的樣子!”陸遊更是在《老學庵筆記》裡激情安利:“讀卞公傳,可下酒三鬥!”
元明清三連讚
關漢卿把卞壼寫進雜劇《忠義堂》,讓反派角色哀嚎:“撞上卞青天,比見閻王還難纏!”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後感慨:“卞公守禮法如守城池,吾輩修心學亦當如是。”
乾隆下江南時特意繞道朝天宮,摸著胡子吟詩:“凜然如在見須眉,千載卞公是我師。”轉頭卻對和珅說:“愛卿啊,你可彆學他天天懟朕。”
現代學術誇誇群
錢穆在《國史大綱》裡蓋章認證:“卞壼以寒素抗豪門,猶螳臂當車,然其精神自足千古。”
易中天在《魏晉風度》講座調侃:“這位老兄要是活在今天,絕對是紀委重點培養對象,雙十一購物車可能全是《公務員守則》。”
日本學者吉川忠夫研究後震驚:“納尼?東晉居然有比武士更剛的打工人!”
民間文化梗王
南京人至今保留著“卞公墳前說忠孝”的習俗,大爺們下棋都要吹牛:“我祖上給卞尚書牽過馬!”更絕的是安徽卞氏宗祠,直接把族規寫成rap:“忠孝忠孝,傳家法寶;學壺壼)學壺,永不翻車!”注:當地方言“壼”讀近“壺”)
從禦用史官到網絡大v,從朝堂教科書到民間脫口秀,卞壼用他“職場鋼鐵俠”的形象完成了一場跨越1700年的文化巡演。正如網友在知乎神評:“彆人在曆史書裡躺平,卞壼在每一頁都敲黑板——同學,你的節操掉了!”這大概是對一個古人最硬核的致敬。
站在朝天宮西側的古墓前,看著"忠貞卞公之墓"的碑文,忽然明白:曆史長河奔流不息,正是這些固執的"逆行者",用生命為文明劃下底線。卞壼的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不合時宜的堅守,恰恰是時代最珍貴的品格。
後記:《江城子?鐘山碧血卷江東》
建康寒甲裂玄穹,槊吞虹,馬嘶風。
父子銜枚,踏血醒晨鐘。
碎卻貂蟬傾碧處,星墮野,劍燃紅。
秦淮水咽六朝空,塚盤龍,氣如虹。
千載潮來,猶吼舊時戎。
夜半鐘山雲破月,光過處,大江東。
喜歡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請大家收藏:()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