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永寧寺的銅駝街至今立著塊無字碑,傳說這是賈南風最後的倔強。她不立功德碑,不寫懺悔書,隻留下道曆史謎題:在那個男權至上的時代,一個相貌醜陋的女人,究竟要流多少血,才能在這吃人的宮廷殺出血路?
五、績效考核逼瘋公子哥——賈南風的硬核治國術
"你們士族不是最愛說"上品無寒門"嗎?本宮今天就讓你們知道,地裡長的麥子可比族譜金貴!"——元康三年春耕大典上,賈南風手持鐮刀站在隴畝間,身後跟著二十個瑟瑟發抖的世家子弟。
洛陽南郊的官田裡,王衍家的七公子正蹲在地頭抹眼淚。這位琅琊王氏的翩翩公子,此刻錦袍上沾滿泥點,手裡攥著把歪脖子秧苗,活像隻落湯孔雀。不遠處的田埂上,賈南風正拿著竹尺挨個檢查插秧深度,活脫脫西晉版"職場女魔頭"。
九班製:古代公務員考試大闖關
要說賈南風搞的九班製,簡直就是古代版的《令人心動的offer》。她把官員選拔分成九等考核,每季度末位淘汰,搞得世家大族集體失眠。有次朝會上,太原王氏的家主王渾顫巍巍出列:"娘娘,老臣孫子考了八次都沒過九班製,您看..."
"考不過就回家喂豬!"賈南風把奏折摔得啪啪響,"本宮記得你們王家祖上王昶寫的《陳治略五事》,第一條就是"擢賢能"。怎麼,現在自家兒孫不爭氣,倒要怪本宮太嚴格?"
這套製度可把公子哥兒們整慘了。以前靠爹就能當官,現在得熟讀《九章算術》,會算田畝賦稅;要通曉《齊民要術》,懂得看雲識天氣;最要命的是得通過"實務模擬考"——有次考賑災應急,考官直接往考生身上潑冷水:"黃河決堤了!給你半炷香時間寫對策!"
但寒門士子可算逮著機會了。有個叫束皙的窮書生,在考場上唰唰寫下《勸農賦》,當場被賈南風點為上等。後來他推廣區田法,讓關中糧產翻番,氣得世家大族直跳腳:"這廝連祖墳在哪都不知道,憑什麼當刺史!"
祿田製:西晉版kpi考核
如果說九班製是選拔關,祿田製就是催命符。賈南風規定官員俸祿與管轄地的糧食產量掛鉤,產量不達標?俸祿打對折!連續兩年墊底?直接卷鋪蓋走人!
這下可把養尊處優的官老爺們逼瘋了。滎陽太守鄭袤半夜蹲在麥田裡捉蟲,把《詩經》改成了《捉蟲口訣》:"七月流火,八月萑葦,九月蟊賊,十月找我賠..."河內郡守更絕,親自帶著衙役給老農捶背:"您老可得多活幾年,本官今年能不能吃上肉就指望這塊地了!"
最慘的是管鹽鐵的度支尚書。有年江淮鬨蝗災,他硬著頭皮提議:"要不咱們賣點官爵..."話沒說完就被賈南風瞪回去:"你當朝廷是菜市場?這個月俸祿先扣三成,明天帶著算盤去田間數蝗蟲!"
但效果是真顯著。元康五年,全國官倉存糧比太康年間多了三倍,連皇宮禦膳房都開始研發全麥宴。有次西域使臣來朝,看見金鑾殿上群臣個個麵有菜色,嚇得直嘀咕:"晉朝官員莫不是都修仙了?"
六、寒門vs士族:朝堂上的魷魚遊戲
賈南風這套組合拳,打得士族集團鼻青臉腫。他們也不是吃素的,很快想出陰招——往九班製裡塞私貨。有次考核題目是"論周公輔政",擺明要給司馬家王爺們開後門。結果賈南風當場加試:"請以《韓非子·五蠹》解析當前吏治",把準備作弊的公子哥全送進了補考班。
士族們又搞起行為藝術。某日清晨,洛陽朱雀門前突然出現三百士子披麻戴孝,舉著"禮崩樂壞"的橫幅靜坐。賈南風不慌不忙派太監送去二十車《九班製考綱》:"既然這麼愛讀書,本宮成全你們。背不完不許吃飯!"
最精彩的當屬元康六年的"鵝毛筆事件"。清河崔氏在科舉考場偷運作弊毛筆,筆杆裡塞滿小抄。賈南風發現後,直接把作弊者綁在太學門口,讓人現場拔鵝毛做筆:"不是愛抄嗎?給本宮抄《左傳》三百遍!"據說那月洛陽城的鵝見了穿儒衫的就跑。
七、改革者的囚徒困境
正當賈南風在改革路上高歌猛進時,危險已悄然逼近。她提拔的寒門官員漸漸形成新勢力,張華、裴頠等能臣像齒輪般推動國家機器運轉。但舊士族的反撲也愈發凶猛,他們開始和司馬宗室勾勾搭搭,在賈南風最得意的領域埋下暗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次賈南風微服私訪,聽見茶攤上說書人講:"賈娘娘什麼都好,就是忘了一句老話——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她握著茶杯的手頓了頓,轉頭對心腹董猛說:"回宮把《商君書》再給各州刺史抄送一遍。"
這種孤膽英雄式的改革,終究埋下禍根。當她把太子司馬遹視為最後一個障礙時,所有反對勢力突然擰成一股繩。趙王司馬倫的謀士孫秀看得透徹:"賈南風就像在懸崖邊跳舞,她越是改革得狠,反對者就越有理由造反。"
八、血色終章:改革者的曆史悖論
永康元年300年)那個血色黎明,當金墉城的鐵門轟然關閉時,賈南風突然想起十五年前那個春日。那時她剛推行祿田製,帶著百官在郊外勸農。有個老農捧著新麥跪地痛哭:"娘娘,這是小民十年來第一次交完賦稅還有餘糧。"如今那捧麥穗,早化作司馬倫軍隊的火把。
極具諷刺的是,八王之亂中殺得最凶的王爺們,正是賈南風曾經壓製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打著"清君側"旗號反攻倒算,卻把九班製、祿田製全盤繼承——畢竟沒人會和錢糧過不去。就連最恨賈南風的東海王司馬越,奪權後第一件事就是重修《考課令》。
洛陽永寧寺的晨鐘暮鼓裡,無字碑靜靜矗立。那些曾被賈南風踩在腳下的曆史規律,此刻正露出微妙笑容:改革者的宿命,或許就是成為後來者的墊腳石。就像她最愛的牡丹,碾落成泥卻讓整個春天更加鮮豔。
賈南風推行的九班製,在三十年後被東晉改造為"九品中正製",成為門閥製度的護身符;她首創的祿田製,則為北魏孝文帝提供了均田製靈感。這個毀譽參半的女人,像顆砸進曆史深潭的石子,漣漪至今未息。下次當你抱怨kpi考核時,不妨想想西晉那些在田裡數麥穗的世家公子——比起賈南風的硬核管理,現代職場可溫柔多了。
喜歡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請大家收藏:()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