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詠東晉“金融大亨”沈充》
烘爐鑄雪沸吳風,鐵甲曾翻赤壁空。
未料前溪歌舞散,寒星獨照劍霜紅。
公元384年的洛陽城,一隊商賈正圍著西域來的胡商討價還價。突然"叮當"一聲,某位仁兄的荷包漏了個洞,幾十枚青灰色的銅錢蹦跳著滾入護城河。這些刻著"沈郎"字樣的錢幣,在河底與魚蝦作伴三百餘年後,被考古學家打撈出水時,竟還保持著清晰的輪廓——這不禁讓人想起它們的主人沈充,那個在東晉金融史上蹦躂得最歡的胖子。
一、錢眼裡蹦出來的野心家
1.錢幣世家的"鈔能力"啟蒙
吳興沈氏的祖宅裡,藏著個堪比現代保險庫的錢窖。五歲的沈充第一次跟著父親下窖查賬,看著滿牆掛著的"五銖錢模板",脫口而出:"爹,這些餅模子能烙銅錢餡餅嗎?"管家嚇得差點打翻油燈——這孩子竟把皇家禦賜的鑄錢模具當廚具。
十年後的上巳節,十五歲的沈充已經能閉著眼睛分辨銅錫比例。他在家族工坊搞的"鑄錢奧林匹克"大賽,讓老工匠們看得目瞪口呆:這小子獨創的"旋風澆鑄法",能讓銅水在模具裡轉出完美漩渦,成品錢幣邊緣光滑得能當鏡子照。
"少爺,您這手藝不去少府監當個鑄錢總監可惜了。"賬房先生捋著胡子感慨。沈充卻把玩著新鑄的錢幣神秘一笑:"等著瞧,我要讓沈家錢幣比建康城的柳絮飛得還遠。"
2.王敦的"獵頭計劃"
太興三年320年)的某個春日,江州刺史王敦正對著賬本發愁。自從朝廷推行"禁私鑄"政策,他的軍費就縮水得像曬乾的橘子皮。謀士錢鳳獻計:"聽聞吳興沈氏有個錢袋子成精的公子哥,將軍何不……"
此時的沈充正站在一片由十萬枚銅錢鋪成的巨大太極圖中央,他站在陰陽魚眼上,高舉雙臂,口中高呼:“錢能通神!”
這一舉動引來了周圍路人的圍觀和竊竊私語,但沈充卻毫不在意,他沉浸在自己的行為藝術之中,仿佛這些銅錢就是他與神靈溝通的媒介。
就在這時,一名家仆匆匆跑來,向沈充稟報:“公子,有位自稱‘王大將軍特使’的先生前來拜訪,說是有要事相商。”
沈充聞言,心中一動,他連忙從銅錢太極圖中走出來,整理了一下衣衫,然後對家仆說道:“快快有請!”
不一會兒,那位特使便被引到了沈充麵前。特使遞上了一封書信,沈充接過一看,隻見信上赫然寫著“王敦”二字,他心中暗喜,知道這一定是王大將軍的親筆信。
沈充打開信封,仔細閱讀起來。信中的內容讓他大為震驚,原來王敦想請他去擔任“江南財政總長”一職。
看著信中“共謀大事”四個字,沈充不禁摸了摸腰間那叮當作響的錢囊,心中暗自思忖:“這可是個肥差啊!”
突然,他想起了上月那位占星師說的話:“太白經天,主刀兵起。”如今看來,這不正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嗎?
沈充越想越覺得興奮,他忍不住笑出聲來:“哈哈,這可真是天上掉ipo啊!”
二、貨幣戰爭與舌尖上的謀反
1.沈郎錢的"輕資產"革命
元帝永昌元年322年),江南市場突然刮起"輕錢風暴"。沈充的鑄錢工坊裡,工匠們正在玩"重量消消樂"——每枚錢幣從四銖降到三銖,還美其名曰"優化用戶體驗"。這種青灰色的"沈郎錢"輕得能浮在水麵,老百姓編出順口溜:"沈郎錢,水上漂,買鬥米,折半腰。"
但商賈們愛死了這種"輕量化錢幣"。絲綢商老周發現個秘密:用沈郎錢支付貨款,同樣的騾車能多裝三成現金。他給沈充送了塊匾額,上書"移動支付先驅",落款是"江南物流協會"。
2.叛軍的"金融創新"
王敦大帳裡正在召開古代版股東大會。沈充手持竹簡ppt講解:"諸位將軍的投資將轉化為"討逆債券",年化收益30!"說著掏出個鑲金嵌玉的錢匣:"這是限量版紀念幣,正麵王大將軍英姿,背麵刻著"清君側"三個鎏金大字。"
最絕的是他設計的"軍功幣"係統:士兵每斬首一級,就能獲得刻著"功"字的特製錢幣,集齊十個可兌換田宅。很快軍營裡出現了地下黑市,有人專做"軍功幣"倒賣生意,氣得王敦大罵:"老子造反還造出個錢幣交易所!"
3.通貨膨脹的魔幻現實
隨著沈郎錢泛濫,建康城出現詭異場景:買個胡餅要背半麻袋錢,茶攤老板用秤稱錢收賬。更離譜的是青樓行情——某位名妓的贖身價從三百貫暴漲到三萬貫,老鴇拿著沈充的畫像天天燒香:"求沈財神彆再印錢了,奴家的賬房先生都跑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