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番夾槍帶棒、痛心疾首還帶歇後語的“咆哮式”諫言,效果拔群!喧囂的獵場瞬間安靜得能聽見針掉地上的聲音。所有隨從、大臣、士兵,估計都屏住了呼吸,內心瘋狂刷屏:“臥槽!老楊頭真敢說!”呂纂被當眾這麼一頓劈頭蓋臉的“輸出”,麵子碎了一地,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尷尬得腳趾頭能摳出三室一廳。眾目睽睽之下,他也不好發作,隻能乾咳兩聲,勉強擠出點“虛心”:“咳咳……愛卿言重了……這個……嗯……朕知錯了。”內心os:死老頭子,給我等著!)
然而,帝王這種生物的“知錯”,就跟沙漠裡偶爾飄過的雲彩一樣,看著有雨,實際毛都落不下一根。回宮之後?該打獵打獵,該喝酒喝酒,楊穎那番掏心掏肺的話,估計早被他當成耳旁風,左耳進右耳出了。楊老頭也隻能望天興歎:老板這“酒”,看來是醒不了了!
3.治國之道:在“虎狼窩”裡念“勸農經”的倔老頭
在崇尚“砍人就是生產力”、“擴張才是硬道理”的後涼“虎狼窩”裡,楊穎的治國理念顯得格外“清奇”又格格不入,但也因此顯得彌足珍貴。
經濟上主打“勸課農桑”:楊老頭心裡門兒清:河西走廊那地方,本來就窮山惡水相對而言),再不好好種地,大家喝西北風打仗去啊?農業,那是國本的國本!兵源、糧草、物資,全指著地裡刨食呢!所以他堅決反對老板們動不動就“勞師遠征”,把老百姓當牲口使,耗儘民力的敗家行為。他的奏章裡,充滿了“春耕”、“秋收”、“賦稅宜輕”、“民力宜惜”這類在武將們看來“婆婆媽媽”的詞兒。
軍事上堅持“伺釁而動”:楊穎不是和平主義者,他也知道拳頭硬的重要性。但他主張的是“精準打擊”,是“性價比戰爭”。他認為打仗得看準時機,最好是等敵人自己內部鬨矛盾、鬨饑荒、鬨分裂了“釁”),咱再瞅準機會,雷霆一擊,用最小的代價換最大的戰果。堅決反對為了麵子或者單純手癢就去“窮兵黷武”,打那種毫無意義的消耗戰。這思路,放現代就是典型的“猥瑣發育,彆浪”和“機會主義”。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個畫麵:在一群整天嚷嚷著“砍他丫的”、“搶他娘的”的涼州猛男中間,楊穎這位宰相大人,天天苦口婆心地念叨著“要種地”、“要省錢”、“要等機會”……這場景,充滿了荒誕的喜劇感。估計在那些將軍們眼裡,楊老頭就像個闖進了土匪窩的老學究,天天捧著本《論語》念叨“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道理都對,說得也挺好,就是……就是跟這土匪窩的氣質,它不搭調啊!您老這“勸農經”,念給這群隻認刀把子的丘八聽,不是對牛彈琴嘛?
三、長安落日:螳臂終難擋曆史車輪,宰相淪為“長安漂”
楊穎的苦口婆心、據理力爭,乃至黑色幽默式的死諫,就像螳螂試圖舉起臂膀阻擋狂奔的戰車。後涼這艘在驚濤駭浪中本就千瘡百孔的破船,在呂纂和他繼任者呂隆這對“臥龍鳳雛”的輪番“掌舵”下,加速駛向了名為“滅亡”的礁石。
神鼎三年公元403年),後秦的“拆遷大隊長”姚碩德,率領著大軍,黑壓壓一片直撲後涼國都姑臧今甘肅武威)城下。那陣勢,真是“黑雲壓城城欲摧”。城裡啥情況?糧食吃光了,援兵?想都彆想!人心惶惶,連耗子都想搬家了。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楊穎這位老宰相,縱有千般計謀,萬般不甘,麵對這絕對的力量碾壓,也隻能徒呼奈何。
末代老板呂隆,一看這架勢,得,打是打不過了,跑也跑不了。為了保住小命可能還有家族血脈),他選擇了最屈辱的一條路:投降!簽城下之盟!投降條件裡,除了割地稱臣,還有一條特彆紮心:後涼原來的“文武重臣”及其家屬,統統打包,作為“高級人質”,遣送到後秦的都城長安去!這名單上,排在第一位的,赫然就是我們的中書令大人——楊穎。與他同行的“難友”,還有慕容築等五十多家後涼的高官顯貴及其家眷。昔日風光無限的“四府佐將”之一,瞬間淪為“長安人質團”vip成員。
在通往長安那漫漫的黃沙古道上,車隊緩緩前行。楊穎坐在車裡或者騎著老馬),回頭望向漸漸消失在視野中的姑臧城垣。那一刻,他心中是何滋味?是悲歎一生心血付諸東流?是嘲諷這亂世輪回的荒誕?還是對自己這隻“螳螂”終究無力回天的深深無奈?史書沒有記載他的表情,但那個回望的身影,必然充滿了曆史的蒼涼與沉重。
抵達長安後,作為“高級人質”,待遇可能比普通囚徒好些,不至於住大牢,但“寄人籬下”、“行動受限”、“時刻被監視”是免不了的。昔日的宰相威儀、朝堂風采,統統成了過眼雲煙。他就像一件被繳獲的、失去了價值的戰利品,被隨意安置在長安城的某個角落。他的政治生命,隨著後涼的徹底滅亡,畫上了一個倉促而悲涼的句號。史書對他最終結局的記載,如同投入水中的一粒小石子,隻留下幾圈微不可查的漣漪,便徹底消失——“不知所終”。一個曾試圖在亂世中發出理性聲音的靈魂,最終消隱於十六國那更加混亂黑暗的烽煙塵埃之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四、青史回聲:一隻“失敗”螳螂的倔強與光芒
楊穎的身軀雖然被曆史的車輪無情碾過,但他在史冊上留下的那幾筆,卻像釘子一樣楔進了後世史家的記憶裡,大家談起這位後涼宰相,評價是複雜而帶著深深敬意的。
司馬光的“蓋章認證”與歎息:在曆史巨著《資治通鑒》裡,司馬光老爺子對楊穎那兩次關鍵性的“作死式”諫言勸阻伐南涼和勸止遊獵荒政),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之為“切中時弊”。司馬光看得很清楚,楊穎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後涼政權當時最致命的兩個癌症:窮兵黷武和君主荒嬉。其洞察力之敏銳,以及在暴戾君主麵前敢於“捋虎須”、直言不諱的勇氣,讓千年後的讀者都忍不住為他捏把汗,又心生敬佩。司馬光的歎息,既是為楊穎的“不遇明主”,也是為後涼的“自取滅亡”。
亂世中的“泥石流”——實乾能吏:彆光看他諫言失敗。作為“四府佐將”這個核心決策圈裡的“文膽”和實際行政操盤手,楊穎在後涼末期那風雨飄搖、隨時可能散架的日子裡,是維係這個割據政權勉強運轉的“關鍵螺絲釘”之一。他所極力推行的“勸課農桑”政策,在戰火連年、民生凋敝的河西走廊,雖然效果可能杯水車薪,但客觀上的確為當地飽受摧殘的經濟和百姓,爭取到了一絲絲喘息的機會。他堅持的農本思想,在那個“搶”字當頭的時代,顯得格外珍貴,如同一股務實而溫潤的“泥石流”褒義),其積極影響不應被完全抹殺。
文官的永恒困境與悲歌:楊穎的悲劇,絕非個人悲劇,而是時代的縮影。在“槍杆子裡麵出政權”成為絕對真理的十六國亂世,武力值就是硬通貨,謀略和理性在軍閥膨脹的野心麵前,脆弱得像一張紙。他的掙紮、他的失敗、他的無力感,深刻地映射了所有身處武夫當國、軍閥割據政權中的文官們的普遍困境與宿命——縱使你胸有丘壑、腹藏良謀,有安邦定國之才、經天緯地之策,若不幸遇上個昏聵暴虐的老板,或者生錯了時代,最終也多半難逃成為權力更迭祭品的命運。如同在驚濤駭浪中試圖掌穩舵輪的智者,其精神可嘉,其智謀可佩,但其結局,往往早已注定敵不過那席卷一切的狂瀾巨浪。
尾聲:螳臂當車的“價值”
楊穎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後涼興衰史:從金戈鐵馬、氣吞萬裡的創業初期,到醉生夢死、自毀長城的享樂中期,再到土崩瓦解、身死國滅的悲慘終章。他以一個文士之身,硬是擠進了崇尚武力的涼州武夫集團的核心圈子,這份本事,本身就帶著點傳奇色彩。他在這個“虎狼窩”裡勉力周旋,如同羊入狼群,靠著過人的才智、清醒的頭腦和一份近乎固執的忠誠。
他一次次地站出來,用或莊重嚴肅、或黑色幽默的方式,向狂奔向懸崖的帝王馬車發出警告,試圖勒住那失控的韁繩。其言可敬,其心可昭日月。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其勢不可擋。一隻螳螂的臂膀,縱然有千鈞之力、萬般智謀,在絕對的時代洪流麵前,也終究顯得渺小而無力。楊穎的失敗,是個人才智在曆史大勢前的無力,是理性聲音在武力喧囂中的喑啞,更是那個瘋狂時代對清醒者最無情的嘲弄。
但當我們拂去曆史的塵埃,重新審視這位“失敗”的後涼宰相,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壯,那在荒唐世道中堅守理性與責任的執著,那份在絕望中仍試圖點亮一盞微光的倔強,依然能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重重地叩擊著我們的心弦。
他像一顆流星,劃過十六國那漫漫長夜。光芒雖短暫,卻在那崇尚暴力、迷信武力的無邊黑暗中,留下了一抹屬於文明、理性與責任擔當的獨特亮色——證明即使在最深的黑暗裡,也總會有一些“不識時務”的“螳螂”,固執地舉起他們的臂膀,試圖阻擋那瘋狂的車輪,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為這混沌的世界,留下一聲振聾發聵的呐喊,或是一聲充滿黑色幽默的歎息。這,或許就是楊穎這隻“螳螂”存在的最大價值。
喜歡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請大家收藏:()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