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關隴集團祖上大多是鮮卑貴族和漢人豪強,雖然武功赫赫,但若是他們的子弟去參加科舉考試,跟其他世家子弟公平競爭,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考得過家學淵源的山東士族和南方士族。
同理,雖說科舉考試給了寒門子弟和平民子弟一個以才入仕的機會,但他們的家學不如名門望族深厚,又沒機會得到經學名師的指點,對經義的理解和領悟遠不如世家子弟透徹,因此很難在科舉考試中考得過世家子弟。
同時,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大多同樣是世家大族出身的經學大儒,他們在批閱考卷的時候,自然更傾向於去錄取對經義的理解與自己相通的考生,或者就乾脆隻錄取跟自己家族關係有淵源的世家子弟。
因此,像裴家這種家學深厚的名門望族,實際上對科舉考試是持開放態度的,畢竟他們的子弟參加科舉考試可謂是占儘優勢。
而在曆史上,也正是因為唐朝開始推行科舉考試,導致在北周和大隋兩朝呼風喚雨的關隴集團迅速沒落,取而代之的是五姓七望這些家學淵源的名門望族。
到了唐朝中後期,這幾個姓幾乎完全壟斷了朝廷的重要官職,導致之後唐朝的宰相大多不是姓裴姓王,就是姓盧姓崔。
直到黃巢的出現和五代十國那些軍頭的崛起,不斷按照族譜去誅殺這些世家出身的大臣和他們的子弟,才導致這些名門望族的迅速沒落。
到了宋朝的時候,科舉考試開始實行彌封(即糊名,用一張白紙將考卷上的考生姓名和籍貫給封貼起來,防止考官按名錄取)和謄錄(即派專人抄錄考卷給考官批閱,防止考官根據字跡認出某個考生),科舉製至此才算是正式實現了真正的公平取士。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對於秦昇而言,他如今需要的是一批自己親手錄用和提拔起來的新銳官員,至於這些官員是出身名門還是寒門子弟反而沒那麼重要。
而裴世矩也敏銳意識到了這何嘗不是他們河東裴氏的機會,也開始考慮到底要向秦昇推薦何人為主考官。
他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當世經學大儒王通,可偏偏王通出身太原王氏,而王家跟李家交情匪淺,李淵的親妹妹就嫁給了王家的王裕。
李淵在晉陽起兵之時,王家暗中出過不少力,也因此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不少太原王氏子弟都在關中的朝廷擔任要職。
就憑這層關係,即使王通自己願意,這個主考官無論如何都落不到他頭上。
(PS:曆史上王通在大業十三年就憂憤而死,年僅三十四歲,現在劇情需要,就跟李玄霸一樣,讓他繼續活著吧。)
不過很快,他又想到了一個不久前剛登門拜訪過他的故友,不由笑了笑道:
“有一人,剛出仕之時做過陳朝的官,官拜尚書殿中侍郎。
隋滅陳後,他又入隋為官,先後做過東宮學士和太常博士,不過之後因為受到楊玄感的牽連,被陛下貶為西海郡司戶。
薛舉起兵稱帝之後,又拜他為黃門侍郎,參與機密。
西秦國滅亡後,他又為李淵效力過一段時間,隻是因為劉文靜之死而心寒,便帶著兒子回了江都,打算向陛下請罪。
如此朝三暮四,反複無常之人,不知齊國公可願用他為河北科舉考試的主考官。”
說到最後,裴世矩眼中分明閃過一絲深意,語氣也多了幾分試探的意味。
秦昇對此則是哈哈一笑:
“就連薛舉都知道此人的才乾,委以重任,我若是不用他,豈不是說明我還不如薛舉?
敢問裴公,此人究竟是誰?”
裴世矩淡淡一笑,隨後緩緩吐出兩個字:
“褚——亮!”
(現在你們應該猜得到第一個狀元花落誰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