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私派探子給人以小人行徑的印象,與陶光嘯為朱棣塑造的硬漢形象背道而馳。
頓時,陶光嘯悔恨不已!
真不該派探子去大同府!
作為曾親眼見過大同府繁華的他,早該料到探子們會動搖。
可偏偏,他忽略了這一點。
事兒搞砸了,那個密探啥情報也沒撈著,反倒是讓朱棣的名聲一落千丈!
懊惱啊!
陶光嘯心裡頭,就隻剩這個滋味兒了!
終究,還是低估了朱桂這家夥!
其他藩王,像是秦王、晉王、周王那些,全都被錦衣衛送來的聖旨給“關照”了。
聖旨裡頭,清清楚楚寫著對藩王們的懲罰:
一年俸祿沒了,還得在家閉門思過一個月!
有的藩王一聽錦衣衛宣讀聖旨,當場就炸了鍋,破口大罵!
畢竟,自己是被朱桂挖牆腳的受害者啊!
結果呢,朱桂功過相抵,屁事兒沒有!
反過來,自己這受害者,往自家牆上多敲了倆釘子,就要挨板子?
這還有沒有天理了?
大明朝的律法呢?!
一肚子火氣的藩王們,借著這股子勁兒,直接跟錦衣衛杠上了。
錦衣衛,那可是朱元璋的眼線,哪容得這些藩王放肆,當場就給頂回去了!
後來嘛,
藩王們雖然心裡頭一百個不願意,但也隻好捏著鼻子認了這處罰。
藩王們受罰這檔子事兒正熱鬨著,
朝廷裡,戶部尚書和涼國公為朱桂請功的消息,就像長了翅膀似的,飛快地在民間傳開了。
朱桂這邊,先是單挑十一個藩王,
轉眼間,又得到朝中重臣聯名請賞。
兩邊都吃得開,朱桂這手腕,讓人不得不服!
特彆是太子朱標病重的當下,
許多人自然而然地就想,朱元璋這是要把朱桂當接班人來培養了!
一時間,人心浮動,
大夥兒爭先恐後地往大同府跑,都想抱緊朱桂這條未來的大明“大腿”。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
朱元璋確實有過立朱桂為太子的想法,
但一想到曆史上那些廢長立幼的教訓,周幽王、趙武靈王、袁紹……
廢長立幼帶來的亂子,有的甚至讓國家分崩離析,
朱元璋想了想,還是放棄了立幼子朱桂為太子的念頭,哪怕朱桂再有才也不行。
對老朱來說,
維持大明的穩定才是頭等大事。
基於這個考慮,老朱早就盤算好了朱標萬一有個好歹的應對之策。
在選接班人的問題上,
老朱跳過了兒子這一代,
因為朱標若真走了,按規矩該是秦王朱樉接班,可朱樉的能力不足以撐起整個帝國。
剩下的,老四和小十三雖有能耐,但要立他們,就得跨過一堆藩王,
那樣,大明還是穩不住。
於是,老朱乾脆跳了一代,
直接從孫子輩裡選,也就是朱標的兒子中,按長幼順序來定太子。
這樣,那些強橫的藩王之間,就能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量,
老朱才同意了朱桂挑戰十一個藩王的事,還順手給了那些藩王一點顏色瞧瞧。
畢竟,現在藩王裡頭,朱桂最能打,一對一,沒人是他的對手。
要想平衡藩王之間的力量,
就得讓其他藩王一塊兒對付朱桂。
之前藩王們聯合起來對付朱桂,已經有點這意思了。
但老朱自然不會真的罰朱桂,
靶子立起來了,才有用,要是把靶子給拆了,那還怎麼玩?
後來,朱桂主動挑戰十一個藩王,朱元璋也就順水推舟了。
之前的猶豫和電站的事,不過是這場戲的一部分點綴罷了。
當然,朱元璋在給朱桂造勢的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