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如此強族整合資源,其威脅遠超瓦剌與韃靼之和。
對朱棣而言,一個新的強大敵人正在崛起,那便是大漢,而他對大漢一無所知,這是一個深不可測的草原勢力!
“若真為大漢所為,此刻尚非慶賀之時。”朱棣並未因瓦剌與韃靼的覆滅而長久欣喜,大漢的出現,讓他警覺起來。
“殿下無需過分焦慮。”見朱棣眉頭緊鎖,陶光嘯卻顯得輕鬆自若,仿佛一切儘在掌握。
朱棣心中好奇,陶光嘯何以如此自信,但仍故作鎮定道:“倒非恐慌,隻是瓦剌與韃靼兵力不下五萬,大漢能將其全數消滅,實力不容小覷,或有十萬之眾。大漢兵馬駐紮漠北,敵友未明,實難安心。”
朱棣雖估算出兵力,卻不知大漢實際投入不過三萬,但裝備精良,加之突襲,故能輕取勝利。大漢早有圖謀,意在漠北開疆拓土……
話說那兩支草原部落,勢力不容小覷,加之大漢兵馬有限,硬碰硬實非良策,便不願白白犧牲人馬攻城。
恰逢瓦剌與韃靼主動邀約,共謀攻打明朝,這倒給了大漢一個機會,既能削弱這兩個部落的實力,又能避免正麵衝突的損耗。
聯合作戰時,大漢瞅準時機,背後發難,一舉雙殺,兩部落元氣大傷,領土人口皆遭掠奪,動作之流暢,如行雲流水。
而此時的朱棣,對此渾然不知,還以為大漢兵力雄厚,對草原上這股新興勢力憂心忡忡。
“殿下憂慮大漢,乃人之常情,”有人寬慰道,“但據我觀察,大漢雖拒見我大明使者,卻從未對大明出手,似有高層嚴令不得侵犯大明。若此推測不差,短期內大可不必過分擔憂。”
這話一出,朱棣眉頭鎖得更緊了。
大漢既不待見大明使者,又似乎有禁令不得侵擾大明,其態度讓人捉摸不透,既非友好,亦非敵對,朱棣心中疑惑叢生。
“唉!”燕王朱棣長歎一聲,這神秘的大漢讓他頗為頭疼。
“你繼續派遣使者前往大漢,既然他們無意攻我大明,我們也不必主動挑釁。同時,務必查清他們的來曆與目的。”朱棣下達指令,大漢如同迷霧,未知總是令人恐懼。
“遵命,我即刻著手。”陶光嘯領命。
朱棣立在當地,神色複雜。
這位大明皇子,向來習慣將命運握在手中,而今前路不明,心中難免忐忑。
“大漢、瓦剌、韃靼、漠北……”朱棣低語,未來漠北的風雲,似乎將圍繞大漢展開。
“草原叛亂已平,你將此事詳儘記錄,擬成戰報,送至應天府,呈給父皇。”朱棣扶額吩咐,本想親自操刀,但大漢的突然出現攪得他頭痛不已,隻好委托陶光嘯。
“是,我馬上動筆。殿下請先休息。”陶光嘯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他深知朱棣在這場叛亂中並未建功,如此戰報遞上去,朱棣既無賞賜,聲望也得不到提升。
陶光嘯本想勸朱棣爭取些功勞,畢竟大漢對大明而言是個信息盲區,正好可以借此機會。
在他的構想中,燕王朱棣智計無雙,策反大漢,導致瓦剌和韃靼覆滅,如此方顯朱棣之功。
但他料定朱棣自尊心強,不會接受不屬於自己的功績。
正琢磨如何說服朱棣,不料朱棣竟讓他代筆戰報,這無疑是給了他自由發揮的空間,無需朱棣同意,先斬後奏。
一旦朱元璋看到這份精心編排的戰報,認定燕王朱棣在平叛中立下大功,朱棣即便想改口也無從談起。
“大漢不見我大明使者,外界無從得知真相,一切全憑我一言。”
喜歡大明:機甲六戰機是有億點點快請大家收藏:()大明:機甲六戰機是有億點點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