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自己搞建設還是太慢了,必須要拉人進場。
讓有錢人接觸一下新型產業,彆總是盯著那一畝三分地。
還有一點也很關鍵,那就是培養土木工程類人才。
搞房產開發,自然需要農民工,需要建築師。
這個產業火了,人才才會湧現。
以後大明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需要的基建人才是很多的,目前就可以開始培養了。
如果什麼都靠朝廷來弄,那要什麼時候才能發展得起來啊。
無數的曆史擺在那裡,利益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驅動力。
每一項發明,都是因為有利可圖,才得以推廣開來的。
要想讓大明更加快速地發展,就要讓大部分人都有利可圖。
百姓想要吃飽穿暖,商人想要儘可能多地賺錢。
這些利益跟大明的利益其實是一致的。
百姓要吃飽穿暖,自然會積極主動種植高產作物。
商人想要賺錢,就要推動大明的經濟發展。
目前來看,對大明沒什麼推動作用的,好像也就是地主階級了。
當然皇親國戚,勳貴二代也算一個。
但是大明剛建國不久,他們的危害還不太體現得出來,想要讓他們以後對大明造不成太大的危害,其實也很簡單,朱元璋一句話的事兒。
簡單概括就是,取消世襲製,或者待遇降級,而且還要降得厲害點兒。
尤其是皇親國戚,啥也不乾,待遇還那麼好。
然後這些人就躲在家裡造小孩兒,他們的孩子還有好處拿。
孩子再生孩子,沒有窮儘了。
朱吾適有個好辦法,不過他還沒好意思跟朱元璋說。
就算說了,朱元璋大概率也是不會同意的。
這個方法其實還挺惡心的。
就拿老二舉例,他是朱元璋的親兒子,是王爺。假如朱元璋賞賜了他一萬畝地,一萬兩白銀。
等他死後,他兒子就要比他低一個等級。
既然低了一個等級,那他就沒資格拿這一萬畝地,一萬兩白銀了。
以他的地位,隻能拿五千畝地,五千兩白銀。
所以他需要還給朝廷五千畝地,五千兩白銀。
換個說法就是,朝廷建國的時候,給所有的皇親國戚一筆錢,然後他們用這筆錢乾啥都行。
如果他們沒有對朝廷做出什麼貢獻的話。往後朝廷不僅不會再賞賜他了,每一代的家主死後,還得還朝廷一部分錢。
如此一來,幾百年後,大部分不爭氣的皇親國戚就成了平民了。
這其實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激勵。
還是拿老二舉例子,他是朱元璋的親兒子,如果靠著這個身份,手裡又有本錢,還賺不到錢的話,那他的後代窮也是應該。
但凡他不憨不傻不懶不揮霍無度,都不至於賺不到錢啊。
這個方法其實挺好的,但是朱吾適相信,朱元璋肯定是不樂意的。
而且朱吾適也相信,幾十上百年後,肯定會有很多皇親國戚破產。
所以朱吾適又完善了一下這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