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或者說整個美洲能發展起來,還真不全靠歐洲國家。
歐洲國家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後,對當地的印第安人進行了殘忍的掠奪和屠殺。
但是後來去往美洲的人,很多都是自發的。
就是在本國混不下去了,或者犯事兒了,於是就跑到美洲去,給農場主乾活兒。
有些腦子活的,後麵自己也成了農場主。
而農場主怎麼來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看到了美洲的商機,自發移民過去的。
既然朱棣缺人,朝廷組織移民,大家都不想去。
如果是元末戰爭年代,移民還是挺簡單的。
可現在大明政權穩定,百姓生活越來越好,對於故土難離的華夏人來說,隻要有口吃的,誰願意背井離鄉啊。
還真有人願意,商人嘛。
就算是現代,華夏商人也遍布世界各地。
隻要有利可圖的地方,就有商人的身影。
就拿歐洲來說。
自從大明開始跟歐洲進行海上貿易。
有大明商人組織船隊,把大明的貨物運送到歐洲去賣。
也有大明商人選擇定居歐洲,當了掮客。
這些人本錢不足,沒法兒擁有屬於自己的船隊。
給彆人打工又嫌來錢慢。
他們就努力學習葡萄牙語,然後留在葡萄牙當掮客,照樣也能賺得盆滿缽滿。
甚至還有人直接在葡萄牙當地開了工廠,利用葡萄牙對大明商人的優惠政策,也沒少賺錢。
商人可以說是頭腦最靈活,最懂得變通的群體了。
如果告訴商人們,瀛洲有利可圖,讓他們自己組織人手去瀛洲挖礦,開墾荒地什麼的,肯定有人感興趣。
瀛洲的資源可是相當豐富的,不僅僅有金礦和大片的土地。
隻要宣傳到位,讓商人們看到商機,他們自然會聞風而動。
唯一的問題就是,如何管理這些商人。
如果放任不管,百年之後,瀛洲大概會出現一些新興國家。
畢竟人對權利的追求是刻在骨子裡的。
瀛洲那麼大,真要有人跑到遠離西海岸的地方建立一個國家,朱棣也未必就能及時發現。
就算發現了,山高路遠的,能不能及時剿滅也是問題。
真要是給他們百年的時間發展起來,朱棣也不好處理的。
所以這件事兒就是一把雙刃劍。
用得好了,雙贏。
用得不好,也很容易割傷自己的手。
朱吾適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朱元璋,這麼大的事兒,朱元璋一時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賢弟,咱們現在兵多將廣,武器先進,應該沒人是對手吧。”
朱元璋這是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
他說的也沒錯,目前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在軍事方麵,都沒辦法跟大明抗衡。
問題就在於,瀛洲太大了。
瀛洲是個統稱,按照現在的說法,那就是南北美洲。
南北美洲有多大,大約有4200萬平方千米。
現代華夏有多大,960萬平方千米。
南北美洲加起來,相當於四個半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