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哪怕朱吾適嫌麻煩,保護他的人還是很謹慎。
不僅要搜身,還要仔細查身份證明,邀請函啥的。
等到所有人都找好位置坐下,朱吾適走上了舞台。
“早上好啊各位。”
台下眾人聞言,忍不住在心中腹誹。
都尼瑪快十點了,還早上好呢。
“廢話不多說啊,接下來咱們開始乾正事兒啊。
首先,我看看有多少想去瀛洲淘金的,舉手我看看。”
台下眾人沒有猶豫,全都舉起了手。
朱吾適粗略地看了一下,雖然大家都舉起了手,但是每個人臉上的表情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的人臉上的表情很興奮,甚至帶著一絲狂熱,有的人則很淡定。
有些人雖然也舉起了手,但是朱吾適看得出來,他們對金礦的興趣並不是特彆的大。
而那些神情興奮的人,全都是生麵孔。
那些朱吾適比較熟悉的,實力比較強大的商人則是興致缺缺的樣子。
仿佛他們今天過來就是走個過場而已。
這種現象讓朱吾適有些不解。
不過他好歹也在大明這麼多年了,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關鍵。
應該是產量問題。
大明的黃金產量很低,這個朱吾適是知道的。
一年也就四萬兩左右。
此時黃金和白銀的兌換比例是,一兩黃金可以兌換六兩白銀。
一年的黃金產量四萬兩,也就相當於二十四萬兩白銀。
沒有經過朱吾適改造前的大明,一年的稅收差不多是1000萬兩白銀。
而永樂年間,民營礦業出現後,光是在銀礦方麵的稅收每年就有十幾萬兩。要知道大明的稅收可是三十稅二。
也就是說永樂年間民營礦業一年的產量差不多是四五百萬兩白銀。
由此可見,大明的黃金產量是多麼的低了。
正是因為產量低,所以此時黃金在大明基本上不作為貨幣流通。
主要流通的貨幣是白銀和銅錢。
當然了,現在已經有被明幣取代的趨勢。
也正是因為大明白銀產量還不錯,黃金產量非常的低。
所以那些了解情況的商人,對於去瀛洲淘金真的不是很有熱情。
大明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金礦又是官營的,一年的產量也就二十多萬兩白銀。
那瀛洲就算有金礦,又能有多少呢。
費勁吧啦,漂洋過海去淘金,一年賺個幾萬兩,還不如他們隨便做點兒什麼生意呢。
彆的不說,多生產收購點兒布匹瓷器什麼的運到歐洲,去一趟賺的就不止幾萬兩了。
這個生意他們每年都有做,還比較順手。
所以為什麼要費那個勁去瀛洲淘金呢,太不劃算了。
商人就是這樣,不劃算的生意他們是不會做的。
這些人之所以過來,並且也決定去淘金。
並不是為了利益,純粹是為了不讓朱吾適給他們穿小鞋。
經過這幾年的接觸,大明商人對朱吾適也已經很熟悉了。
朱吾適這個人不僅有本事,還非常的好說話。
他信奉的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隻要堅定不移地支持朱吾適,他就會給那些支持他的人方便,讓他們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