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一共有五十分。
都是經過盧植,蔡邕等人層層篩選之後留下的最為精英的部分。
而這次的考題是陳皓出的。
考題一共隻有六個字。
天下,百姓,民生!
所有學府的學子就要根據這六個字來寫一篇或者是三篇策論。
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論文。
為什麼會選這三個字呢,陳皓也是彆有一番用意的。
第一個天下二字,陳皓是想考驗一下這些學子的大局觀,也就是對天下的宏觀。
而第二個百姓,便是考驗學子對於天下人的看法。
當然了,最重要的便是這第三個,民生。
陳皓建立學府,是希望可以教出許許多多可以入朝為官造福百姓穩定朝堂的官員。
陳皓之所以啟用寒門士子,因此不惜和士族走上對立,就是因為他不想看到眼中隻是先有家,後有國的士族越來越強大。
在士族的眼中,一切都是現有家,一切以家為主。
王朝的傾覆在這些士族人的眼中其實很正常,從秦到漢,強大的秦國滅亡了,漢朝建立了。
而如今漢朝又走向了衰落。
但是卻依然有傳承數百年而不滅的家族。
這邊是士族的生存之道。
家族興旺,大於國家興亡。
這也就是為什麼東漢末年諸侯之亂的主要原因了。
一個西涼出身的董卓真的足以禍亂朝廷?
實則不然。
如果背後沒有那麼多的世家推波助瀾怎麼會發展到如此?
這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袁氏一族。
可以說大漢王朝走向末路最終的推手便是袁氏。
當初給何進提議讓董卓進京的便是袁紹。
曹操很早便看出來了宦官最多不過就是小禍,而讓外敵軍法入京便有可能演變成為真的大亂。
而這一切的幕後推手又怎麼可能是一個袁紹?
要知道當時的袁紹不過僅僅隻是一個庶出而已。
不說上麵還有袁術壓著,當時的袁基還沒有死,袁基才是袁氏一族合法的第一繼承人。
而袁術,隻不過是個不太被看好的庶出而已。
他怎麼可能左右大將軍何進的想法。
這背後要說沒有袁逢和袁隗的推波助瀾陳皓是一萬個不信。
還有另外一件事兒。
董卓進京還有黃巾之亂背後的目的其實是一樣的。
試想張角不過就是個傳教頭子,怎麼忽然就想要乾起了造反的事情?
要知道,張角當時的身份低位,即便是不造反,也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和皇帝沒有任何區彆。
造反失敗還要承擔被殺的風險他怎麼就造反了呢?
這其中便要牽扯出來另外一件事兒,那便是第二次黨錮。
宦官推動黨錮,使得士族損失慘重,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袁氏。
在宦官勢力的打壓之下,那些年不管是袁氏還是其他士族都是損失慘重。
而黃巾之亂便是依照著第二次黨錮之後便開始逐漸成型。
然而一開始聲勢浩大的黃巾之亂卻在靈帝劉宏解開黨錮之後瞬間成為了無頭蒼蠅,散兵遊勇。
這其中透露的信息是什麼?
像不像是原本一個擁有著大腦的人瞬間變成癱瘓了?
而誰能充當張角的大腦,製定那麼完美的計劃?
憑著農民出身的張角?還是他手下的那些蹩腳連字都不認識一個的部將?
這是時代嚴格的知識封鎖使得學問隻屬於一小撮人。
而掌握著更為高深的之謀的更屬於這一小撮人的當中更小的一些。
張角明顯是在前期有人給他出謀劃策,但是後期卻在靈帝解開黨錮之後來了一個釜底抽薪。
最終,平定黃巾最大的功臣是士族,而士族再次得到了重用。
可是靈帝不長記性,在解決了黃巾之後,便又將權力下放給了自己屬下的那些宦官。
當然其實也不能說靈帝傻。
事實上他一點都不傻。
劉宏知道士族不能做大,於是便用手中的外戚,還有宦官集團壓製士族。
可是劉宏是不傻,但是手法稍顯稚嫩了一些。
於是乎便有了董卓進京這檔子事兒。
也有了忽然暴斃而亡的劉宏。
也正是因為如此,大漢王朝才最終走向了衰落。
其實大漢王朝起死回生的機會還有一次。
那便是聯軍討董的時候。
如果那時候袁氏出力,全力攻伐董卓,或許還能扶將傾的大廈。
可袁氏打的主意明顯就不是匡扶漢室。
在袁氏出工不出力的情況之下,縱使董卓撕下了漢室最後的一層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