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武的傳承中,哪有那麼多大道理,所謂真傳一句話。
大道理或者一些拳譜所講,都是給功夫練到一定層次的傳承者去驗證功夫的,而不是指導練功的。今天就簡單說說練拳過程中的“前手不到,後手不丟”
周末去拳場練拳,發現一起玩的一個拳友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練劈拳的時候,兩手轉換的過程中,後手的勁力還沒傳上來,前手就已經懈了丟了),這樣做是不對的。
記得我初學拳時,也存在這個問題,恩師嘴邊上經常提醒“後手不到,前手不丟”。
那具體什麼意思呢?這個要求不光是外形上的,最重要的還是勁力上的,轉換的關鍵在腰。
這樣練得目的有很多。
首先,隻要這樣練,全身含著勁,勁力不斷,才能找到前後手互掙的感覺,肩部及背部才能得到有效的鍛煉練對了,初學者的肩圈和背部會比較酸爽);
其次,實戰中,前後手轉換過程中,後手還沒有到達前手的位置,前手就丟了頂勁俗稱斷勁了),頂不住對手了,敵人很容易就進來了。
形意拳的勁力講究“連綿不斷,一絲不丟”,不能給敵人以可乘之機。都是紙上談兵,僅供參考)。
另外,隻有這樣練了,才更容易找到渾身一動俱動,各部位互相配合的整體發力。
形意拳講究“前手打人,後手發力”,轉換過程中前手變後手的過程中,前手勁先丟了,怎麼能保證變成後手後後手發力),去輔助前手打人?
這句話的含義範圍很廣,都是老前輩留下來的,我可能理解的還不全,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同道們能在留言區補充,以饗廣大形意拳愛好者。
高手比武生死隻在一線
舊時代練武人時興訪人,練成了就四處走,誰出名就找誰,上門就打架,敗了學兩招,勝了立刻走。
有個壯武師,訪到一個老頭,老頭說﹕“我多大歲數了,比不了。"
壯武師非要比,這時有個人挑了兩桶水過來,老頭說﹕“那就比吧,可你得容我喝口水。"攔住了挑水人,沒想到老頭一喝就喝了一桶水。
壯武師看呆了,老頭猛一張口,一口水把壯武師噴倒在地。
我沒見過練形意的人練這東西,原本以為是傳說,但一次看戲,發現平劇名角高月樓在舞台上表演這個。
他在台下也表演,一口水能噴出去很遠,離他一步距離,挨他一口水,等於挨一個小拳頭。
我小時候是個戲迷,現今也有三四十年沒進過戲院看戲了。
發電力打人,我的程度不夠,拿我無法驗證。但練武時一定要有“電力感",就是敏感。
尚雲祥與程廷華作試手,起因在尚師。尚師是矮銼子、大肚子,他到程廷華家拜年,坐在八仙桌後,很隱蔽地用肚子一拱。
尚師的勁道剛將桌子催動,程廷華的手就拍上了桌子,然後兩人去院裡試上了。
有人說﹕“程廷華通了靈。"那是讚歎程廷華的敏感。
有了敏感,才能帶出各種各樣的功夫。
所以形意拳的起勢,是“起"敏感。具體動作是,兩手像托著兩碗水似的向上舉,在眉前一轉,就舉上了頭頂。
假想中的水不能灑了,慎重了,也就敏感了。
舉到頭頂後,大海退潮一樣退下來,到眉前有了壓意。空氣就是大海棉,要把海棉裡的水擠出來,這樣一直壓到大腿根。
此時要屈膝合胯,整個人蹲下來。蹲下的同時,兩隻手一提,縮到了腰際。
身子團緊了,手也要團緊,像擰一個東西似的,五指一個一個地攢起來。
一作起勢,周身敏感。兩臂上舉,大腦就清爽,猶如野獸腦後的毛能炸起來,脖梗子會吃驚。
屈腿蹲身,能生力,猶如野獸一咬東西尾巴就炸開,尾椎子會吃驚。
眼睛在正麵,人在眼前作事,前身人人都不遲鈍,隻有後身敏感了,才能快人一籌。
形意起勢好處多,學一個起勢就可以練功夫了。起勢後麵的劈崩鑽炮橫,這份敏感也得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