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過了之後,團聚在一起的人們,開始陸陸續續地各奔東西,並隨著春天微風的吹拂,開始從春天去走向新的一年。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這自然是外邊人的雅致而或講究,而在我這兒是定然不會有外邊人的這種雅致而或講究的。
而且,在我這兒不僅是定然不會有,我還開始變得越發地失落了起來。
失落了起來!
為什麼會失落呢?
去回答這個話題,那是因為,我擔心你們一忙起來,就把我給忘了呀!
我的心在“得隴望蜀”那方麵,是“大的”。於這方麵,我不僅不願意你們把我給忘了,而且我連你們疏遠了我有一點,我也會去錙銖必較的!
從你回來的第二天,即在中國農曆臘月初八的那一天見了我開始,我便要求你常來看我了,並要你一個月至少來看我一次了……
雖然,有人來看,於這裡的所有人來說無疑乎是一種奢求和莫大的驚喜和幸福,而我就得到了這種驚喜和幸福。而且,於這裡的人來說,我確實是所有人中的獨一份,是惹人羨慕+忌妒恨的幸運兒了!況且來看我的人,還居然是你……
這確實是夠讓人羨慕不已的了!
臘月初八的那一天,我吃到了你從鏽跡斑駁的鐵窗扔給我的“十千山仙柚”……
臘月二十幾的時候,我又吃到了你從鏽跡斑駁的鐵窗,遞給我的“大白兔”奶糖、“馬大姐”牛紮糖、“阿爾卑斯”奶糖、“春光”牌特製椰子糖、德芙絲滑牛奶巧克力和產自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的“雪山牌”犛牛牛肉乾、“黔之牛”牛肉乾和泰國本地產的榴蓮糖……
正月的時候,你又一心撲在了我的身上,整個的圍著我轉,想方設法地讓我感覺到你來到了我的身邊,你就在我的身邊,你從彆家一年後的臘月初八開始就一直在我身邊……
現在,中國大年的十五剛一過,中國農曆的正月本還有半個月的時間,我卻覺得整個正月都過完了!
雖然,我要你“我在十千山看守所的日子裡,每一個月都至少要來看我一次”,而且你已答應了我,但是我卻迫不及待地去想三四個月後的中國的端午節了!
你說過,因為“近鄉情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境的原因,你會因為這種情境,而更加想我!
我也說過,我會因為這種情境,而要你更加地越發地迫不及待的想我!
粽葉香了……
透過十千山看守所鐵絲網的上空,心隨漫天的浮雲作天馬行空般想,三四個月後,中國農曆的五月初五,粽葉會不會有香,粽葉會不會有飄香,粽葉會不會真香了……
炎炎夏日,家門口的空氣中肯定彌漫著粽葉香的味道吧!
那是誰家在煮粽子呢?
是我家!
那是誰在煮粽子呢?
是你!
於是,此時此刻,淡淡的香味正散發在家的廚房裡,讓人在客廳外聞起來,都有一種特彆想吃的食欲感……
真的!
真的,中國年的正月十五剛剛才過去,我便真地覺得時間在不知不覺的悄然溜走,然後就一瞬的時間,便伴著空氣中那彌漫著的淡淡的粽香,還真就悄然地來到了這一年一度的端午。
有人說,端午的味道,總是清香的、甘醇的、耐人尋味的……
原以為今年會因為我不在的緣故,端午可能會被我取消,我會把它給遺忘到太平洋的最深處一馬裡亞納海溝,但滿寨飄繞的粽香、艾葉香依然還是那般濃烈,那般清香!甚至它們還因為有我的想念和有你的牽掛,而顯得更為地濃烈和清香!
粽子,這一種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的食品,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慶的食物之一。
這一食物,作為中國曆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也甚遠。
據說,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不僅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還流傳到了朝鮮、rb以及東南亞地區,包括泰國。
古人認為,端午節是一年中陽氣處於極端旺盛狀態的時節,然“泰極則否來,陽極而陰興”的說法,仔細去想,自然有著它自己的道理,而且於端午節這一天也不能例外。
不信的話,你去想啊:夏日裡,天氣燥熱,本就容易令人感到不適的了,而傳說中的五毒蠍子、蜈蚣、毒蛇、蟾蜍、壁虎),恰恰也會在這一天,像是提前商量好了似的,一股腦兒地全都遛到人間來,然後紛紛滋生蔓延開去,直至鬨起了瘟疫……
所以,古時的這一天又被稱為“惡日”。
於是,為了驅邪避毒、護佑健康,古時的人們,便會在端午節這一天,食用一些具有保健作用的食物,如粽子、鹹鴨蛋、雄黃酒等等。而這樣的食用習慣,久而久之便演變成了端午的傳統食俗。
同時,也因為“端午節這一天,陽氣到達了頂點,陰氣開始出現,各種瘟疫疾病極容易發作”的緣故,民間盛行起了用“戴香草荷包、插掛菖蒲、給孩子點朱砂”等等來驅疫避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第一個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
中國古代,人們根據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將黃道附近的區域,分作為“二十八宿”。然後,又按東南西北各分了七宿,即“四象”:在東方,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名“蒼龍七宿”。
這“蒼龍七宿”,在每一年的春季於東方抬頭,在夏季於南方騰升,在秋季於西方退落,在冬季則終隱沒於北方地平線下。
當這“蒼龍七宿”高懸於正南中天的時候,此時的天象,又會被人們看作為鼎盛狀態,並認為此時的天象為大吉大利之天象!
而此時恰恰正是端午。
在傳統文化裡,星象與八卦以及天乾地支的時間,總是聯係在一起的。
當這“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的時候,它剛好對應上了《易經·乾卦》裡的第五爻:“飛龍在天”。
不僅如此,《易經·係辭上》還說,天為奇數,一三五七九,五數相加為二十五;地為偶數,二四六八十,五數相加為三十;天地之數相加是五十五。天地數之和都是五的倍數,而且它們的總和正好是二五相逢,而同樣二五相逢的五月五日顯得尤為特彆。而在十二地支對應的月份中,午對應五月。而端者,係初也。所以,端午正是午月裡的第一個午日。
因為“易經·乾卦》裡的“飛龍在天”,在端午節的這一天,所以人們自然要賽龍舟,並用粽子去祭龍。
另外,午時恰為“陽辰”,所以端午節這一天又被叫作“端陽”。有了用粽子去祭龍的習俗,端午節自然要吃粽子。
吃粽子?
端午節當然要吃粽子,且最不能少!
況且,吃粽子,它的確撐得起這個節日的美好味道。
古語雲:“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用菰葉將黍米包起來後整成的牛角狀,被稱之為“角黍”。而這,就是粽子的前身。
端午與粽子的淵源,曆史悠久,向上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續齊諧記》中便曾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
是的,人們惟恐屈原的遺體“為蛟龍所竊”,便在做筒粽時,用“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
自此,民間逐漸形成了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
曆史發展到今天,中國各地包括東南亞地區的泰國,特彆是在泰國的華人圈裡麵,人們依然會在端午節這一天首當其衝的選擇包粽子。
為什麼包粽子?
人們往遠了去找原因,便會立馬找到是為了祭奠在汨羅江投水的屈原;湊近了去說,可能就是個家的味道、團圓的味道吧!
因為到了端午節的這一天,在外的能回來的沒有特殊情況都會回到家裡來,在家的沒有特殊情況的也絕對不會去選擇端午節這個日子去離家外出,所以端午節有家的味道……
因為在端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會在家包粽子、蒸粽子、擺上蒸熟了的粽子先行“請老人或叫老人”,然後全家人開始解粽子蘸糖什麼的吃粽子,不會包的可能會去請人包,不會包也沒有請人包的也會直接去集市上買上些已經蒸熟了的粽子,總之,在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而把一粒粒糯米包揉在一起,它本身就有了一個團圓、聚會的意思,所以粽子在端午節這一天有團圓的味道……
粽子裡有家的味道……
粽子裡有團圓的味道……
我漫步走在十千山看守所鐵絲網下的牆根,似乎也聽見了從天空飄傳進到鐵絲網裡來的“味道”,一種家的味道,一種團圓的味道……
艾葉香
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
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
那兒端陽
處處都端陽
艾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