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或許,現實世界裡的感同身受也可以被論為是最重要的!
因為,隻有經曆了才會懂,隻有經曆了才會讓人懂。
記得1988年,在中國長篇小說裡,出現了一部極具爭議性的作品,它就是《平凡的世界》。
而在作品本身與讀者見麵之前,由於時代的局限性,現實主義文學當時被狠狠地切割,是以被一再退稿,甚至連本身就沒有名氣的小編輯,都會把已經成名的作家的手稿給退回。
當時,喜歡它的讀者認為,這是一部溫暖的現實主義佳作,小說傳達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厚德載物的品德,是當代青年需要學習的優秀文化。
而反對者則認為,《平凡的世界》本身情節一般,語言和故事都很老套,沒有代入感,沒有可讀性,缺乏文學藝術上那所謂的終極的美感。
經過多次退稿與批判,如果不是作者路遙的一再堅持,人們可能就見不到這部佳作了,也談不上小說因為貼近底層人民的生活廣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好評,而於1991年斬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
退稿的時候,說什麼《平凡的世界》沒有讓人讀下去的欲望?說什麼當代青年讀者喜歡刺激性強的商業讀物,現實文學前景不佳?說什麼《平凡的世界》又太過樸實,很難激起讀者的閱讀欲?
其實,隻有經曆了才會懂!
隻有經曆了才會讓人懂!
所以,一打開《平凡的世界》,人們便被它的開篇“1975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蒙蒙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時令已快到驚蟄,雪當然再不會存留,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已經消失得無蹤無影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給深深地吸引了,誘著人不讀下去都不行。
正如中國當代作家,陝北榆林人路遙在《早晨從中午開始》裡寫道的那樣:
當時的一些出版社對新潮作品趨之若鶩,而對於《平凡的世界》這樣的用傳統的手法敘事的作品,則沒有太大興趣。
之所以沒有太大興趣,是因為隻有經曆了歲月的人,才能讀懂《平凡的世界》。甚至隻有出身平凡,生在普通家庭的人,才能通過《平凡的世界》,去生發出一番彆樣的觸動和共鳴。
雖然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但是,我們不能迷失於平凡的生活中,因為平凡的背後一定有著彆樣的激情和澎湃。
因為,思想上甘於平庸,生活上安於現狀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因為,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它能創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鎮靜而又激動地去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
如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11章所描述的美麗與悲壯一樣:
春天,當桃杏花盛開,柳樹抽出綠絲的時候,他們還穿著破爛的開襠棉褲,到陽土坡上刨刨發芽的“蠻蠻草”根,這草根嚼在嘴裡又麻又辣——這是在一個漫長的冬天之後,嘗到的第一口春天的鮮物。夏天,一入三伏,他們和村裡的其他娃娃就脫得一絲不掛,男娃娃,女娃娃,成天泡在東拉河裡,耍水,互相打鬨著給光身子上糊泥巴。一個夏天過去,都曬得黑不溜秋。秋天,是黃土高原的黃金季節。他們一群孩子就在野外尋找一切可以吃的東西,常常把肚皮撐得回家連飯也不好好吃,在這個季節反而都消瘦下來。冬天,刀子一般嚴厲的寒風把他們從野外趕回來,隻好一整天悶在家裡玩。
所以,相信自己,平凡的你在平凡的世界中或許就能悟透不平凡的人生……
還是那句話:隻有經曆了才會懂,隻有經曆了才會讓人懂。
這不,剛剛從女子監獄坐了3年牢出來才3天的“qdn”,雖然也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但是她卻用她的經曆去詮釋了另一種她在某一個階段的彆樣人生。
而這一種彆樣的詮釋,不也剛好印證了“隻有經曆了才會懂”的道理嗎?
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貌,我也是通過她的朋友圈去試著理解才讀懂了她在那3年裡的心境!
因為,她在她的朋友圈裡說下麵這些話的時候,她哭了!
她在回過頭去看她自己在朋友圈裡的說說時,她哭了……
現在,她又回到了她自己的朋友圈,又一次哭著去看朋友圈裡她自己在如是說:
你曾經也是我拚了命愛過的人,現在真的好想放棄你,因為你的越好,隻會讓我覺得越虧欠。
1095天之前,便覺得我欠你太多。親愛滴,我到底要怎麼對你?
今天,我抱著你哭,你也哭了抱著我說,之前你的總總錯,總總怪你的無能,希望我可以做回之前的自己。
做回之前的自己?
其實,我還是你之前那個開心的女人。況且,現在的我又哪裡有什麼資格去怪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095天的煎熬……
小時的煎熬……
分鐘煎熬……
秒煎熬……
在這些日子來臨之前,你本就過得很不客易!
當這些日子真真來臨了的時候,我能想像得到你過得有多麼的太不容易!
現在,你過完了那些日子……
我必須得謝謝你還能堅持並且堅持了下來……
所以!
所以,我真的特彆感謝自己這輩子能遇見你!
3年了……
3年前,特彆是在這3年中,我從不敢奢求自己在3年後還能擁有什麼,還可以去擁有什麼?
但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