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袁耀麾下科員不光擔任著商會和地方小吏的角色,更是類似於大明錦衣衛那般,幫他傳遞領地裡的密報。
正常政務呈報的是如今袁耀麾下最高文臣領袖,閻象。
類似這種密報,則呈報給袁耀最心腹之人李鋒。
他本就是袁耀的老師,後擔任親衛。
在許褚和典韋出現後,就代替了李鋒在親衛上的作用,袁耀便乾脆將其任命為總指揮使。
讓其成為特務頭子,組建特務組織‘根’。
其實‘根’這個名字袁耀覺得挺好的,錦衣衛對於袁耀來說太高調,校事府的話,又不太好聽。
一棵帝國的參天大樹,注定是需要有隱藏在地下的根來負責處理一些見不得光的事務的。
就是讓某個身上插滿了眼珠子的老登給汙染了,讓這名字給人一聽就有種膈應的感覺。
不過古代又沒有那部動漫,所以袁耀覺得無所謂,就稱呼其為‘根’。
由李鋒成為‘根’的第一代指揮使,挑選人才來幫他篩選處理信息。
各地送來的密報,對其重要性進行篩選排序後呈報給他。
可以說目前袁耀對於自己的地盤,有著百分百的控製力。
像是山越賊首祖郎劫掠這件事,負責帶兵駐守丹陽郡的蔣欽都沒來得及給他發來戰報呢,他就先一步知道了。
還通過在薛禮麾下的科員,知道了薛禮如今和那賊首祖郎疑似是有勾結。
袁耀的手指敲在案幾上,眼睛微微眯起
“薛禮……往日投我時看著像是個聰明人啊,怎麼如今卻拎不清了。
那祖郎有多少人?”
說實話,薛禮的背叛在預料之中,這家夥本身也不是什麼他的鐵杆支持者。
隻不過當時的情況,他屬於一根筋變成兩頭堵,不得已才來投他,甚至用此功績換到了丹陽郡太守的位置。
但他這個太守當的可不像是個真太守。
一郡的太守,這麼說吧,就是當地的皇帝。
看三國仔細的朋友能發現,很多地方如今還稱之為國。
像是沛國、粱國、齊國、中山國這些地方,其實就是一個郡,但當地的太守,卻被人稱之為國相。
他薛禮之前也是國相,是彭城國的國相。
下麵的官吏,都可以稱自己為臣,稱其為主公。
由此可見,一郡太守對於當地而言的權力有多大。
所以薛禮這個曾經做過國相的人,怎麼能忍受每一件事的權利都在袁耀那?
薛禮最開始擔任丹陽郡守時,還多少能拉攏當地世家撈錢,有一定的權力在手。
可隨著時過境遷,從袁耀發展出屬於他的公務員體係後,幾百個科員從吳郡離開,去的第一個地方就是丹陽郡。
隨後是會稽、豫章。
有這些科員在,薛禮想要盤剝百姓是不可能了,隻要加入商會的,都免除苛捐雜稅。
就算是商會員工交稅,那也不是交給他薛禮,而是往袁耀那去交。
每個縣多的收一萬人,少的也得手五千,幾乎就占據了一個縣的半數人口。
彆說薛禮想要盤剝了,就連當地世家豪族想要盤剝百姓都不可能了。
這就是權利,薛禮對於這些帶著袁耀烙印的科員是敢怒不敢言,他們把控著所有權利。
薛禮想過要賄賂他們,卻發現根本不可能。
第一代的科員還是太實在,畢竟是從吳郡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