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整個大漢的兗州、青州之戰結束了,袁耀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將青州全境收複,兗州除東郡外的地區也全部收複。
這個擴張速度其實稍微有點超出袁耀的預料,原本他計劃隻打下一個州就好。
畢竟師出有名,是為了清除偽帝劉備,所以最初袁耀想的是拿下青州,掌控膠東半島,讓他和冀州之間的往來貿易變得更簡單。
至於曹操,袁耀其實最開始想稍微留一留,讓他成為他和袁紹之間的緩衝地帶。
不成想曹操的魄力能這麼大,不管袁紹乾啥,他就是要跑路,不想再和這二袁對抗了。
隻要跳出兗州這個四戰之地,去了並州,有山脈阻隔,袁紹想派兵打並州都難。
這給袁紹出了個大難題,也給袁耀出了個大難題。
沒預計打這麼多地方下來,所以他手上的小吏不夠用了。
在一整年時間裡,袁耀培養了大概六千名合格的小吏,不光是識字,還實打實的下鄉做過管理,有相當程度的工作經驗。
但這仍舊不夠兩個州分的。
為了儘快將兩州之地完全納入他的政務體係管理中去,袁耀決定破格招聘一些實習生。
這些實習生都是徐楊兩州他創建的學院的學生。
現在袁耀的治下,有三個階段的學校,一個是小學,凡是適齡的兒童都得去學習文字。
這一點得益於農業基礎做得好,在今年上半年的水稻再次產出後,又迎來了一輪豐收。
這次收獲的水稻種子足夠將整個揚州和徐州覆蓋種植!
等下半年第二輪秋種豐收後,不開玩笑的說,就算是兗州和青州一石糧都不產,他袁耀也供應的起。
能吃飽飯,百姓自然願意讓家裡的小勞動力在不忙的時候去學學字,學學算數,將來也有出息。
小學階段就是學習識字和基礎的算數。
等上完小學後,會進行一次統一的考試,成績好的人都有資格去學院。
可以將學院理解為初中和高中的結合體。
每個郡隻有一個學院,名字就用郡的名字冠名,像是琅琊郡的學院,就叫琅琊學院。
彆看隻有一個學院,但招生有時候是招不滿的。
除了分數不夠上不了的,還有錢不夠上不起的。
畢竟是要離家在外,去外地求學。
揚州還好,袁耀已經管了兩年,百姓們手上多少都富裕些,徐州這邊,有資格但上不了的人還是挺多的。
這些人,袁耀倒是提供助學貸款,等他畢業後工作了再還。
但百姓們也是讓貸這個字搞怕了,曾經的世家用一個貸字就騙走了他們所有田地,誰還敢讓孩子們再背貸。
因此有資格上的人確實沒那麼多,一個郡有一個學院暫時來說是足夠了。
再往上,那就是大學了。
徐州、揚州、豫州,三州之地隻有一個大學,開設在吳郡,且大學內並未有多少人在。
這個大學裡,沒有老師和學生之分,有的隻有追求某一方麵的‘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