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兩大卷厚厚的塑料保溫膜交於兩個親兵用車送去主營以後,陶巔就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
既然這個世界的軍隊都偏愛帳篷,自己又有了這樣的保溫膜,那用鐵竹搭建一個折疊式的移動暖棚當帳篷不是更好?
想到這裡,他便對係統說道:“飯桶啊。你看我腦海裡的可快速折疊展開的移動暖棚。你看過人間的那種半圓形的折疊團扇嗎?兩根扇骨,中間是折疊扇麵,用的時候一轉一開,就成了一個圓形的團扇?”
“嗯,看過。怎麼了?”係統看著陶巔腦海裡的折疊團扇道。
“這是平麵上的折疊,現在我想弄一個立體的蒙古包式的折疊,收起來的時候是個頂著14圓的長方形,沿著對稱軸打開,就可以立刻變成一個中間有支柱的蒙古包。”陶巔儘情想象著道。
“這樣做,方便是方便,不過我覺得你可以弄個帶拱形支架,上下4條加固橫梁的更方便。”係統將自己的設計圖展示給陶巔看。
“哎?你彆說,你這個看起來好像是更簡單?那橫截麵看起來好像是我前世的吐司麵包片。這個叫做隧道式暖棚也挺不錯的哈?
嗯,行,到時候將各個骨架之間用螺絲一擰,保溫膜一罩就能成,雖然是很費功夫,但是好像更輕便更適合攜帶。”陶巔便看著,係統就已經邊在空間裡做了出來。
係統給他展示了兩種吐司麵包型的暖棚,一種是帶著覆蓋膜直接一拉就能成的,這種的覆蓋膜更輕薄、更韌,還具有更高溫度的熔點,特彆適合給那些不值錢的人臨時使用;而另一種則是先搭骨架,以後蓋膜的,這種的覆蓋膜就要厚實得多,阻留熱量的能力更大,搭建時間要長一點兒,適合給重要些的人用。
陶巔反複在空間裡演練了幾次這幾種帳篷的拆裝和碼車,覺得這兩種暖棚各有千秋。畢竟這世界不值錢的人更多,所以第一種就要使用更加頻繁。
至於給自己營地用的嗎,那當然就要用第二種了,嘿嘿嘿。而主營裡,將官用好的,兵卒用差的,這都是合情合理又合法的。
確定了兩種都要幾千個以後,係統就要了他3000魂力值來生產這些骨架與薄膜。
在兩種暖棚裡實驗性采用一盞加熱燈加熱的情況下,暖棚裡的溫度很快就上升到了20c左右。
陶巔饒有興趣地看著,自言自語道:“也不知道那澹州城的城門前又來了多少流民。這澹州知州為了保護澹州城,拒絕流民入內。
過幾天一下大雪,滯留不去的流民就得抱著團地凍死在城外。你說這是作孽不作孽?”
“沒辦法啊。讓他們入城,城裡的治安就會亂,糧食就會不夠吃,會產生很多的問題。
前方戰事的問題不解決,這流民就得像雨後春筍似的從四麵八方湧來。如果想不讓他們凍死,最好的辦法就是往旁邊的城鎮分流,逐一安置。”係統沒什麼感覺地發表著意見。
“上回我去碼頭賣糧食就看見,臨運河岸正在形成難民大營,流民們自發地聚集在一起,弄了好多破爛的帳篷,還有沒錢搭帳篷的,自己還掏出來一個個的地窩子鑽在裡麵。
用不了多久,從運河岸到城牆,就得形成破棚子爛草屋的長龍大陣,如果還沒人管的話,就會有流民圍城的趨勢。”陶巔一邊說一邊想著腦內的情景,不知怎的,竟然想起了一本專門描述印度城市底層的叫做《頂塔蘭》的小說。那本小說裡描繪的印度貧民窟場景現在還曆曆在目。
“流民要是少,官府以工代賑還行;流民多的話,以工代賑根本就不行。因為找不到那麼多需要人手的地方。
再說,看這裡的年景,不好的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年了,糧食早已經開始出現大量的缺口,加上囤積居奇的奸商官吏,就更雪上加霜了。
你看祁蒙的人馬那副捉襟見肘的樣子就知道,連軍隊都得勒著褲腰帶地過日子,流民就更彆提了,哎~~~”係統罕見地歎了一口氣。
陶巔沒有接話,因為他前世的曆史上就出現過好多次這樣的兵荒馬亂,待到流民全部餓死,就是出動城裡的幾十萬人口天天拉著屍體去掩埋去火化,可能都不夠用。
與其說讓這些流民死,不如……讓我殺?
“你還想去收破爛嗎?”係統猜到了陶巔在想什麼。
“當然了,反正他們大概率的也得死,不如我先挑點兒好的自己圈養著。
不用的時候扔在我哥的驃騎營裡,還能充實個大營。
你先彆說彆的了,趕快給我做200個馬燈,200個增溫燈,要帶簡易包裝盒的。
那個簡易暖棚給我再多弄點兒,5000個吧。魂力值你自己劃。
我可是得借著我那個便宜爹的名頭,多給他做點兒沽名釣譽的事兒,好讓禦史伯伯們天天以參他一本為職業營生。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