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帝聽著,臉上不動聲色,心中卻是一陣冷笑。
張忠芳?勇則勇矣,卻是個莽夫,更與太子走得頗近。
讓他去接管趙暮雲經營得如同鐵桶一般的朔蔚?
怕是連門都摸不著!
這群人,為了扳倒趙暮雲,真是無所不用其極,連這種拆東牆補西牆、自毀長城的餿主意都想得出來!
皇帝的目光,終於落在了禦階之下,一直沉默不語的太子胤昭身上。
“太子!”永昌帝的聲音聽不出情緒,“諸卿所議,你以為如何?趙暮雲之事,當如何處置?”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在太子身上。
這位儲君,向來對趙暮雲態度微妙,既忌憚其能力,又不滿其“不站隊”。
眾人都以為,他會順水推舟,支持嚴懲趙暮雲。
然而,太子胤昭出列了。
他麵容沉靜,甚至帶著一絲溫和的笑意,對著皇帝躬身行禮,聲音清朗:
“父皇明鑒。兒臣以為,顧大夫、陸尚書等諸位大臣,拳拳為國之心,天地可鑒。然則…”
他話鋒一轉,語氣變得鄭重,“彈劾趙校尉‘圖謀不軌’,實屬捕風捉影,有失偏頗!”
“趙校尉自入行伍以來,每戰必身先士卒,所立功勳,樁樁件件皆是為我大胤江山社稷!”
“其忠心,日月可昭!豈能因些許流言蜚語,便疑其忠義,寒了功臣之心?”
此言一出,滿朝嘩然!
支持彈劾的官員們目瞪口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太子殿下…竟然在為趙暮雲說話?
還如此斬釘截鐵地肯定其忠心?
這風向變得也太快了!
連龍椅上的永昌帝,眼中也飛快地掠過一絲極深的詫異。
他不動聲色地看著太子,等待下文。
太子胤昭迎著眾人驚疑不定的目光,從容不迫地繼續說道:
“諸位大臣擔憂趙校尉在邊關權勢過重,或有行事不妥之處,此心可以理解。兒臣倒有一兩全之策。”
他微微一頓,聲音清晰地傳遍大殿:
“父皇不是早有旨意,將晉王府清河郡主賜婚於趙校尉嗎?”
“此乃天作之合,亦是皇恩浩蕩!兒臣提議,不如趁此機會,下旨召趙校尉進京!”
“一來,可令其當麵向父皇陳情,親自回應諸位大臣的質詢,以正視聽,平息物議;”
“二來嘛…正好在京城,由父皇主婚,為趙校尉與清河郡主完婚!”
“此乃雙喜臨門,既顯天家恩典,又能讓趙校尉感受皇恩,更可借此機會,讓其在京中盤桓些時日,與朝中同僚多加親近,消除隔閡誤會。”
“待婚事完畢,再令其返回邊關,繼續為國戍邊,豈不美哉?”
轟!
太子這番話,如同在滾沸的油鍋裡潑進了一瓢冷水,整個金鑾殿瞬間炸開了鍋!
彈劾派懵了——太子這唱的是哪一出?
不但不落井下石,還要促成趙暮雲的婚事,讓他風風光光進京?
保趙派也懵了——太子殿下轉性了?
還是有什麼更深的圖謀?
私下不得誌,已經與晉王眉來眼去的官員更是驚疑不定——太子主動提賜婚?是福是禍?
所有人的腦子都在飛速轉動,試圖解讀太子這突如其來的“神來之筆”背後的深意。
是真心和解?
還是以退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