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
一個月的時間就過去了。
大黎和大乾的戰是打得是轟轟烈烈。
隻不過,讓黎皇萬萬想不到的是,大乾真的有了克製鐵騎的辦法。
戰事,對大黎很是不利。
引以為傲的鐵騎,在乾軍跟前,竟然真的被攻克了,損失慘重。
野戰,第一次對大黎不利。
黎皇震怒不已,立即派人探查,到底是怎麼回事。
結果很快就出來了,還是周處,這個讓黎皇恨之入骨的名字。
之前黎皇布下的幾個陰謀,都是周處給破解的。
沒想到,就連破鐵騎的法子,也是出自周處之手。
更可怕的,還有大乾升級了冶鐵術,鍛造出來的刀槍,鋒利程度遠在大黎的兵器之上。
大乾和大黎的士兵互持樸刀對砍,結果肯定是大黎士兵的樸刀被砍斷,然後被大乾士兵的樸刀給砍死。
槍和盾的情況差不多。
大乾士兵的槍可以穿透大黎士兵的盾,大乾士兵的盾能夠擋住大黎士兵的槍。
還有弓箭,大乾的弓箭可以穿透大黎士兵的盔甲,而大乾士兵的盔甲卻能擋得住大黎士兵的箭。
所以啊,這仗幾乎沒法打。
每一場戰事下來,大黎和大乾的傷亡比例都是四比一,或者五比一。
如果換成是大黎的兵馬攻城,傷亡比例就更大了,幾乎能達到十比一。
這樣的戰爭,除非大黎的兵源特彆多,不然就彆想打贏。
隻是一個月的時間,大黎就有些吃不消了,前後竟然損失了足足十幾萬兵馬。
如果這一場戰事持續一年,大黎豈不是要損失一百多萬兵馬?
而放眼整個大黎,也隻是一百多萬兵馬啊。
黎皇終於害怕了。
這仗,沒法再繼續打了,不然大黎隻怕就會亡國。
黎皇所有的野心,在敗仗跟前,直接被磨平了。
南下攻略大乾,開疆拓土,成就一番霸業的念頭,已經從黎皇的腦海中不複存在了。
現在,黎皇已經在考慮,如何停戰,如何撤兵,如何避免大乾趁機北上,攻入大黎的境內。
黎皇深知,隆武帝是一個野心不次於他的皇帝。
如今大乾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一旦大黎主動提出罷戰,隻怕隆武帝會獅子大開口。
如果大黎不同意大乾的停戰條件,隻怕隆武帝真的會禦駕親征,攻入大黎境內。
這件事情,對隆武帝的千秋功名絕對具有很大的誘惑。
反正,換做黎皇是隆武帝,他一定會那樣做。
幾天的時間,黎皇的頭發幾乎白了三分之一。
這個騎虎難下的局麵,確實難解。
黎皇也將朝廷幾個重臣喊過來商議,他們也沒想出什麼好辦法。
隻有一個辦法,還算是勉勉強強,也是一個老法子,就是和親。
千百年來,各國之間,靠和親消除戰爭的情況,簡直是數不勝數。
成功率,非常高。
隻是,送出公主的國家,皇帝的麵子上很是掛不住。
後來能報仇,打了勝仗,再將公主接回國的,絕對是寥寥無幾的。
和親的方案,隻是被黎皇當做備用,他的意思是,能不用這個辦法,就不用這個辦法。
戰事,其實已經停了,因為大黎不再主動進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