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理由,很簡單。
周處有的是主意,而且是餿主意。
這個餿主意確實很餿,但絕對會很有效果,成功率一定會非常高。
四國的太子不都在大乾為質,都在大乾城嘛。
就讓大乾的太子領頭,帶著他們每天吃喝玩樂。
而在吃喝玩樂的暗中,大乾太子的任務就是挑撥這四國太子之間的矛盾。
聽起來,這沒什麼啊,就該這麼辦。
不然的話,四國的太子如果聯手起來,相當於四國再次聯盟,對大乾絕對是很不利的。
這當然不是周處的終極計劃。
周處的終極計劃是,讓四國的太子起紛爭,大打出手,還要出人命。
不如此,絕對無法讓某兩國的矛盾激化到極點。
到那個時候,這兩個國家鐵定會大打出手。
當然了,這一對太子須得把握好。
怎麼個把握好呢?
例如,不能讓大黎太子打死大蠻太子,因為雙方不接界,打不起來的。
反之也是。
大魏和大梁也是這麼一個關係。
這件事情,對於大乾太子也是一個考驗。
既不能讓人看出來,又須得把握好挑起哪兩國之爭。
不得不承認,大乾的太子也是一個高手,隻是被周處點撥了一下,就把這件事情給完美地處理到位了。
兩個半月後,大梁太子被大蠻太子給打死了。
梁皇惱羞成怒,立即讓蠻王給個說法。
蠻王也惱著呢,因為大蠻太子受傷也不輕,一直昏迷不醒。
雙方都是惱怒異常,於是就隻能是兵戎相見了。
隆武帝呢,立即以勸戰為理由,派出使者去見梁皇和蠻王。
結果,勸戰沒有成功,反而使得梁皇和蠻王的火氣更大了,兩國開戰。
隆武帝的目的達到,自然就把使者給撤回來了,坐山觀虎鬥。
但大黎和大魏都還閒著,這可不好,必須得把他們也拖下水。
再用同樣的伎倆,肯定是不行了,太明顯了。
到那時,隻怕連大梁和大蠻也都能反應過來,他們中了大乾的詭計了。
隆武帝派人買通的大梁的幾個重臣,請他們向梁皇建議,請大魏出兵,共同夾擊大蠻。
事後,大梁、大乾和大魏同分大蠻的疆域。
雖說大梁沒有拉大乾出兵,也未必能拉得動大乾,但分一杯羹的好事卻不能沒有大乾。
魏皇是個貪得無厭的人,這樣的好事他表示不願意錯過。
若是單獨跟大蠻開戰,大魏隻怕會是勝少敗多。
可若是跟大梁一起夾攻大蠻,勝算就會太大了。
於是,魏皇召集幾個重臣簡單商議了一下,就下令出兵十萬,配合大梁夾擊大蠻。
蠻王聽到消息,幾乎把肺都氣炸了。
你特麼大魏也出兵了,真以為我大蠻的藤甲軍就是那麼好欺負的?
還真是這樣。
藤甲軍不怕火的秘方,在周處的手裡,在隆武帝的手裡,可蠻王沒有啊。
所以,藤甲軍還得防著對方用火攻。
蠻王思來想去,有心派人去大乾,請教不讓藤甲軍怕火的辦法,可他又擔心隆武帝不答應。
反正,換做蠻王是隆武帝,鐵定不會答應。
想了想,蠻王還是沒有招這個二臉。
萬一,讓隆武帝認為,蠻王有野心,想要脫離大乾的掌控,再引來大乾出兵,那大蠻就等著亡國吧。
所以,蠻王想了想,就派使者去了一趟大黎,許以好處,請大黎出兵,與大蠻一起,合擊大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