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敖和多九公在山上遊玩了許久,唐敖感慨道:“我們之前在東口遊玩的時候,我還以為天下的山沒有能超過它的。可沒想到這座山處處都是仙境。就像這些仙鶴、麋鹿之類的動物,任由人撫摸,也不會驚慌逃走,若不是沾染了些仙氣,怎麼會這樣呢。到處都是鬆籽、柏子,吃起來滿口清香,都是仙人常吃的東西。這麼美的地方,怎麼會沒有真正的仙人呢?原來這場風暴竟是為我而來。”多九公提醒道:“這山的景致雖然很美,但我們得繼續往前走了,一會兒天就黑了,山路崎嶇難行,我們怎麼走下山呢?今天就先回去吧。要是明天風還是很大不能開船,我們還能再來。林兄現在生病了,我們更應該早點回去照顧他。”唐敖正玩得高興,雖然轉身往回走,眼睛卻還是戀戀不舍地四處張望。多九公笑著說:“唐兄,照你這樣,什麼時候才能回到船上呢?要是到了黃昏,我們怎麼下山?”唐敖說:“不瞞九公說,我自從登上這座山,不但追逐功名利祿的心都沒了,隻覺得世間萬事皆空。我現在走得慢,是真的有了不願再回到塵世的想法。”多九公打趣道:“我平常總聽人說,讀書人讀到最後,容易進入魔境,變成書呆子。你讀書雖然沒變成書呆子,可現在遊來遊去,倒要變成遊呆子了。唐兄,快些走吧,彆再開玩笑了。”
唐敖聽了,還是不停地四處觀望。突然,他看見迎麵走來一隻白猿,手裡拿著一支靈芝。這白猿身長不滿二尺,兩隻眼睛紅彤彤的,身上布滿了朱砂般的斑點,十分好看。多九公說:“唐兄,你看白猿手裡的那支靈芝,肯定是仙草。我們何不去把它捉住,把靈芝分著吃了,豈不是好事?”唐敖點頭讚同,兩人一起朝著白猿追去。很快就追到了白猿跟前,剛要用手去抓,那白猿就連蹦帶跳地跑遠了。他們追了好幾次,都沒能抓住。好在白猿跑的方向就是下山的老路。兩人繼續追趕,路旁有個石洞,白猿跑了進去。唐敖追到洞口,發現這個洞很淺,沒費什麼力氣就伸手抓住了白猿,奪過了靈芝,分給多九公吃了。多九公十分開心,接過白猿抱在懷裡,趕忙下山。
回到船上,林之洋因為身體不舒服,已經睡下了。婉如聽說捉住了白猿,就向多九公要來,用繩子把白猿綁住,和蘭音、若花一起玩耍。唐敖吃過晚飯,把衣物行囊收拾好放好。第二天風向轉順,眾人準備開船,可唐敖卻一大早又上山去了。一直等到晚上,呂氏都沒見唐敖回來,心裡很不放心。林之洋臥病在床,聽到這件事,也十分著急。第二天,林之洋拜托多九公和眾水手分路去找唐敖,多九公因為吃了靈芝,一直腹瀉,沒辦法前去;眾水手找了一整天,一點兒消息都沒有。林之洋病體稍有好轉,也撐著上山去找,一連找了好幾天,還是不見唐敖的蹤影。
這天多九公的肚子好了,便對林之洋說:“我看唐兄這次來海外,名義上是遊玩,其實並非如此,大概早就有了修行成仙的想法。之前林兄你生病,我和他上山,遊玩了許久,他都不願意下山。後來因為我再三催促,他知道沒法脫身,就借著追趕白猿的機會,和我一起回來了。到了第二天,他也不叫我,自己一個人上山,這難道不是看破了紅塵,掙脫了名利的束縛嗎?況且他早就吃了肉芝,又吃了朱草,並不是沒有根基的人。我們三個人一路同遊,這些肉芝、朱草卻隻有他一人得到,這難道是偶然嗎?而且之前在東口、軒轅國等地,他的話裡就已經透露出這樣的意思。再加上林兄你之前在女兒國做的那個怪夢,歧舌國的通使也聽說有異人被稱作唐氏大仙。這麼看來,唐兄肯定是成仙離開了。如今已經過去好幾天了,怎麼還會回來呢?我勸林兄你彆再找了,就算你再找兩個月,也是白費力氣。”林之洋聽了,雖然覺得有道理,但畢竟是至親之人,怎麼能就此罷休呢?他還是每天上山尋找。眾水手不知道催了幾十遍,都想回去,無奈林之洋夫婦一定要等唐敖回來才肯開船。
這天,眾水手等得實在不耐煩了,便一起到船中,對林之洋說:“這座大嶺荒無人煙,還多有猛獸,我們每天夜裡都提著器械輪流巡邏,心裡還是不踏實,更何況唐相公一個人獨自上山。如今他已經去了好多天,就算沒被猛獸傷害,也會被餓死,怎麼可能等到現在呢?我們再不開船,隻是白白耽擱時間;趁著順風不走,一旦遇到逆風,水米短缺,光為了等他一個人,我們大家的性命都可能要丟在這裡了。”眾人再三勸說,林之洋隻是不停地撓頭,毫無辦法。呂氏在船艙裡說道:“你們眾人說的也有道理。但我們和唐相公是骨肉至親,如今他下落不明,我們怎麼能就這麼走了呢?要是唐相公回來,卻看不到船,豈不是要了他的命?你們既然想回去,我們也不多耽擱時間,就從今天開始,再等半個月,如果還沒有消息,就任憑你們開船。”眾人沒辦法,隻好一起等著,每天都抱怨不停。林之洋裝作沒聽見,還是每天上山尋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知不覺,半個月的期限到了,眾水手收拾好準備開船。林之洋還是不死心,一定要約多九公再到山上看看,才肯開船。多九公隻好陪他上山。兩人在山上各處找了很久,出了好幾身大汗,走得腿腳發軟,這才順著原路返回。走了幾裡路,路過小蓬萊石碑的時候,隻見上麵寫著一首詩,字跡龍飛鳳舞,墨汁還很濕潤。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寫的是:“逐浪隨波幾度秋,此身幸未付東流。今朝才到源頭處,豈肯操舟複出遊?”詩的後麵寫著:“某年月日,因返小蓬萊舊館,謝絕世人,特題二十八字。唐敖偶識。”多九公說:“林兄,你看到了吧?我早就說過,唐兄肯定是成仙離開了,你一直不相信。他的詩句先不說,你隻看‘謝絕世人’這四個字,其他的也就可想而知了。我們走吧,彆再癡心尋找了。”回到船上,多九公把詩句寫下來,給呂氏等人看。林之洋無可奈何,隻能含著眼淚,任由眾人開船。蘭音望著小蓬萊的方向,悲痛大哭。婉如、若花也忍不住落淚。隨後,船揚帆朝著嶺南駛去,一路上平安無事。
航行了半年多,第二年六月,他們到達了嶺南。多九公等人各自回去交接事務。林之洋和妻子女兒帶著蘭音、若花回到家中。見到江氏,大家相互行禮。眾水手把行李搬來,林之洋再仔細查看,發現唐敖包裹裡的所有衣物、被褥都在行囊中,隻有筆硯不見了蹤影。林之洋夫婦看著這些物品,觸景生情,悲痛萬分。江氏問清了事情的詳細經過,也十分歎息,說道:“姑娘那邊這兩年經常派人來問消息,還囑咐如果有回來的日子,一定要送個信過去,免得她牽掛。”林之洋聽了,不禁跺腳說道:“這事讓我怎麼跟妹子交代?她埋怨我還是小事,要是她悲痛過度生了病,再丟了性命,這可怎麼辦?”呂氏說:“現在不如先瞞著這件事。我們見到姑娘,就說姑爺已經去長安了,要等參加完考試才能回來。先這樣應付著,保住眼下的平靜。等過些時候,再想辦法。”林之洋說:“你懷著身孕,不方便去。明天我去見妹子,隻能暫且撒謊。但妹夫的包裹得藏好,就怕妹子回來看見,不太妥當。”
呂氏說:“剛才蘭音甥女說要去見她的寄母,明天就順便把她帶去。”林之洋說:“按理說應該把她送去;可要是她管不住自己的嘴,把事情說出去了,那可怎麼辦?這樣吧,我和九公商量一下,先把蘭音、若花寄住在九公家裡,讓她們和九公的甥女作伴,我們再慢慢商量長久的辦法。”於是,林之洋和多九公商量好,把蘭音、若花送了過去。蘭音和若花摸不著頭腦,又不敢違抗,隻好先住下。幸好多九公把自己的兩個甥女也接來作伴,一個叫田鳳翾,一個叫秦小春,她們從小就跟著多九公讀書,長得品貌出眾,飽讀詩書,而且針線活也做得很好,蘭音、若花就跟著她們學習。這四個人年紀相仿,閒暇的時候,一起談論文墨,倒也能打發時間。林之洋再三囑托多九公照顧好她們。回到家中,林之洋又囑咐丈母和女兒千萬不要把這件事說出去。第二天,林之洋雇了小船,帶著水手,把女兒國送的銀子搬到船上,朝著唐家出發。
唐敖的妻子林氏,自從得知唐敖降為秀才的消息後,便天天盼著他回家。後來收到家書,才知道丈夫雖然回到了嶺南,卻因為心情鬱悶、疾病纏身,羞於回到故鄉,已經和哥嫂一起登上海船,飄洋遠去了。林氏得到這個消息後,擔心丈夫受不了海上的辛苦,時常憂心忡忡,還經常和女兒小山抱怨哥嫂。唐敏夫婦對此也時常埋怨。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
這天,唐小山因為思念父親,心情煩悶,無所事事,偶然間寫了一首思親詩,是一首七言律詩:
夢醒黃粱擊唾壺,不歸故裡覓仙都。
九皋有路招雲鶴,三匝無枝泣夜烏。
鬆菊荒涼秋月淡,蓬萊縹緲客星孤。
此身雖恨非男子,縮地能尋計可圖。
小山剛寫完,就看見唐敏笑嘻嘻地走了進來。唐敏把詩看了一遍,不禁點頭稱讚道:“滿腔的思親之情,句句都流露在紙上。沒想到侄女的詩學,近來竟然進步這麼大。最後一句的意思雖然很好,但茫茫大海,又從哪裡去尋訪呢?大概不久之後,你父親就會和你母舅一起回來了。”小山在一旁恭敬地站著,問道:“今日叔父為什麼滿麵笑容,莫非是得到父親回來的消息了?”唐敏說:“剛才我在學館裡看到了一道恩詔,這可是盛世才有的罕見盛典,自古以來都很少見。能有幸遇到,所以我忍不住歡喜。”小山好奇地問:“是什麼恩詔?難道是太後給天下的秀才都賞賜了官職,叔父從此可以做官了?”唐敏笑著說:“要是把天下的秀才都派去做官,那教書的營生可就沒人做了!你知道這道恩詔是因為什麼發布的嗎?原來太後作為女皇帝,自古以來就很少見。她登基以來,十多年間,多次遇到豐收年景,天下太平。明年正好是她七十大壽,因此特彆降下十二條恩旨。至於百官的功績記錄、士子的名額擴充,還有另外十幾條恩旨,不在這道詔書之內。這十二條專門是針對婦女的,真是從古至今都沒有過的盛大恩典。”小山問:“叔父把詔書抄回來了嗎?”唐敏說:“這詔書有十二條之多,學館裡的朋友們都爭著要看,所以我沒抄。好在每條我都記得,你先坐下,聽我慢慢給你詳細講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一條,太後認為孝是做人的根本。凡是婦女一直有孝順的行為,不管是在家孝敬父母,還是出嫁後孝敬公婆,要是在閨閣中賢名遠揚,就讓地方官調查上奏,賜予旌表牌匾。
第二條,太後覺得‘求悌’這兩個字也是做人的根本。但世人隻知道婦女要以孝為主,卻很少提及悌,而且自古以來,也沒有對悌進行旌獎。卻不知道‘悌’這個字,對婦人來說至關重要。一個家庭的和睦與否,往往和它有關,是萬萬不可缺少的。要是妯娌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同心同德,互相敬愛,彼此勸誡,就是儘到了悌道,查明後也會賜予旌獎。
第三條,太後認為‘貞節’二字自古以來就備受重視。凡是婦女一直堅守操守,像那些苦苦守節,或者被玷汙也不屈服,節烈行為值得稱讚的,都會賜予旌表。
第四條,太後覺得壽是五福之首。凡是婦人年滿七十歲,家世清白的,賜予壽杖和牌匾。
第五條,太後想到大內的宮娥們離開父母,長期待在深宮裡,十分淒涼。現在下令查明,凡是入宮滿五年的宮娥,一概釋放,讓她們的父母自行給她們選擇婚配對象。以後采選和釋放,都以五年為期限。內外的軍民人等,凡是侍婢年滿二十歲還沒有婚配的,讓她們的父母領回去,為她們婚配;要是沒有父母和親戚,就讓主人代為選擇婚配對象。
第六條,太後考慮到貧寒的老婦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既沒有六親可以依靠,又缺乏生活費用,每當遇到饑寒,隻能坐以待斃,實在讓人傷心。現在命令天下郡縣建造養媼院,凡是四十歲以上的婦人,生活沒有來源,或者殘疾、衰弱,貧窮無依的,準許她們報名入院,由官府贍養,直到去世。
第七條,太後想到貧家的幼女,有的因為衣食缺乏,窮得養不活;有的因為疾病纏身,沒錢買藥醫治,不是被扔在路邊,就是被送進尼姑庵,或者被賣去做女優,種種悲慘境遇,十分可憐。現在命令郡縣建造育女堂。凡是從繈褓到十幾歲的幼女,不管有沒有疾病、殘疾,要是因為貧窮養不活,準許送到堂裡,派乳母照顧;有願意領回去撫養的,也聽憑他們的意願。堂裡養育的各個女孩,等到年滿二十歲,每人酌情給一些嫁妝,由官府為她們婚配。
第八條,太後想到婦人一生,衣食大多依靠丈夫。那些丈夫去世後守寡的婦人,沒了丈夫,衣食靠什麼呢?形單影隻,饑寒又有誰來體恤呢?現在命令查訪,凡是守節的寡婦,家境貧寒的,不管有沒有子女,每月酌情給一些生活費用,來養活她們。
第九條,太後考慮到按照古禮,女子二十歲出嫁,但貧窮的人家,往往二十歲以後還沒有商議婚事;甚至有的父母因為沒錢置辦嫁妝,貪圖小利,把女兒賣給彆人做侍妾,或者賣去做優伶娼妓,非常可憐。現在命令查訪,如果女子年滿二十歲,家裡確實貧寒,沒錢置辦嫁妝,不能婚配的,酌情給一些嫁妝費用,讓她們婚配。
第十條,太後認為婦人所患的各種病症,像月經、帶下等疾病,病情還比較緩和;但到了胎前產後,以及難產等病症,不僅刻不容緩,而且關乎兩條性命。所以孫真人寫《千金方》,特意把婦人放在首位,這大概就是《易經》以‘乾坤’為基礎、《詩經》以‘關雎’開篇的道理,這件事怎麼能忽視呢?無奈貧寒的人家,一旦患上這些病症,既沒有請醫生的能力,又缺少買藥的錢,稍微耽擱一下,就會無法救治。因為這些病症死去的婦人,不知道有多少,所以極應該廣泛地施予特殊的恩澤。命令天下郡縣尋訪名醫,按照地界遠近,設立女科;並且發放禦醫進獻的經驗藥方,配製好藥料,按照病症施舍。
第十一條,太後想到《內則》裡有‘不涉不撅’的訓誡,大概是說婦人不因為涉水,就不撩起衣裳。這說明婦女的身體,最應該隱蔽。她們的屍骸尤其不能暴露在外。要是貧寒的人家,婦女去世後沒錢置辦棺木,讓地方官查明,確實是赤貧的,就給予棺木讓他們殯葬;要是有屍骸暴露在道路上的,也要裝殮掩埋。
第十二條,太後覺得節孝婦女生前雖然得到了旌表,但去世後就被埋沒,無人知曉,實在可惜。特意施予特殊的恩澤,讓她們在地下也能榮耀,命令各郡縣設立節孝祠,凡是婦女的事跡涉及節孝的,不管生前有沒有得到旌表,去世後地方官查明,準許她們進入祠堂,春秋兩季,由官府進行祭祀。
你說這十二條恩詔,是不是自古以來都沒有過的事情呢?誰知道這道詔書剛剛頒發,太後因為看到蘇蕙織錦的回文《璿璣圖》,非常喜愛,時常翻閱,竟然在八百字裡讀出了二百多首詩,高興得不得了,還親自寫了一篇序文。恰好就從這個《璿璣圖》上生出一段新鮮事兒,這可是你們閨中女子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你說奇不奇怪?”說完,唐敏把序文取了出來。之後又會發生什麼呢?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