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二年夏六月,東吳的陸遜在猇亭、夷陵一帶大破蜀兵。先主劉備敗退回白帝城,趙雲領兵據守。不久,馬良趕到,看到大軍已然慘敗,懊悔不已,將諸葛亮之前說的話,向先主奏明。先主長歎一聲,說道:“我要是早點聽丞相的話,也不至於落得今日這般慘敗!如今我還有什麼臉麵再回成都去見群臣呢!”於是傳下旨意,就在白帝城駐紮下來,並將館驛改名為永安宮。
有人來報,馮習、張南、傅彤、程畿、沙摩柯等人都為國事捐軀,先主悲痛萬分。又有近臣上奏說:“黃權率領江北的軍隊,投降魏國去了。陛下可以把他的家屬交給有關部門治罪。”先主卻說:“黃權被吳兵隔斷在江北岸,想要回蜀地卻無路可走,不得已才投降魏國,這是我辜負了他,並非他辜負我,為什麼要治他家屬的罪呢?”依舊下令供給黃權家屬祿米,好好贍養他們。
黃權投降魏國後,眾將帶著他去拜見曹丕。曹丕問道:“你如今歸降我,是想要效仿陳平、韓信嗎?”黃權流著淚上奏說:“臣深受蜀帝的厚恩,待遇十分優厚,他派臣督領各路軍隊駐紮在江北,卻被陸遜截斷了歸路。臣回蜀地沒路,投降東吳又做不到,所以才來投奔陛下。臣是敗軍之將,能免一死就已經很幸運了,哪裡還敢追慕古人的功績呢!”曹丕十分高興,於是封黃權為鎮南將軍,黃權堅決推辭,不肯接受。
忽然有近臣奏報:“有細作從蜀地來,說蜀主將黃權的家屬全都誅殺了。”黃權卻篤定地說:“我和蜀主推心置腹,彼此信任,他了解我的本心,一定不會殺我的家小。”曹丕也認同他的話。後人寫詩指責黃權道:“降吳不可卻降曹,忠義安能事兩朝?堪歎黃權惜一死,紫陽書法不輕饒。”
曹丕問賈詡:“我想要統一天下,是應該先攻打蜀國,還是先攻打吳國呢?”賈詡回答說:“劉備有雄才大略,再加上諸葛亮善於治理國家;東吳的孫權能洞察虛實,陸遜現在又屯兵在險要之地,隔著長江、湖泊,都很難倉促謀劃取勝。依臣看來,諸位將領當中,都沒有孫權、劉備的敵手。就算陛下憑借天威前去征討,也未必能有萬全的把握。眼下隻適合堅守,等待兩國發生變故。”曹丕說:“我已經派了三路大軍去討伐吳國,怎麼會有不勝的道理?”尚書劉曄說:“最近東吳的陸遜剛剛大破蜀兵七十萬,現在他們上下齊心,又有長江、湖泊的阻隔,很難倉促製服,而且陸遜足智多謀,必定有所準備。”曹丕質問:“你之前勸我討伐吳國,現在又勸諫阻止,這是為什麼?”劉曄解釋道:“時勢不同了。過去東吳多次被蜀國打敗,勢力受挫,所以可以攻打;如今他們大獲全勝,士氣高漲,不可輕易進攻。”曹丕說:“我心意已決,你不要再多說了。”於是率領禦林軍,親自前去接應三路兵馬。
很快,有哨探來報,東吳已經有了防備:派呂範領兵抵禦曹休,諸葛瑾領兵在南郡抵禦曹真,朱桓領兵在濡須抵擋曹仁。劉曄說:“既然東吳有了防備,去了恐怕也沒有好處。”曹丕不聽,帶兵出發了。
東吳將領朱桓,年僅二十七歲,卻極有膽略,孫權十分賞識他。當時朱桓在濡須督軍,聽說曹仁率領大軍去攻打羨溪,於是把所有的兵馬都調去防守羨溪,隻留下五千騎兵守城。忽然有消息傳來,說曹仁派大將常雕會同諸葛虔、王雙,率領五萬精兵,飛速向濡須城殺來。眾人聽了,都麵露懼色。朱桓手按寶劍,說道:“戰爭的勝負在於將領,而不在於兵力的多寡。兵法上說:客軍兵力是主軍的兩倍,主軍仍能戰勝客軍。如今曹仁千裡迢迢趕來,人馬疲憊不堪。我們和大家一起據守在高高的城牆上,南麵是大江,北麵背靠山險,以逸待勞,以主製客,這是百戰百勝的形勢。就算曹丕親自來,都不用擔憂,更何況是曹仁等人呢!”於是傳令下去,讓士兵們放倒軍旗,停止擊鼓,裝作無人守城的樣子。
魏將先鋒常雕,率領精兵來攻打濡須城,遠遠望去,城上看不到一個士兵。常雕催促軍隊快速前進,離城不遠時,一聲炮響,城上旌旗林立。朱桓橫刀躍馬而出,直取常雕。兩人交戰不到三個回合,朱桓手起刀落,將常雕斬於馬下。吳兵乘勢衝殺過去,魏兵大敗,死傷無數。朱桓大獲全勝,繳獲了無數的旌旗、兵器和戰馬。曹仁領兵隨後趕到,卻被從羨溪殺出的吳兵截擊。曹仁大敗而逃,回去拜見魏主,詳細奏明了大敗的經過。曹丕大驚失色。
正商議間,忽然有探馬來報:“曹真、夏侯尚包圍了南郡,卻被陸遜在城內設下伏兵,諸葛瑾在城外設下伏兵,內外夾攻,因此大敗。”話還沒說完,又有探馬報:“曹休也被呂範打敗了。”曹丕得知三路兵敗,長歎一聲,說:“我不聽賈詡、劉曄的話,果然遭遇了這樣的失敗!”當時正值夏天,瘟疫流行,馬步軍十有六七都染病身亡,曹丕隻好率領軍隊返回洛陽。從此,吳、魏兩國關係不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再說先主劉備在永安宮,染病臥床,病情逐漸加重。到了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自知病入膏肓,又時常哭念關羽、張飛兩位弟弟,病情愈發沉重,兩眼昏花。他厭煩看到侍從的人,於是把左右都喝退,獨自躺在龍榻上。忽然,一陣陰風吹來,把燈吹得搖晃起來,滅了又亮。在燈影下,先主看到有兩個人站立在旁。先主發怒道:“我心緒不寧,讓你們退下,為什麼又來!”喝退他們,兩人卻不退。先主起身一看,站在上麵的是關羽,下麵的是張飛。先主大驚道:“二弟,你們原來還在?”關羽說:“我們不是活人,是鬼。上帝因為我們兄弟二人一生堅守信義,都敕命我們為神。哥哥和我們相聚的日子不遠了。”先主拉住他們大哭起來。忽然驚醒,卻不見了兩位弟弟。他立刻叫來侍從詢問,當時正是三更時分。先主歎息道:“我恐怕不久於人世了!”於是派遣使者前往成都,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人,火速趕來永安宮,聽受遺命。
諸葛亮等人與先主的次子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一同來到永安宮拜見先主,留下太子劉禪鎮守成都。諸葛亮趕到永安宮,看到先主病危,慌忙拜伏在龍榻之下。先主傳旨,請諸葛亮坐在龍榻旁邊,撫摸著他的後背說:“我自從得到丞相,才有幸成就帝業。沒想到我見識淺薄,不聽丞相的建議,才落得如此失敗。我悔恨成疾,恐怕死期不遠了。我的嗣子劉禪孱弱,不得不把大事托付給你。”說完,淚流滿麵。諸葛亮也流著淚說:“希望陛下好好保重龍體,不辜負天下人的期望!”
先主目光環顧四周,看到馬良的弟弟馬謖在一旁,便讓他暫且退下。馬謖退出去後,先主問諸葛亮:“丞相覺得馬謖的才能怎麼樣?”諸葛亮回答:“此人也是當世的英才。”先主卻說:“並非如此。我看這個人,言辭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能委以重任。丞相要仔細考察。”囑咐完,先主傳旨召眾臣進入殿內,取來紙筆,寫下遺詔,遞給諸葛亮,歎息道:“我沒讀過什麼書,隻略知大概。聖人說:鳥快要死的時候,叫聲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的話是善意的。我本來想和你們一起消滅曹賊,複興漢室,可惜卻要中途分彆了。麻煩丞相把這遺詔交給太子劉禪,讓他不要把這些話當作平常之言。凡事還望丞相多多教導他!”諸葛亮等人哭著拜倒在地,說:“希望陛下調養好龍體!我們一定竭儘全力,報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先主讓內侍扶起諸葛亮,一手擦著眼淚,一手握住諸葛亮的手,說:“我現在快要死了,有心裡話要告訴你!”諸葛亮說:“陛下有什麼聖諭?”先主哭著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國家,成就大業。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沒有才能,你可以自己做成都之主。”諸葛亮聽完,嚇得汗流浹背,手足無措,哭著拜倒在地說:“臣怎敢不竭儘全力,儘忠職守,直到死去!”說完,叩頭至流血。
先主又請諸葛亮坐在榻上,把魯王劉永、梁王劉理叫到跟前,囑咐道:“你們都要記住我的話:我死後,你們兄弟三人,都要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丞相,不可怠慢。”說完,便讓兩位王爺一同拜見諸葛亮。兩位王爺拜完,諸葛亮說:“臣就算肝腦塗地,也難以報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先主對眾官說:“我已經把後事托付給丞相,讓嗣子像侍奉父親一樣對待他。你們都不可怠慢,不要辜負我的期望。”又叮囑趙雲:“我和你從患難中一路走來,沒想到要在此地分彆。你要念及我們的交情,時常照看我的兒子,不要辜負我的話。”趙雲哭著拜謝說:“臣怎敢不儘犬馬之勞!”先主又對眾官說:“你們這些官員,我不能一一囑咐,希望你們都要珍重自己。”說完,先主駕崩,享年六十三歲,這一天是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杜甫曾寫詩感歎:“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杉鬆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先主駕崩,文武百官無不悲痛萬分。諸葛亮率領眾官護送先主的靈柩返回成都。太子劉禪出城迎接靈柩,將其安置在正殿之內。舉行完哀悼儀式後,打開宣讀遺詔。遺詔寫道:“我剛生病的時候,隻是得了痢疾,後來又轉成其他病症,恐怕難以痊愈。我聽說人活到五十歲,不算短命。如今我已經六十多歲,死又有什麼遺憾呢?隻是掛念你們兄弟。要努力啊!努力啊!不要因為壞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為好事小就不去做。隻有賢德的人,才能讓人心服。你們的父親德行淺薄,不值得你們效仿。你們要和丞相一起做事,把他當作父親一樣,不可懈怠!不要忘記!你們兄弟要努力上進,追求顯達。這是我最後的囑托!”群臣讀完遺詔。諸葛亮說:“國家不能一日無君,請立嗣君,以繼承漢室的正統。”於是立太子劉禪為皇帝,改元建興。加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兼任益州牧。將先主安葬在惠陵,諡號為昭烈皇帝。尊皇後吳氏為皇太後;追諡甘夫人為昭烈皇後,糜夫人也追諡為皇後。對群臣進行升遷賞賜,大赦天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很快,魏軍探聽到這些消息,報告到中原。近臣奏知魏主曹丕。曹丕大喜,說:“劉備已經死了,我沒有後顧之憂了。為什麼不趁著他們國中無主,起兵討伐呢?”賈詡勸諫道:“劉備雖然死了,但一定會把後事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一定會儘心儘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倉促討伐。”正說著,忽然有一人從班列中挺身而出,說道:“不趁此時進兵,更待何時?”眾人一看,原來是司馬懿。曹丕十分高興,便向司馬懿詢問計策。司馬懿說:“如果隻出動中原的軍隊,很難迅速取勝。必須動用五路大軍,四麵夾攻,讓諸葛亮首尾不能相顧,然後才能圖謀成功。”曹丕問是哪五路,司馬懿說:“可以寫一封信,派使者前往遼東鮮卑國,拜見國王軻比能,用金帛賄賂他,讓他發動遼西羌兵十萬,先從旱路攻打西平關,這是一路。再寫一封信,派使者帶著官誥賞賜,直接前往南蠻,拜見蠻王孟獲,讓他起兵十萬,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從南麵進攻西川,這是二路。再派使者前往東吳,與他們修好,答應割讓土地,讓孫權起兵十萬,攻打兩川峽口,直接奪取涪城,這是三路。還可以派使者到投降的將領孟達那裡,讓他發動上庸兵十萬,向西攻打漢中,這是四路。最後命令大將軍曹真為大都督,領兵十萬,從京兆直接出兵陽平關,奪取西川,這是五路。五路大軍共五十萬,同時並進,諸葛亮就算有薑子牙那樣的才能,又怎麼能抵擋呢?”曹丕大喜,隨即秘密派遣四名能言善辯的官員作為使者出發,又任命曹真為大都督,領兵十萬,直奔陽平關。此時,張遼等一班舊將,都已封為列侯,分彆在冀、徐、青以及合淝等地,據守關津隘口,所以不再調用。
蜀漢後主劉禪,自從即位以來,舊臣中有很多人因病去世,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凡是朝廷的選拔製度、錢糧事務、訴訟案件等,都由諸葛丞相裁決處理。當時後主還沒有立皇後,諸葛亮和群臣上奏說:“已故車騎將軍張飛的女兒十分賢德,十七歲了,可以納入宮中,立為正宮皇後。”後主劉禪隨即采納了這個建議。
建興元年秋八月,忽然傳來邊境急報:“魏國調遣五路大軍,前來攻打西川。第一路,由曹真擔任大都督,起兵十萬,進攻陽平關;第二路,是反叛將領孟達,帶領上庸兵十萬,進犯漢中;第三路,是東吳孫權,出動精兵十萬,奪取峽口,準備入川;第四路,是蠻王孟獲,發動蠻兵十萬,進犯益州四郡;第五路,是番王軻比能,率領羌兵十萬,進犯西平關。這五路軍馬,來勢洶洶,十分厲害。”消息已提前報告給丞相諸葛亮,然而不知為何,諸葛亮一連數日都沒有出來處理政事。
後主劉禪聽聞此事,大驚失色,立即派遣近侍帶著聖旨,宣召諸葛亮入朝。使者去了半天,回來報告說:“丞相府的人說,丞相染病,無法出門。”後主愈發慌張。第二天,又命令黃門侍郎董允、諫議大夫杜瓊,前往丞相臥榻前,稟報這一重大軍情。董允和杜瓊二人來到丞相府前,卻都被擋在門外,無法進入。杜瓊焦急地說:“先帝將後主托付給丞相,如今主上剛剛登基,就遭遇曹丕五路大軍侵犯邊境,軍情萬分緊急,丞相為何稱病不出?”過了許久,門吏傳達丞相的命令,說:“丞相病體稍有好轉,明天一早會到都堂商議大事。”董允和杜瓊二人無奈,隻得歎息著回去了。
第二天,眾多官員又來到丞相府前等候。從清晨一直等到傍晚,仍不見諸葛亮出來。官員們心中惶恐不安,隻能紛紛散去。杜瓊入宮,向後主奏報說:“請陛下親自前往丞相府,詢問應對之策。”後主隨即帶領眾多官員進宮,向皇太後啟奏此事。太後大驚,說道:“丞相為何如此行事?這有負先帝托付的心意啊!我應當親自前往。”董允上奏說:“娘娘不可輕易前往。我料想丞相必定有高明的見解。暫且先讓主上前往。如果丞相有所怠慢,再請娘娘在太廟中召見丞相詢問,也為時不晚。”太後聽從了董允的建議。
次日,後主劉禪親自乘車前往丞相府。門吏看到皇帝駕到,慌忙伏地跪拜迎接。後主問道:“丞相在哪裡?”門吏回答:“不知道丞相在哪裡。隻接到丞相的命令,要擋住百官,不許擅自進入。”後主於是下車,步行獨自進入第三重門,隻見諸葛亮獨自倚著竹杖,在小池邊觀賞魚兒。後主在後麵站立了許久,才緩緩說道:“丞相可安好?”諸葛亮回頭一看,見是後主,急忙扔掉竹杖,伏地跪拜說:“臣罪該萬死!”後主扶起諸葛亮,問道:“如今曹丕分兵五路,侵犯邊境,形勢十分危急,相父為何不肯出府處理政事?”諸葛亮大笑起來,扶著後主進入內室坐定,上奏說:“五路兵馬前來,我怎麼會不知道。我並非在觀魚,而是在思考應對之策。”後主急切地問:“那該怎麼辦呢?”諸葛亮說:“羌王軻比能、蠻王孟獲、反叛將領孟達、魏將曹真這四路兵馬,我都已經設法讓他們退兵了。隻剩下孫權這一路兵馬,我也有了退兵的計策,但需要一位能言善辯之人作為使者前往東吳。隻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所以正在深思熟慮。陛下何必為此擔憂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主聽了,又驚又喜,說道:“相父果然有鬼神莫測的神機妙算啊!我想聽聽退兵的策略。”諸葛亮說:“先帝將陛下托付給我,我怎敢有絲毫懈怠。成都的眾多官員,都不懂得兵法的精妙之處,關鍵在於讓人難以捉摸,怎能輕易泄露呢?我早就知道西番國王軻比能會帶兵進犯西平關。我考慮到馬超祖祖輩輩都是西川人,向來深得羌人之心,羌人把馬超視為神威天將軍。我已經事先派遣一人,連夜快馬送去檄文,讓馬超緊緊守住西平關,埋伏下四路奇兵,每天輪流值守,用兵力抵禦羌兵。這一路不必擔憂了。還有南蠻孟獲帶兵進犯四郡,我也火速傳檄文,派魏延帶領一支軍隊,一會兒從左邊出擊,一會兒從右邊出擊,采用疑兵之計。蠻兵隻憑借勇猛,他們生性多疑,如果看到疑兵,必定不敢貿然前進。這一路也不足為懼了。我又知道孟達帶兵從漢中出發。孟達與李嚴曾結下生死之交。我回成都時,留下李嚴守永安宮。我已經寫了一封信,假裝是李嚴的親筆信,派人送給孟達。孟達必然會借口生病不出,從而延誤軍心動搖軍心。這一路同樣不用擔心了。再者,知道曹真帶兵進犯陽平關。此地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我已經調派趙雲帶領一支軍隊守住關隘,並不出戰。曹真如果看到我軍不出戰,過不了多久自然會退兵。這四路兵馬都不足為憂。我還擔心不能完全確保萬無一失,又秘密調派關興、張苞二將,各帶領三萬兵馬,屯紮在緊要之處,作為各路的救應。這幾處的調遣安排,都沒有經過成都,所以沒有人察覺。隻有東吳這一路兵馬,不一定會輕易行動。如果他們看到四路兵馬取勝,川中局勢危急,必然會前來進攻;要是四路兵馬失利,他們怎麼會輕易出兵呢?我料想孫權念及曹丕曾派三路大軍侵犯東吳的仇怨,必定不會聽從曹丕的話。即便如此,還是需要一位能言善辯的使者,直接前往東吳,向他們闡明利害關係,這樣就能先讓東吳退兵。那麼其他四路兵馬,又有什麼可擔憂的呢?隻是還沒有找到出使東吳的合適人選,所以我才猶豫不決。哪裡用得著陛下親自前來呢?”後主說:“太後也想來見相父。如今我聽了相父的話,如同大夢初醒。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諸葛亮與後主一起喝了幾杯酒,然後送後主出府。眾多官員都在門外環繞站立,看到後主麵帶喜色。後主告彆諸葛亮,登上禦車回朝。眾人心中都疑惑不解。諸葛亮看到眾官員中,有一人仰頭大笑,臉上也露出喜悅之色。諸葛亮一看,此人是義陽新野人,姓鄧,名芝,字伯苗,現任戶部尚書,是漢朝司馬鄧禹的後人。諸葛亮暗中派人留住鄧芝。官員們都散去後,諸葛亮請鄧芝到書院中,問鄧芝:“如今蜀、魏、吳三國鼎立,若要討伐兩國,實現一統天下、中興漢室的大業,應當先攻打哪個國家?”鄧芝說:“依我愚見,魏國雖然是漢朝的逆賊,但其勢力龐大,短期內難以撼動,應當慢慢謀劃。如今主上剛剛登基,民心尚未安定,應當與東吳聯合,結為唇齒相依的關係,消除先帝與東吳的舊怨,這才是長久之計。不知丞相意下如何?”諸葛亮大笑道:“我已經思考很久了,隻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今天終於找到了!”鄧芝問:“丞相找這個人有什麼用呢?”諸葛亮說:“我想派人前往東吳,與他們結盟。你既然能明白我的意思,必定能不辱使命。出使東吳的重任,非你莫屬。”鄧芝說:“我才疏學淺,恐怕難以擔當此任。”諸葛亮說:“我明天奏明天子,就請伯苗你走一趟,千萬不要推辭。”鄧芝答應後便退下了。到了第二天,諸葛亮奏準後主,派鄧芝前往東吳勸說孫權。鄧芝拜彆後主,朝著東吳方向出發。正是:吳人方見乾戈息,蜀使還將玉帛通。不知道鄧芝此次前往東吳結果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