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寇員外得以死而複生後,重新張羅起幢幡鼓樂,帶著僧道和親友,像之前一樣為唐僧師徒送行,暫且不表。且說唐僧師徒四人踏上大路,這西方佛地果然與彆處不同,一路上能看到奇花異草、古柏蒼鬆。所經過的地方,家家戶戶都向善,人人都樂於齋僧。山下總能看到潛心修行的人,林間也常聽到有人誦經。師徒們日夜兼程,又過了六七天,忽然看見前方有一帶高樓和幾層巍峨的樓閣。那樓閣氣勢非凡:
高聳入雲,直插天際。低頭能俯瞰落日,伸手仿佛能摘取飛星。寬敞明亮的窗軒似能容納宇宙,巍峨的棟宇連接著雲霧屏障。黃鶴傳來秋意,樹木顯得更加蒼老;彩鸞攜來書信,晚風也變得格外清爽。這裡是靈宮寶闕,琳館珠庭。人們在殿堂中談道,在天地間傳播經文。花朵在春天綻放出美麗,鬆樹在雨後愈發青翠。紫芝仙果年年生長,丹鳳飛翔帶來萬千祥瑞。
三藏揮動馬鞭,遠遠指著說道:“悟空,真是個好去處啊!”行者說:“師父,您在那些假境界、假佛像麵前,反倒堅持要下拜。如今到了這真正的佛境,見到了真佛像,卻還不下馬,這是為何?”三藏聽了,慌忙翻身下馬。此時已到了樓閣門前,隻見一個道童斜站在山門之前,高聲問道:“來的莫非是東土來的取經人?”長老急忙整理衣衫,抬頭打量。隻見那道童:
身披錦衣,手搖玉麈。身披錦衣,常赴寶閣瑤池的宴會;手搖玉麈,每在丹台紫府揮灑塵緣。手肘處懸掛著仙籙,腳上穿著履鞋。神態飄然,一看就是真正的羽士,模樣秀麗,實在是超凡脫俗。修煉成了長生不老之身,居住在這勝境,擺脫了塵世的煩惱。聖僧不認識這位靈山來客,他正是當年的金頂大仙。
孫大聖認出了他,連忙說:“師父,這是靈山腳下玉真觀的金頂大仙,他來迎接我們了。”三藏這才恍然大悟,上前施禮。大仙笑著說:“聖僧今年才到啊,我被觀音菩薩哄了。她十年前領了佛祖的金旨,去東土尋找取經人,原本說兩三年就會到我這裡。我年年在這裡等候,卻一直沒有消息,沒想到今年才相逢。”三藏雙手合十說:“有勞大仙盛情相迎,感激不儘!”於是師徒四人牽著馬、挑著擔,一同進入觀中,又與大仙一一相見。大仙立刻吩咐上茶擺齋,又叫小童燒好香湯,讓聖僧沐浴,準備登上佛地。正所謂:
功行圓滿就該沐浴淨身,修煉馴服本性方能契合天真。
曆經千辛萬苦如今終於停歇,秉持九戒三皈從此煥然一新。
妖魔除儘果然登上佛地,災禍消除得以拜見佛門。
洗淨塵世汙垢毫無沾染,回歸本源恢複不壞之身。
師徒們沐浴完畢,不知不覺天色已晚,便在玉真觀住下。
第二天早上,唐僧換好衣服,披上錦襴袈裟,戴上毗盧帽,手持錫杖,登上大堂,向大仙拜彆。大仙笑著說:“昨天還普普通通,今日卻光彩照人,看這模樣,真是佛子啊。”三藏拜彆後就要出發,大仙說:“且慢,我送送你們。”行者說:“不用你送,老孫認得路。”大仙說:“你認得的是雲路。聖僧還沒踏上雲路,應當從陸路走。”行者說:“這話有理。老孫雖然走過幾次,但都是騰雲來去,確實沒走過陸路。既然有陸路,那就麻煩你送送。我師父拜佛心切,還請不要遲疑。”大仙滿臉笑容,拉著唐僧的手,引領著這位旃檀功德佛走向佛門。原來這條路不用出山門,從觀宇的中堂穿出後門便是。大仙指著靈山說:“聖僧,你看那半空中有祥光五色、瑞靄千重的地方,就是靈鷲高峰,是佛祖的聖境。”唐僧見了,立刻下拜。行者笑著說:“師父,還沒到該拜的地方呢。俗話說:‘望山走倒馬。’離那山頂還有很遠,現在就拜,等拜到山頂,得磕多少頭啊?”大仙說:“聖僧,你和大聖、天蓬、卷簾四位,已經到了福地,看到了靈山,我就回去了。”三藏於是拜彆大仙,繼續前行。
大聖帶著唐僧等人,緩緩向靈山走去。沒走五六裡,就看到一條奔騰的活水,水流湍急,浪花滾滾,河麵大約有八九裡寬,四周不見人跡。三藏心裡一驚,說:“悟空,是不是走錯路了?莫不是大仙指錯了方向?這河水如此寬闊洶湧,又不見船隻,怎麼渡過去呢?”行者笑著說:“沒錯!你看那邊不是有一座大橋嗎?要從那橋上走過去,才能修成正果。”長老等人走近一看,橋邊有一塊匾額,上麵寫著“淩雲渡”三個字。原來是一根獨木橋。這橋看起來:
遠看像橫在空中的玉棟,近看則是截斷水流的枯木。
架海過河都還算容易,可這獨木單梁讓人怎麼行走!
萬丈虹霓像平臥的影子,千尋白練連接著天涯。
橋麵十分細滑,實在難以渡過,除非是神仙踏著彩霞飛過。
三藏心驚膽戰地說:“悟空,這橋不是人能走的。我們再找找彆的路吧。”行者笑著說:“這就是路!這就是路!”八戒慌張地說:“就算是路,誰敢走啊?水麵又寬,波浪又大,就這麼一根木頭,又細又滑,怎麼下腳啊?”行者說:“你們都站著彆動,等老孫走一趟給你們看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好大聖,邁開腳步,跳上獨木橋,搖搖晃晃地向前走去。不一會兒,就跑到了對岸,在那邊招呼道:“過來!過來!”唐僧擺擺手,八戒和沙僧咬著手指說:“難!難!難!”行者又從對岸跑回來,拉著八戒說:“呆子,跟我走,跟我走!”八戒卻趴在地上說:“滑!滑!滑!走不了!你饒了我吧!讓我駕著風霧過去!”行者按住他說:“這是什麼地方,能讓你駕風霧?必須從這橋上走過去,才能成佛。”八戒說:“哥啊,這佛做不成就算了,我實在走不過去!”
他兩人在橋邊又是打滾又是拉扯,耍起寶來。沙僧過去勸解,兩人才鬆開手。三藏回頭,忽然看見下遊有一個人撐著一隻船過來,喊道:“上船渡河啦!上船渡河啦!”長老大喜,說:“徒弟們,彆鬨了。那邊有隻渡船過來了。”三人跳起來站定,一起看過去。船漸漸靠近,原來是一隻無底的船。行者火眼金睛,一眼就認出撐船的是接引佛祖,也叫南無寶幢光王佛。行者卻不點明,隻是喊道:“這邊來!把船撐過來!”不一會兒,船就撐到了岸邊,接引佛祖又喊道:“上船渡河啦!上船渡河啦!”三藏見了,又擔心地說:“你這無底的破船,怎麼渡人啊?”佛祖說:“我這船:
鴻蒙初開時就有了名聲,幸好我撐著它一直未變。
有風浪時也能安穩航行,無始無終地享受太平。
六塵不染能歸於一心,曆經萬劫也能自在前行。
無底船兒雖難過海,卻從古至今渡化了無數眾生。”
孫大聖合掌稱謝道:“多謝您盛情接引我師父。師父,上船吧。他這船雖然無底,卻很穩,就算有風浪也不會翻。”長老心裡還是遲疑,行者叉著他的胳膊,往上一推。師父腳下不穩,“咕嚕”一聲掉進水裡,早被撐船人一把拉起,站在了船上。師父還在抖著衣服,跺著鞋上的水,抱怨行者。行者卻帶著沙僧、八戒,牽著馬、挑著擔,也上了船,都站在船上。佛祖輕輕用力撐開船,隻見上遊漂下一個死屍。長老見了大驚失色,行者笑著說:“師父彆怕。那原來就是你。”八戒也說:“是你,是你!”沙僧拍著手說:“是你,是你!”撐船的打著號子,也說:“那是你!恭喜,恭喜!”
他們三人也一起附和。撐著船,沒過多久,就穩穩當當地過了淩雲仙渡。三藏這才轉身,輕輕跳上彼岸。有詩為證:
擺脫了胎胞骨肉之身,相親相愛的是元神。
今朝功行圓滿才成佛,洗淨了當年的種種塵緣。
這真可謂是擁有廣大智慧,登上彼岸的無極之法。師徒四人上岸回頭,連那無底船也不知去向,這時行者才說是接引佛祖。三藏這才醒悟,急忙轉身,感謝三個徒弟。行者說:“不用相互感謝,我們彼此都是相互扶持。我們多虧師父解脫,借這取經之路修行,有幸修成正果;師父也依靠我們保護,秉持教義,得以脫離凡胎。師父,您看這麵前花草鬆竹、鸞鳳鶴鹿的勝境,與那些妖邪顯化的地方相比,哪個更美、哪個更惡?哪個為善、哪個為凶?”三藏連連稱謝。他們一個個身輕體快,踏上了靈山。很快就看到了雷音古刹:
山頂高聳入雲霄,根基連接著須彌山。奇峰羅列,怪石參差不齊。懸崖下生長著瑤草琪花,曲徑旁盛開著紫芝香蕙。仙猿在桃林裡摘果,仿佛是火焰燒著金子;白鶴棲息在鬆枝上,好像煙霧捧著美玉。彩鳳成雙成對,青鸞兩兩相伴。彩鳳雙雙,對著太陽一鳴,便帶來天下祥瑞;青鸞對對,迎著風翩翩起舞,世間罕見。又看到那黃澄澄的金瓦層層疊疊,像鴛鴦般排列,明亮耀眼的花磚鋪就,如同瑪瑙一般。東邊一行,西邊一行,全都是蕊宮珠闕;南邊一帶,北邊一帶,看不儘的寶閣珍樓。天王殿上霞光四射,護法堂前紫焰噴湧。浮屠塔光彩照人,優缽花香氣四溢。此地如此勝地,讓人懷疑與天界不同,雲霧悠閒,感覺白晝格外漫長。紅塵無法到達,諸緣寂靜,萬劫都無損於這大法堂。
師徒們逍遙自在地走上靈山之巔。又看見青鬆林下列坐著優婆塞,翠柏叢中排列著善士。長老上前施禮,那些優婆塞、優婆夷、比丘僧、比丘尼急忙合掌說:“聖僧暫且不必行禮。等見過牟尼佛祖,再來敘話。”行者笑著說:“還早呢!還早呢!先去拜見上麵的佛祖。”
長老滿心歡喜,手舞足蹈地跟著行者,一直來到雷音寺山門之外。那裡有兩位大金剛迎上來問道:“聖僧來了?”三藏躬身回答:“是弟子玄奘到了。”回答完,就想進門。金剛說:“聖僧稍等,等我們稟報後再進去。”其中一個金剛轉身進山門,向二門上的四大金剛通報唐僧到了;二門上的金剛又傳報到三門上;三山門內原本是負責打供的神僧,聽說唐僧到了,急忙跑到大雄殿下,向如來至尊釋迦牟尼文佛稟報:“唐朝聖僧,到寶山來取經了。”佛爺爺非常高興,立刻召集八菩薩、四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兩行排列整齊,然後傳出金旨,召唐僧進去。裡麵一層接一層,按照佛旨,喊道:“聖僧進來。”這唐僧規規矩矩地,和悟空、悟能、悟淨牽著馬、挑著擔,徑直走進山門。正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年立誌奉欽差,領了牒文辭彆君王走出玉階。
清晨登山迎著霧露,黃昏枕著石頭臥在雲霧之中。
挑著禪擔遠渡三千水,手持錫杖長行萬裡山崖。
心心念念追求正果,今朝終於得見如來。
唐僧師徒四人來到大雄寶殿殿前,麵對如來佛祖,虔誠地俯身下拜。拜完之後,又向左右兩旁的諸佛菩薩恭敬行禮。如此各拜了三圈,接著再次麵向佛祖長跪在地,將通關文牒呈了上去。如來佛祖逐一查看後,又把牒文交還給三藏。三藏行禮叩謝,恭敬地啟稟道:“弟子玄奘,奉東土大唐皇帝的旨意,不遠萬裡來到寶山,拜求真經,以拯救眾生。懇請佛祖垂憐,早日賜予真經,讓弟子能夠回國。”如來佛祖這才慈悲開口,滿懷憐憫地對三藏說道:“你所在的東土屬於南贍部洲。那裡天高地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然而世人多有貪婪、殺生、淫亂、欺詐之舉,不遵循佛教教義,不向善結緣,不敬重日月星辰,不重視五穀糧食;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昧著良心,大鬥進小鬥出,害人性命、宰殺牲畜,犯下了無邊的罪孽,惡貫滿盈,因此招致地獄之災。所以眾生永遠墮入幽冥之地,遭受那許多碓搗磨舂的痛苦;甚至托生為畜類,有了那些披毛頂角的模樣,用自己的身體來還債,拿自己的血肉去喂食他人。那些永遠墮入阿鼻地獄,無法超生的,皆是這個緣故。雖說孔夫子在那裡立下了仁義禮智的教誨,帝王相繼傳承,也有徒流絞斬等刑罰,可對於那些愚昧不明事理、放縱無忌的人又有什麼辦法呢!如今我有三藏真經,可以超脫眾生的苦惱,解除災禍。這三藏真經,有《法》一藏,是談天的;有《論》一藏,是說地的;有《經》一藏,是度鬼的。總共三十五部,共計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這真經實在是修真的正途,向善的大門。天下四大部洲的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一不記載其中。你們遠道而來,我本想將全部真經交付給你們帶回去,可你們東土之人,愚蠢且固執,可能會詆毀這些真言,無法領會我佛門的深奧旨意。”於是,佛祖喊道:“阿儺、迦葉,你們二人帶領他們師徒四人,到珍樓之下,先用齋飯款待他們。齋飯過後,打開寶閣,從我的三藏經中,在三十五部之內,各挑選幾卷給他們,讓他們帶回東土,永留洪恩。”
阿儺、迦葉二位尊者領了佛旨,帶著唐僧師徒四人來到樓下。隻見眼前奇珍異寶,琳琅滿目,擺列得無窮無儘。設供的諸神早已鋪排好了齋宴,桌上擺滿了仙品仙肴、仙茶仙果,各種珍饈美味,與凡間大不相同。師徒四人向佛祖的恩情頂禮膜拜後,便儘情享用起來。這場景實在是:
寶焰金光耀眼明亮,異香奇品更是精妙絕倫。
千層金閣無比華麗,一派仙音悅耳動聽。
素味仙花世間罕見,香茶異食能使人長生。
向來受儘千般苦楚,今日榮華喜得真經。
這可讓八戒大飽口福,沙僧也跟著沾光:在佛祖這裡,他們儘情享用著能夠延年益壽、脫胎換骨的美食。兩位尊者陪著師徒四人用餐完畢,便進入寶閣,打開門登閣查看。隻見那裡霞光瑞氣,籠罩千重;彩霧祥雲,彌漫萬道。經櫃上的寶篋外,都貼著紅簽,上麵用楷書清清楚楚地寫著經卷的名目:
《涅盤經》一部,七百四十八卷;
《菩薩經》一部,一千二十一卷;
《虛空藏經》一部,四百卷;
《首楞嚴經》一部,一百一十卷;
《恩意經大集》一部,五十卷;
《決定經》一部,一百四十卷;
《寶藏經》一部,四十五卷;
《華嚴經》一部,五百卷;
《禮真如經》一部,九十卷;
《大般若經》一部,九百一十六卷;
《大光明經》一部,三百卷;
《未曾有經》一部,一千一百一十卷;
《維摩經》一部,一百七十卷;
《三論彆經》一部,二百七十卷;
《金剛經》一部,一百卷;
《正法輪經》一部,一百二十卷;
《佛本行經》一部,八百卷;
《五龍經》一部,三十二卷;
《菩薩戒經》一部,一百一十六卷;
《大集經》一部,一百三十卷;
《摩竭經》一部,三百五十卷;
《法華經》一部,一百卷;
《瑜伽經》一部,一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