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人休誦經,念甚消災咒。經咒總慈悲,冤業如何救?種麻還得麻,種豆還得豆。報應本無私,作了還自受。”這八句言語,是徐神翁所作,意在告誡世人,人活在世上,積累善行就會收獲善果,積累惡行就會遭遇惡果。古人也曾說過:積攢金銀留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收藏書籍傳給子孫,子孫未必會去閱讀;倒不如在暗中積累陰德,這才是為子孫謀劃長遠的良策。從前,孫叔敖清晨外出,看到一條兩頭蛇橫在路上。他用磚塊將蛇打死並掩埋,回家後告訴母親:“孩兒恐怕活不成了。”母親問他原因,孫叔敖說:“人們都說,見到兩頭蛇的人必死無疑,孩兒今天就見到了。”母親又問:“為什麼不打死它呢?”孫叔敖回答:“孩兒已經把它打死埋了,這樣可以避免後來的人再看到它而送命,孩兒寧願自己承受死亡。”母親安慰他:“你有救人的善心,這是積陰德的行為,一定不會死。”後來,孫叔敖官至楚相。今天要講的,是一個秀才救了一條蛇,最終也得到善報的故事。
南宋神宗熙寧年間,汴梁有位官員,姓李名懿,原是杞縣知縣,後升任杭州判官。李懿本是陳州人,妻子韓氏,兒子李元,字伯元,正在研習儒家學問。李懿準備赴任時,沒有帶上妻兒,隻帶了兩個仆人前往杭州。在任一年後,他突然掛念起在家讀書的兒子李元,不知道兒子學業進展如何,於是寫了封家書,派仆人王安回陳州,接李元來杭州作伴,順便購置些書籍。王安領命出發,沒過多久就到了陳州。他拜見了夫人,呈上家書,又到書院喚出李元。李元讀完父親的信,便收拾行李準備出發。此前,李元參加科舉未能中第,近來對讀書習琴也沒了興致,隻喜歡遊山玩水,借此消遣。如今接到父親的召喚,他收拾好琴劍書箱,拜彆母親,與王安踏上行程。一路上他們尋找船隻,不久後便來到揚子江。李元望著江麵上的壯麗景色,心中讚歎不已,當即賦詩一首:“西出昆侖東到海,驚濤拍岸浪掀天。月明滿耳風雷吼,一派江聲送客船。”
渡江後,他們經過潤州、常州、蘇州,來到吳江。這天申時左右,李元在船中看到吳江的風景,秀麗程度絲毫不亞於瀟湘的山水畫,心中十分歡喜,便讓船夫將船停靠在長橋邊。李元登上長橋,來到垂虹亭,倚著欄杆坐下,眺望太湖的傍晚景色。正看得入神,他忽然發現橋東有一片粉牆,裡麵隱約露出殿堂的輪廓,不知是什麼地方。恰巧這時,一位漁翁收網歸來,李元上前作揖問道:“橋東那片粉牆,是哪家宅院?”漁翁回答:“那是三高士祠。”李元又問:“三高指的是哪三位高人?”漁翁解釋道:“是範蠡、張翰、陸龜蒙三位高士。”
李元聽了很感興趣,便尋路走過一座橫橋,來到三高士祠。他從側門進入,看到祠內立著石碑,走進上堂,隻見三人的塑像並排而坐,中間是範蠡,左邊是張翰,右邊是陸龜蒙。李元正在思索,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走了過來。經詢問,這是看守祠堂的人。李元問道:“這座祠堂建了多少年了?”老人回答:“將近一千多年了。”李元說:“我聽說張翰在朝廷曾做過高官,後來因為思念家鄉的鱸魚蓴菜之美,毅然辭官回鄉,直到終老都不再出仕,是個能在仕途激流中果斷退隱的人,稱得上是世間的高士。陸龜蒙是絕代詩人,隱居在吳淞江上,以養鴨為樂,同樣是世間的高士。為這二人立祠,理所應當。可範蠡是越國的上卿,他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借此謀劃大事,最終滅掉吳國。後來他見越王薄情寡義,便駕著小船在五湖間遨遊,自號鴟夷子。此人雖有賢能,但卻是吳國的仇人,為什麼會在這裡接受人們的祭祀呢?”老人說:“這是前人建造的,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緣由。”李元向老人借了筆硯,在牆壁上題了一首絕句,表明鴟夷子不應該在這裡接受祭祀,詩中寫道:“地靈人傑誇張陸,共預清祠事可宜。千載難消亡國恨,不應此地著鴟夷。”
題完詩,李元把筆硯還給老人,告辭出門。剛走沒多遠,他看見幾個小孩兒拿著竹杖,在深草叢中戲弄一條小蛇。李元湊近一看,發現這條小蛇生得十分奇特:金色的眼睛,黃色的嘴巴,赭紅色的身體上覆蓋著錦繡般的鱗片,形狀宛如珊瑚,腮下長著綠色的毛發,足有一寸多長,蛇身一尺有餘,纖細得如同瘦竹。此時小蛇還有氣息,李元趕忙製止小孩兒:“彆打了!我給你們一百文銅錢,把小蛇賣給我吧。”小孩兒們圍上來要錢,李元用衫袖裹起小蛇,帶著他們來到船邊,付了錢後,小孩兒們便離開了。李元讓王安打開書箱,取出艾葉熬成湯,等湯稍涼後倒入盤中,把小蛇放進去洗淨汙血。隨後,他讓船夫開船,看到岸上草木茂盛、人跡罕至的地方,便在那裡將小蛇放生。小蛇回頭看了李元好幾次,李元叮囑道:“我今天放了你,你找個僻靜的地方躲起來,彆再被人看見了。”小蛇遊入水中,穿過波浪,漸漸消失不見。李元這才讓船繼續向杭州行駛。
三天後,他們抵達杭州,李元拜見父親,彙報了家中的情況。父親詢問他的學業,李元一一作答,父親聽後很是欣慰。在衙門裡住了幾天,李元向父親請求:“母親一人在家,早晚無人照料,孩兒想回家,順便參加春試。”父親便收拾了一些俸祿結餘,買了些當地特產,讓李元帶回去,還派王安護送。行李搬上船後,李元拜彆父親,和王安二人離開杭州。他們沿著東新橋的官塘大路前行,經過長安壩,來到嘉禾,臨近吳江。想起去年在這裡觀賞過的湖光山色,李元心中滿是留戀。
到達長橋時,太陽已經西斜,李元讓船暫時停靠,準備再欣賞一番景色,等第二天早上再走。船在橋下停好後,他獨自上岸,登上垂虹亭,倚著欄杆駐足遠眺。隻見湖麵波光粼粼,遠處山色朦朧,風停之後,漁歌四起,波浪搖曳間,雁群的倒影被打散。正看得入神,突然有個身穿青衣的小童走上前來作揖,手中拿著一張名榜,說道:“我家主人有名帖在此,想要拜見解元,但不敢貿然前來。”李元問:“你家主人在哪裡?”青衣小童回答:“就在橋左邊,等候您的傳喚。”李元接過名榜,隻見上麵寫著:“學生朱偉謹謁。”李元疑惑道:“你家主人是不是認錯人了?”青衣小童連忙說:“正是要拜見您,怎會認錯!”李元又說:“我來到江左之後,並沒有相識的人,也沒有姓朱的朋友,會不會是重名了?”青衣小童解釋道:“我家主人正是要見通判相公的公子李伯元,怎會有錯!”李元心想,既然如此,對方應該也是文人,見一麵也無妨,便說:“既然這樣,那必定是文人雅士,請他來相見吧。”
青衣小童離開不久,便領著一位秀才前來。這位秀才眉清目秀,齒白唇紅,氣質瀟灑,渾身透著一股超凡脫俗的淩雲之氣。秀才見到李元,先行拜禮,李元也急忙回禮。朱秀才說道:“家父與令祖父交情深厚,聽說先生從杭州返回,特地讓我在此等候多時。如果先生不嫌棄,能否屈尊前往寒舍,讓家父與您敘一敘舊情?”李元說:“我年紀小,不知道先祖與您家有舊交,沒能及時拜望,還請您多多包涵。”朱秀才又說:“我家離這兒很近,還望先生不要推辭。”李元見朱秀才誠意滿滿,不好拒絕,便跟著他走出垂虹亭。來到長橋儘頭,柳蔭之下,停泊著一艘裝飾華麗的畫舫,船上有幾個人,個個身材魁梧,衣著光鮮亮麗。他們邀請李元上船,李元上船後,看到船內裝飾得五彩斑斕,鋪墊的被褥也十分奢華,心中頓時感到驚訝不已。朱秀才吩咐開船,船夫們奮力劃槳,船隻飛速前行,兩邊激起的浪花如同雪花般飛舞。
沒過多久,船便靠岸了,朱秀才請李元上岸。李元看到岸邊鬆柏成排,枝葉茂密如同傘蓋,沙草灘頭,整齊排列著二十多個身穿紫衫、腰係銀帶的人,還有兩乘紫藤編織的兜轎。李元問道:“這些公吏是哪個府第派來的?”朱秀才回答:“這是家父派來的人,請您上轎,很快就到了。”李元心中既驚訝又疑惑,但也彆無他法,隻好上了轎。眾人吆喝著抬著轎子進入鬆林之中。
轎子前行不到一裡路,一座宏偉的宮殿映入眼簾。宮殿背靠蒼翠青山,麵朝碧綠湖水,湖上橫跨著一座橋,橋上排列著雕花石欄杆。宮殿頂部覆蓋著琉璃瓦,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兩側走廊的牆壁皆用紅泥搗築而成。前方有三座朱漆大門,門上掛著金字牌匾,上麵寫著“玉華之宮”四個大字。
轎子停在宮門前,有人請李元下轎。李元雙腳像被釘住一般,渾身止不住地顫抖,不敢挪動半步。宮門內走出兩個人前來迎接,他們頭戴貂蟬冠,身披紫羅襴,腰係黃金帶,手中拿著花紋簡,走上前施禮說道:“王上有命,恭請解元入內。”李元呆立半晌,一時不知如何回應。朱秀才在旁邊輕聲說道:“我父親有請,您千萬不要驚慌。”李元聲音發顫地問:“這是什麼地方?”朱秀才微笑著說:“先生到殿上自然就知道了。”
李元隻好硬著頭皮,跟隨兩位大臣從東廊沿著台階緩緩進入。走上月台,隻見數十個身穿錦衣的人簇擁著一位老者從殿中走出。老者頭戴蟬冠,身著大袖長袍,腳穿朱履,衣擺拖地,手中握著玉圭,上前迎接。李元慌忙下拜,老者命左右將他扶起,和藹地說:“派人請您前來,本就多有不妥,如今有幸您能光臨,還望不要見怪。”李元隻能唯唯諾諾地應著。
在眾人的引導下,李元進入大殿。王上升坐禦座,在左手邊設了一個繡墩,請李元入座。李元再次拜倒在地,推辭道:“我隻是一介貧寒書生,在王上麵前,怎敢就坐?”王上說:“解元對我家有大恩,今日特地讓長子將您請來,坐下又有何妨?”兩位大臣也在一旁勸說:“王上如此敬重您,先生就彆推辭了。”李元再三推卻無果,隻好微微躬身,忐忑地坐在繡墩上。
這時,王上喚來一個少年拜見恩人。片刻後,屏風後幾位宮女簇擁著一位郎君走來。他頭戴小冠,身穿絳衣,腰間係著玉帶,腳蹬花靴,麵色白皙如敷粉,嘴唇紅潤似塗脂,站在王上身旁。王上介紹道:“小兒前些日子在水邊遊玩,不幸被頑童捕獲,若不是解元全力相救,早已性命不保。我們全族都感激不儘,一直想報答這份恩情。如今您來了,我兒應當拜謝。”小郎君走上前下拜,李元急忙起身回禮。王上說:“您是我兒的大恩人,受他一拜是應該的。”並命左右扶住李元,讓兒子拜完。
李元抬頭打量,見王上麵部長滿虯髯,目光炯炯有神,周圍的人模樣也都與常人不同,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此處是水府龍宮,眼前的王上就是龍君,旁邊站立的少年郎君,正是當日在三高士祠後救下的小蛇。李元驚恐萬分,趕忙在階下磕頭行禮。龍君起身說:“這裡不是招待恩人的地方,請隨我到宮殿後麵,略備薄酒,聊表心意。”
李元跟隨龍君轉過玉屏,隻見花磚地麵上鋪著繡褥,兩旁掛著錦緞製成的步障。出了大殿,沿著走廊前行,來到一座偏殿。殿內金碧輝煌,龍燈鳳燭整齊排列,玉爐中飄散著沉香與麝香,繡幕上的流蘇隨風輕擺。殿中擺放著兩座座椅,都用蛟綃環繞裝飾,李元心中惶恐,不敢就坐。龍君命左右扶他上座,霎時間,仙樂嫋嫋響起,數十位美女手持樂器,依次進入殿內。前麵捧著寶杯玉盤進酒獻果的,個個容貌絕美。殿內異香撲鼻,瑞氣縈繞,李元緊張得手足無措,仿佛置身夢境。
龍君命兩個兒子為李元敬酒,兄弟倆捧著酒杯,恭恭敬敬地行拜禮。李元看向桌上的果盤,所用器皿皆是玻璃、水晶、琥珀、瑪瑙製成,造型精巧絕倫,絕非人間之物。龍君親自起身給李元斟酒勸飲,酒水滋味甘美,菜肴品類繁多,卻不知都是些什麼食材。在諸位大臣輪番勸酒下,李元不知不覺酩酊大醉,起身拜謝道:“臣實在不勝酒力了。”說完便癱倒在地。龍君命侍從將他扶出殿外,送到客館休息。
李元一覺醒來,紅日已經透過窗戶灑進房間。他驚坐而起,發現房內的床榻帳幔都用輕薄的蚊綃圍繞。侍從伺候他洗漱完畢,昨夜的朱秀才走進房間。此時朱秀才不再穿著尋常儒服,而是頭戴球頭帽,身穿絳綃袍,腰係玉帶,腳蹬皂靴,隨從們手持斧鉞,氣勢不凡。李元略帶歉意地說:“昨晚我醉酒失禮,實在過意不去。”朱偉笑著說:“招待不周,還請您不要介意。父王已經等候多時,請恩人到偏殿用餐。”
朱偉引著李元見到龍君,龍君親切地說:“解元不必著急,在這裡多住些日子再走也不遲。”李元再次拜謝道:“承蒙王上厚待,但家父讓我回鄉侍奉母親,同時準備參加春試,時間緊迫。而且仆人等了許久不見我回去,必定心生憂慮;要是他回杭州告知父親,父親也會擔心。因此不敢久留,特此告辭。”龍君說:“既然解元執意要走,我也不便強留。雖然沒有什麼貴重之物能報答大恩,但隻要您想要的,我一定奉上。”李元連忙說:“我不敢奢求太多,此生但求事事稱心就好。”
龍君聞言笑道:“解元既然想要我的女兒為妻,我怎敢不答應?隻是三年之後,你必須回來。”說罷,龍君傳話,喚出一位女子。不一會兒,眾侍女簇擁著一位美女走來。李元偷偷望去,隻見她鬢發如雲,柳眉星目,容貌傾國傾城,氣質超凡脫俗。龍君指著女子說:“這是我的女兒稱心,既然你有此心願,我便將她許配給你。”李元慌忙拜倒在地:“我所說的‘稱心’,隻是希望能科舉登第,哪敢奢望娶天女為妻?”龍君說:“此女小名叫稱心,既然已經許配給你,就不能反悔。若想登科,問問她便有辦法。”隨後,龍君命朱偉送妹妹與李元一同離開。李元再三拜謝。
朱偉帶著李元走出宮殿,來到船邊,隻見稱心女子已經換上素雅的衣裳,在船內等候。朱偉說:“塵世與龍宮相隔,我不便遠送,還望保重。”李元問:“令尊如此賢明聖德,能否告知姓名?”朱偉答道:“我父親是西海群龍之長,因多立功德,奉玉帝敕命鎮守此地。幸得這裡水波澄澈,足以福澤子孫。您此去千萬不可泄露天機,否則將大禍臨頭。關於我妹妹的事,也不要多問。”李元拱手稱是,與朱偉作彆後上船。朱偉又贈送了一包金珠,隻聽耳畔響起風雨之聲,轉眼間,船已到長橋邊。侍從護送稱心女子和李元上岸,放下金珠後,迅速開船離去,船槳翻飛如飛,片刻間便消失不見。
李元仿佛大夢初醒,看著身旁的稱心女子,又驚又喜,問道:“你父親讓你與我結為夫婦,你願意隨我走嗎?”女子輕聲說:“我奉父王之命,前來侍奉您,但此事不可告知家中旁人。若泄露出去,我便不能久留了。”李元帶著女子回到船邊,仆人王安又驚又疑,將他們迎入船中,說道:“東人一夜未歸,小人四處尋找,都不知您去了何處。”李元解釋道:“我遇見一位友人,邀我到湖上飲酒,還將這位女子許配給我為妻。”王安不敢多問,幫女子下船,將金珠收好,便啟程返航。
一路上,他們渡河過壩,不久便回到陳州。李元到堂前拜見母親,說完父親的情況後,跪地稟告:“孩兒在途中娶了一位妻子,未經父母同意,不敢擅自帶入拜見。”母親說:“男婚女嫁,本是常理。你既已娶妻,為何不帶來?”母親命人將稱心女子引入,女子拜見婆婆,一家人都十分歡喜。
回家沒幾天,春試日期漸漸臨近。李元見稱心女子聰慧過人,便問道:“之前你父親說,若想登科,要問你才行。明天我就要進考場了,你有什麼辦法嗎?”女子胸有成竹地說:“今晚我先去獲取試題,你在家中提前寫好文章,明天照著謄寫即可。”李元驚訝地問:“這題目從何而來?”女子說:“我閉目施法,你千萬不要偷看。”李元半信半疑。女子回到房間,緊緊關上門。隻聽一陣風起,簾幕紛紛卷起。大約過了一個多時辰,女子開門出來,手中拿著試題交給李元。李元大喜過望,認真構思,寫好文章。第二天進入考場,果然是同樣的題目,他揮筆而就。接下來兩場考試也是如此,都是女子飛身進入考場獲取題目。等到放榜之日,李元果然高中,先是被任命為江州僉判,鄉裡親友紛紛前來祝賀,他騎馬赴任。一年後,調任奏院。三年任滿,又被任命為江南吳江縣令。李元帶著稱心女子和五名仆從,辭彆父母,前往吳江赴任。
李元到吳江赴任沒過幾天,稱心女子突然有一天向他告彆:“三年前,因為我弟弟承蒙您救命之恩,父母才讓我嫁與您為妻。如今期限已到,我必須得離開了,希望您多多保重。”李元滿心不舍,剛想上前挽留,突然一陣狂風襲來,女子瞬間飄到門外,隻見她腳下生出祥雲,緩緩向空中飛升。
李元仰望著天空,悲痛大哭。稱心女子在空中說道:“你不要為我耽誤了大好年華,應另尋佳偶。等你官至尚書時,記得急流勇退。我若不回去,必定會受到嚴厲責罰。我留下一首小詩,作為我們曾經相識相伴的紀念。”話音剛落,一張花箋從空中飄落,上麵寫著:“三載酬恩已稱心,妾身歸去莫沉吟。玉華宮內浪埋雪,明月滿天何處尋?”
自那以後,李元整日鬱鬱寡歡,沉浸在思念之中。三年後,他任期滿了,回到陳州,被授予秘書一職。後來,王丞相看中了他,招他為女婿。憑借自身才能,李元不斷升遷,最終官至吏部尚書。
直到現在,吳江西門外還留存著一座龍王廟,正是當年李元為了紀念與稱心女子的這段奇遇而修建的。後人為此還寫了一首詩:“昔時柳毅傳書信,今日李元逢稱心。惻隱仁慈行善事,自然天降福星臨。”這首詩,既是對李元善良之舉的讚美,也為這段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畫上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