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第二卷 三孝廉讓產立高名_古典白話合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古典白話合集 > 醒世恒言第二卷 三孝廉讓產立高名

醒世恒言第二卷 三孝廉讓產立高名(1 / 1)

“紫荊枝下還家日,花萼樓中合被時。同氣從來兄與弟,千秋羞詠豆萁詩。”這首詩是用來勸導人們兄弟之間要和睦相處的,其中包含著兩個故事,各位看官且聽我細細道來。

第一句“紫荊枝下還家日”,說的是從前有田氏三兄弟,一直共同居住、一起吃飯。大哥的妻子是田大嫂,二哥的妻子是田二嫂,妯娌之間相處和睦,從沒有矛盾。隻有三弟年紀最小,一直跟著哥嫂生活。後來三弟長大娶妻,娶的田三嫂為人不太賢良。她仗著自己帶了些嫁妝,看到夫家一家人同吃同住,沒有自己的私人錢財和秤具,連吃點私房東西都不方便,便日夜在丈夫耳邊嘮叨:“家裡的錢財、田產,全是伯伯們掌管,進進出出的賬目,你完全不清楚。他們心裡明明白白,你卻蒙在鼓裡。他們說用了一文,可能實際用了十文;說用了十文,也許實際用了百文,你哪裡能知道真相!現在雖說住在一起,但早晚會散夥。要是家道中落,受苦的隻有你這個年幼的。依我看,不如早點分家,把財產分成三份,各自去經營,不好嗎?”

田三一時被妻子的話迷惑,覺得有道理,便請親戚去跟哥哥們說,想要分家。田大和田二一開始不同意,可被田三夫婦從內外不斷催逼,最後隻好答應。他們把所有的房產、錢糧等,公平地分成兩份,不多不少。隻有庭前那棵大紫荊樹,是祖輩傳下來的,長得極為茂盛,分家時這樹該歸誰呢?可惜當時正是開花的時候,也顧不上這麼多了。田大為人公正無私,提議把樹砍倒,將粗壯的樹乾分成三段,每人各得一段,其餘的零枝碎葉,按重量分開。商量妥當後,隻等第二天動手。

第二天一早,田大叫來兩個弟弟,一起去砍樹。可到樹邊一看,樹枝乾枯、葉子凋零,一點生氣都沒有。田大伸手一推,樹就倒了,樹根也完全露了出來。田大停下手,對著樹大哭起來。兩個弟弟說:“這樹有什麼可惜的!兄長何必這麼傷心!”田大說:“我不是哭這棵樹。想想我們兄弟三人,同一姓氏,同父同母,就像這樹的枝葉,都是從同一根上生長出來,分不開的。根生樹乾,樹乾生樹枝,樹枝生葉子,所以才能茂盛。昨天我們商議把樹分成三段,樹不忍心被活活分開,一夜之間就自己枯死了。我們兄弟三人要是分開了,就像這棵樹一樣會枯死,哪裡還有興旺發達的日子?我因此才感到悲哀。”

田二和田三聽了哥哥這番話,深受感動:“我們做人難道還不如一棵樹嗎?”於是兄弟三人抱在一起,痛哭不止。大家都不忍心再分家,情願還像以前一樣共同生活。三房妻子聽到堂前的哭聲,出來詢問才知道緣由。大嫂和二嫂都很高興,隻有三嫂不願意,還口出怨言。田三要把妻子趕走,兩個哥哥再三勸阻才作罷。三嫂感到羞愧,回到房間後上吊自殺了,這正是自作孽不可活。

話說回來,田大覺得那棵紫荊樹可惜,再去看時,發現樹不用整理,自己就恢複了端正的模樣,樹枝重新煥發生機,花朵也再次開放,比之前更加絢爛。田大叫來兩個弟弟觀看,大家都驚歎不已。從此,田氏家族世代都住在一起。有詩為證:“紫荊花下說三田,人合人離花亦然。同氣連枝原不解,家中莫聽婦人言。”

第二句“花萼樓中合被時”,這花萼樓位於陝西長安城中,是大唐玄宗皇帝所建。玄宗皇帝就是唐明皇,他原本是唐朝宗室,因為韋氏亂政,武三思專權,明皇起兵平定了叛亂,隨後登上皇位。他有五個兄弟,都被封了王爵,當時被稱為“五王”。明皇和兄弟們感情深厚,建造了一座大樓,取《詩經》中“棠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含義,命名為花萼樓,時常邀請五個兄弟登樓歡聚宴飲。他還製作了一幅大幔帳,叫做“五王帳”。帳中有長枕和大被,明皇經常和五個兄弟一同在裡麵睡覺。有詩為證:“羯鼓頻敲玉笛催,朱樓宴罷夕陽微。宮人秉燭通宵坐,不信君王夜不歸。”

第四句“千秋羞詠豆萁詩”,說的是後漢時期,魏王曹操的長子曹丕,篡奪漢朝皇位稱帝。他有個弟弟曹植,字子建,聰明絕頂。曹操在世時,最寵愛曹植,好幾次想立他為繼承人,最終卻沒能如願。曹丕記恨從前的事,想找個理由殺掉曹植。有一天,曹丕把曹植叫來,說:“先帝總誇你作詩才思敏捷,我還沒當麵試過。現在限你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如果作不出來,就治你欺君之罪。”曹植還沒走完七步,詩就作好了,詩中暗含規勸諷諫之意:“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看到詩後深受感動,便消除了之前的怨恨。後人寫詩感歎:“從來寵貴起猜疑,七步詩成亦可危。堪歎釜萁仇未已,六朝骨肉儘誅夷。”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今天要講這幾個故事呢?因為我接下來要說的《三孝廉讓產立高名》這個故事,它既不像曹丕那樣猜忌刻薄,也沒有曹植的風流才情,卻勝過紫荊花下的田氏三兄弟,也勝過花萼樓中的李氏兄弟。無論多麼不和睦的兄弟,聽了我講的這個故事,都會想要變得和睦起來。正所謂:“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

這個故事發生在東漢光武帝年間,那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朝廷人才濟濟,民間也沒有懷才不遇的感歎。原來漢朝選拔人才的方法和現在不同,不是通過科舉考試,而是依靠州郡舉薦。雖然也有博學宏詞、賢良方正等科目,但最看重的還是孝廉。孝,就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廉,就是廉潔奉公。孝順的人會忠於君主,廉潔的人會愛護百姓。隻要被舉薦為孝廉,就有機會做官。要是放在現在,州縣考個童生,都有幾十封推薦信,如果是舉薦孝廉,不知道有多少人會通過各種關係去鑽營,最後肯定還是富貴人家的子弟被選上。那些出身貧寒的人,就算有曾參那樣的孝行,伯夷那樣的廉潔,也很難揚名顯貴。

不過漢朝的製度很巧妙,隻要舉薦了某人成為孝廉,這個人如果真的有才有德,就會不受資格限製,迅速得到提拔,連舉薦的人也會得到記錄獎賞;但如果舉薦的人不合適,日後這個人貪財枉法,輕的話舉薦人會被降罪罷黜,重的話會被抄家,舉薦人也要一同受罰。舉薦人和被舉薦人利益相關,所以不敢隨意舉薦。因此當時選拔人才十分公正,朝廷也清明廉潔。

且說會稽郡陽羨縣,有個人叫許武,字長文,十五歲時父母雙亡。雖然留下了一些田產和奴仆,但家裡人丁單薄,沒有可以幫忙的親戚。他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叫許晏,九歲;一個叫許普,七歲,都還年幼不懂事,整天跟在哥哥身後啼哭。許武白天親自帶領奴仆耕田種菜,晚上就挑燈讀書。耕田的時候,兩個弟弟雖然還沒力氣拿鋤頭,但他一定會讓他們在旁邊觀看;讀書的時候,就把兩個弟弟安排在桌旁,親自傳授句讀,仔細講解書中的道理,教導他們懂得謙讓的禮節和成人的道理。如果弟弟稍有不聽話,他就會跪在家族祠堂前,深深自責,說自己德行不夠,不能教導好弟弟,希望父母在天之靈能開導兩個弟弟,說著說著就會淚流不止。直到弟弟們哭著認錯,他才會起身,從來不會對弟弟們疾言厲色。房間裡隻放一套被褥,兄弟三人一同睡覺。

就這樣過了幾年,兩個弟弟都長大了,家裡的日子也漸漸富裕起來。有人勸許武娶妻,許武說:“要是娶了妻子,就必然要和兩個弟弟分開住。如果隻專注於夫妻之間的感情,而忘了兄弟手足之情,我不忍心這麼做。”於是兄弟三人依舊白天一起耕種,晚上一起讀書,吃飯用同一個餐具,睡覺也在同一張床上。鄉裡人都知道了他們的事,稱許武為“孝弟許武”,還傳出幾句順口溜:“陽羨許季長,耕讀晝夜忙。教誨二弟俱成行,不是長兄是父娘。”

當時州牧和郡守都聽說了許武的名聲,紛紛上奏舉薦他,朝廷任命他為議郎,並下詔書到會稽郡。太守接到旨意後,又傳令給縣令,讓他限期勸說許武赴任。許武迫於君命,知道難以推辭,就囑咐兩個弟弟:“在家要親自耕種、努力學習,就像我在家時一樣,不能荒廢了學業,辜負了先人的教誨。”又叮囑奴仆們:“都要小心做事、安分守己,聽從兩位家主的使喚,早起晚睡,共同操持家業。”囑咐完後,他收拾好行李,沒有乘坐官府提供的車輛,自己雇了車馬,隻帶了一個童仆,就往長安出發了。沒過多久,他到了京城,入朝拜見皇帝後接受了官職。

有一天,許武想到兩個弟弟在家苦讀多年,卻一直沒得到州郡舉薦,擔心他們因此懈怠荒廢學業,便萌生了回家探望的想法。於是,他向皇帝呈遞奏疏,大致內容是:“臣才能微薄,有幸生在聖明時代,得以位居高官。但至今未能報答朝廷,怎敢貪圖安逸?古人說:‘人生諸多品行中,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最為重要。’‘不孝的行為有多種,其中沒有子嗣最為嚴重。’臣的父母早逝,他們的墳墓尚未修繕;兩個弟弟的學業也未有所成;而臣三十歲了還未娶妻……”

皇帝看過奏疏後,批準他暫時休假返鄉,還命他乘坐驛站的馬車,風光地衣錦還鄉,另外賞賜二十斤黃金作為他的婚禮費用。許武謝恩後辭彆朝廷,眾多官員都到郊外為他送行。真是“報道錦衣歸故裡,爭誇白屋出公卿”,大家紛紛稱讚寒門出了這樣的公卿人才。

許武回到家鄉,祭掃完父母的墳墓後,便將朝廷授予的官職文書交回,借口自己身患疾病,不願再為官。過了一段時間,他將兩個弟弟叫到跟前,詢問他們學業進展。許晏和許普對答如流,說理清晰,言辭流暢,許武心中十分欣喜。他又查看家中田宅數量,發現比自己離家時擴大了好幾倍,這些都是兩個弟弟勤儉持家積累下來的。

於是,許武開始四處尋訪鄉裡品行良好的女子,先為兩個弟弟定下親事,自己才娶妻,隨後又幫二弟完成婚配。大約過了幾個月,許武突然對兩個弟弟說:“我聽說兄弟之間有分家另過的道理。如今我們都已成家,田產也不少,理應各自獨立門戶。”兩個弟弟恭敬地聽從了他的安排。

許武選定日子置辦酒席,邀請鄉裡的父老鄉親前來。酒過三巡,他向眾人宣布了分家的事情。接著,他把家中所有奴仆召集到跟前,開始分割家產。他先挑選寬敞的大宅留給自己,說道:“我身為朝廷官員,門戶應當宏大,門麵不能不莊重。你們從事農耕勞作,有間簡陋的茅屋就足夠了。”然後查看田地登記簿,將肥沃的良田都劃歸自己,把貧瘠的土地分給兩個弟弟,還說:“我往來賓客眾多,交遊廣泛,沒有強壯伶俐的奴仆跟隨左右,無法滿足使喚需求。你們合力耕種,正好需要這些老實憨厚的奴仆作伴,讓老弱的奴仆負責送飯就行,不需要太多人,免得浪費衣食。”

鄉裡的父老們一直知道許武是個孝順友愛、品德高尚的人,原以為他這次分財產肯定會多謙讓、少索取。沒想到他事事都為自己謀利,兩個弟弟分得的財產還不到他的一半,他絲毫沒有謙讓之心,反而有欺淩之意。眾人心中憤憤不平,有幾位性格剛直的老人氣不過,直接離席而去。有個心直口快的人想要站出來說句公道話,為兩個弟弟主持正義,卻被一位處事老練的人暗中阻攔,此事便不了了之。

那位阻攔的老人頗有見識,他說:“富貴之人和貧賤之人想法不同。許武如今做了大官,和從前不一樣了。俗話說‘疏不間親’,我們終究是外人,何必管彆人家的事。就算好心相勸,他也未必會聽,白白浪費口舌,還可能挑撥兄弟間的關係。要是做弟弟的甘願謙讓哥哥,那自然皆大歡喜,我們何必自找沒趣;要是弟弟心裡不服氣,肯定會發生爭執。等他們爭執的時候,我們再出麵調解,不也挺好?”這正是“事非乾己休多管,話不投機莫強言”。

其實許晏和許普自從得到哥哥教導,變得知書達理,一直將孝順友愛放在首位。看到哥哥這樣分配家產,他們覺得理所當然,沒有絲毫不滿。許武分完家產後,眾人散去。許武住在正房,許晏和許普分彆住在兩側的小房。兄弟倆每天帶領家奴下地耕種,閒暇時就讀書,還經常向哥哥請教疑難問題,日子過得十分平常。妯娌之間的關係,也如同他們兄弟三人一樣和睦融洽。

從此,鄉裡的父老們都看不起許武的所作所為,反而都很同情他的兩個弟弟。大家私下議論:“許武是個假孝廉,許晏和許普才是真孝廉。他們感念父母,兄弟和睦,聽從哥哥教誨,從不違抗,這難道不是孝?他們又看重情義、輕視錢財,無論分得多少財產都不爭論,這難道不是廉?”起初,鄉裡人稱讚的是“孝弟許武”,如今去掉了“武”字,改成“孝弟許家”,許晏和許普因此聲名遠揚。

漢朝時期,社會輿論對個人品行極為看重,於是又傳出幾句順口溜:“假孝廉,做官員;真孝廉,出口錢。假孝廉,據高軒;真孝廉,守茅簷。假孝廉,富田園;真孝廉,執鋤鐮。真為玉,假為瓦,瓦登廈,玉拋野。不宜真,隻宜假。”

當時漢明帝即位,下詔求賢,命令有關部門尋訪品行忠厚、學識淵博的人才,要親自登門禮聘,用驛站的車馬將他們送到京城。詔書下達會稽郡後,郡守又將命令傳達給各個縣。縣令平日裡就知道許晏和許普謙讓家產、不爭不搶的事跡,再加上鄉裡父老一致舉薦他們是真正的孝廉,品行超過了他們的哥哥,便將二人的情況上報給了本郡。郡守和州牧早就聽聞過他們的名聲,便一同向朝廷舉薦。

縣令親自來到許家,下車拜見,雙手捧著黑色的布帛和束帛,誠懇地表達了天子求賢若渴的心意。許晏和許普連連推辭。許武則說:“年輕時學習,成年後為國家效力,這是君子應儘的本分,你們不可堅決推辭。”二人這才接受了詔令,告彆哥嫂,乘坐驛站的馬車前往長安,朝見天子。

參拜行禮結束後,天子問道:“你們是許武的弟弟嗎?”許晏和許普趕忙叩頭應答。天子又說:“我聽說你們家以孝順友愛聞名。你們的廉潔謙讓超過了兄長,朕心中十分欣慰。”二人叩頭說道:“陛下聖明,廣開求賢之路,這是帝王的盛典。郡縣官員不嫌棄我們才能微薄,讓陛下聽聞了我們的名字。我們幼年失去父母,全靠哥哥許武教導,一直謹慎自守,除了耕田種地、讀書學習,並無其他長處。我們兄弟遠遠比不上哥哥許武的萬分之一。”

天子聽了他們的回答,讚賞他們的謙遜品德,當天就任命二人為內史。不到五年,二人都升任九卿之位。他們做官雖然沒有哥哥許武那樣聲名顯赫,但滿朝上下都稱讚他們廉潔謙讓。

有一天,許武給兩個弟弟寫了一封信。二人拆開信,隻見上麵寫道:“普通人能受到朝廷征召,做官做到九卿之位,這已經是人生極大的榮耀了。漢代的疏廣、疏受曾說:‘懂得滿足就不會遭受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我們並沒有出類拔萃的才能,應該急流勇退,把機會讓給賢能之人。”

許晏和許普收到信後,當天就一同上奏請求辭官。天子沒有批準。他們連續三次上奏,天子便問宰相宋均:“許晏和許普年輕時入朝為官,位居九卿。朕對他們不薄,可他們為何屢屢請求辭官呢?”宋均奏道:“許晏、許普兄弟二人,天性孝順友愛。如今許武隱居鄉裡,而他們二人在朝廷為官,或許心中有所不安。”天子說:“朕把許武也召來,讓他們兄弟三人一同在朝廷輔佐政務,怎麼樣?”宋均說:“依臣觀察,許晏、許普辭官是出於真心。陛下不如暫且答應他們的請求,成全他們的高義。日後再下詔書征召他們,或者效仿前朝舊例,在離他們家鄉較近的地方給他們一個大郡的官職,讓他們施展尚未施展的才華,同時也能順路回家探親。這樣一來,陛下求賢的誠意和許氏兄弟友愛的情義,就能兩全其美了。”

天子批準了奏請,任命許晏為丹陽郡太守,許普為吳郡太守,各賞賜黃金二十斤,給予他們三個月的長假,讓他們能儘情享受兄弟團聚的時光。許晏和許普謝恩後辭彆朝廷,公卿大臣們都出城到十裡長亭為他們餞行。

二人日夜兼程回到陽羨,拜見了哥哥,並將朝廷賞賜的黃金全部獻給許武。許武說:“這是聖上的恩賜,我怎麼能接受呢!”讓兩個弟弟各自收回。第二天,許武準備好三牲祭品,帶著兩個弟弟到父母墳前祭拜。之後,他又設宴邀請鄉裡的父老鄉親。

許氏三兄弟都做了大官,即便他們從不以富貴自居,也自然聲勢顯赫。聽聞他的邀請,大家不敢不來,更何況許武態度誠懇,言辭恭敬。此時鄉風淳樸,鄉裡人按照年齡排輩分,許武做官已久,大家還尊稱他一聲“長文公”;而他的兩個弟弟輩分更低,雖然身為九卿高官,鄉裡的長輩和故交依舊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哥”。

許武手捧酒杯,親自向眾人敬酒。大家紛紛說道:“長文公是要給二哥和三哥接風洗塵,我們這些老家夥怎麼敢先喝呢!”許武說:“我擺下這桌酒席,專門請各位鄉親前來,有幾句心裡話想告訴大家。大家必須先飲下三杯酒,我才敢說。”眾人盛情難卻,便一飲而儘。許武讓兩個弟弟依次給大家敬酒,每人又喝了一杯。眾人喝完後,齊聲說道:“我們承蒙你們兄弟厚愛,也想回敬一杯。”許武兄弟三人也都喝下了回敬酒。眾人說:“剛才長文公說有肺腑之言,我們早就想聽了,還請賜教。”

許武豎起兩根手指,緩緩說出一番話。話沒說幾句,就讓在場的人聽得毛骨悚然。這真是“斥鷃不知大鵬,河伯不知海若。聖賢一段苦心,庸夫豈能測度”,普通人又怎能理解聖賢的良苦用心呢?

許武還沒開口說話,淚水就先流了下來,這突如其來的舉動,把在場眾人嚇得驚慌失措。兩個弟弟慌忙跪倒在地,急切地問道:“哥哥,究竟是什麼事讓你如此悲傷?”許武哽咽著說:“我心裡藏著一件事,已經好幾年了,今天不得不說了。”他指著許晏和許普,繼續說道:“當初,隻是因為你們二人的名聲還沒樹立起來,我才不得已做了違背本心的事,頂著罵名,既玷汙了祖宗的聲譽,又讓鄉裡人笑話,所以忍不住流淚。”

說完,許武拿出一卷冊子,遞給眾人觀看。冊子上詳細記錄著田地屋宅以及曆年收獲的糧食、布帛的數量。眾人一時沒明白他的意思。許武又解釋道:“我當初教導兩個弟弟,本希望你們能修身養性、踐行正道,將來揚名立萬、光宗耀祖。沒想到我早早有了虛名,先一步顯達。你們在家辛勤耕種、刻苦學習,卻得不到州郡的征召。我想效仿古人祁奚舉薦人才不避親的做法,又擔心不了解你們學識品行的人,會說你們是因為哥哥的緣故才得到官職,從而耽誤了一生的名節。所以我才提出分家的建議,把大宅、良田、強壯的奴仆和靈巧的婢女都據為己有。我知道你們向來敦厚友愛,一定不會和我爭執。我甘願暫時背負貪婪的罵名,隻為讓你們獲得廉潔謙讓的好名聲。果然,憑借鄉裡的公正評價,你們光榮地受到征召。如今你們位列公卿,為官清廉,我也算如願以償了。這些田產、房屋和奴婢,本就是大家共有的,我怎能一人獨享!這幾年,我所收獲的糧食布帛,絲毫沒有亂用,都詳細記錄在這冊子上。今天把它交給你們,一來表明我當初的心意,二來也讓各位父老鄉親知道真相。”

眾人這才明白,許武當年分家竟是出於這般苦心,不禁為自己見識淺薄、未能看透而慚愧,紛紛對他稱讚不已。許晏和許普則痛哭著拜倒在地,自責道:“讓兄長受委屈了!今天要不是兄長自己說明,我們還蒙在鼓裡。兄長如此高尚的品德,從古至今都少有。隻是我們實在罪無可恕,這些家業原本就是兄長辛苦掙來的,理應由兄長掌管。我們衣食無憂,兄長不必為我們操心。”

許武卻說:“我耕田多年,懂得如何經營產業,而且我對官場已經沒有留戀,隻想在田間勞作,安享晚年。你們正年輕力壯,如今管理一方百姓,更需要這些田產來維持清廉的操守。”許晏和許普又說:“哥哥為我們苦心謀劃,這份恩情我們無以為報。隻求哥哥收下這冊子,稍稍減輕我們的愧疚。”

眾父老見兄弟三人相互推讓,誰都不肯接受這些田產,便一同上前勸說道:“你們說的都有道理。長文公如果獨自收下這些田產,就無法體現當初成全兩位的苦心;兩位要是直接接受,又辜負了長文公的美意。依我們的想法,不如把這些田產分成三份,大家平均分配,這樣才能體現兄友弟恭,各自儘到本分。”

即便如此,兄弟三人還是推來讓去。之前那幾位性格剛直的父老站了出來,大聲說道:“我們剛才的提議已經很公平合理了,要是再推辭,就是故意做作、博取名聲了。把冊子拿來,我們給你們分配!”許武兄弟三人不好再爭辯,隻好聽從安排。最後,眾人把田產搭配著分成三份,各自管理;中間的大宅依舊由許武居住,左右的房屋狹小,就用相應數量的糧食布帛補償給許晏和許普,方便他們日後自行改建;奴仆也都平均分配。大家都覺得這樣的分配十分公平。許武兄弟三人向眾人施禮道謝,邀請大家入席飲酒,直到儘興才散去。

許武心裡始終對當年分家的事感到愧疚,打算把自己分得的良田拿出一半,設立義莊,用來接濟鄉裡。許晏和許普得知後,也各自拿出自己的財產支持。鄉裡人無不讚歎佩服,又編了幾句順口溜:“真孝廉,惟許武;誰繼之?晏與普。弟不爭,兄不取。作義莊,贍鄉裡,嗚呼孝廉誰可比!”

許晏和許普感激哥哥的情義,用朝廷賞賜的黃金,大量購買牛肉美酒,每天邀請鄉裡父老和哥哥一起飲酒歡聚。這樣的日子過了三個月,假期即將結束,二人舍不得與哥哥分彆,都想辭官不做。許武再三勸說,以大義相責,他們才無奈聽從,各自帶著妻兒赴任。

鄉裡的父老把許武一家兄弟和睦、孝順友愛的事跡,詳細地報告給郡縣,郡縣又上奏朝廷。皇帝下旨讓有關部門表彰許家,將他們所在的鄉裡命名為“孝弟裡”。後來,三公九卿紛紛上奏,稱讚許武德行出眾,不應讓他在鄉間隱居,多次下詔征召他入朝為官。許武卻始終不肯奉詔。有人問他原因,他說:“兩個弟弟在朝廷做官時,我曾勸他們懂得知足、適可而止。我現在如果應召出仕,豈不是自食其言?況且如今朝廷中,各方勢力相互爭鬥,是非不斷,恐怕做官並非是件好事,不如在家耕田,享受自然之樂。”大家都佩服他的遠見卓識。

許晏和許普到任後,牢記哥哥的教誨,各自以清廉的節操激勵自己,政績卓著,聲名遠揚。後來他們聽說哥哥堅持不肯出仕,兄弟倆便約定一起辭官,回到家鄉。此後,他們每天陪著哥哥遊曆山水,直至終老。許家子孫興旺發達,世代都有人做官,直到現在,人們仍稱讚他們為“孝弟許家”。後人為此作歌感歎:“今人兄弟多分產,古人兄弟亦分產。古人分產成弟名,今人分產但囂爭。古人自汙為義,今人自汙爭微利。孝義名高身並榮,微利相爭家共傾。安得儘居孝弟裡,卻把鬩牆人愧死。”


最新小说: 覺得有趣所以快穿 二進製愛情 離婚協議你秒簽,我改嫁你哭什麼 螢火時代 劍笛奇俠傳 二世子小哥哥的最愛 病嬌男主真有病,女主嫌棄讓我來 崩鐵:黑塔女士這麼看我怎麼辦? 詭異降臨:死亡室友的深夜來電 謝太太的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