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省廬州董鋪水庫西岸,科學島在晨霧中若隱若現。
陽光明媚,微風拂麵。
島中央的巨型密閉建築內,銀灰色金屬牆壁泛著冷光。
數十名科研人員,聚集在一個巨大的環形裝置前,忙碌地進行著最後的檢查。
這個裝置,高十一米,寬八米,通體銀白色如鋼鐵巨獸匍匐在地,充滿了科技感。
它就是炎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也被稱為“燧人堆”。
“燧人堆”,這個名字,寄托了炎國科學家們的美好願望。
他們對這個裝置寄予了厚望,期望它能夠如同遠古時期的燧人氏鑽木取火那般,給人類帶來無儘的光明和希望。
在那個遙遠的時代,燧人氏通過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發現了鑽木取火的方法,從而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火的出現,不僅讓人們告彆了黑暗和寒冷,還為烹飪、取暖、照明等提供了便利,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
如今,他們相信這個裝置也將具有類似的影響力。
它會成為一種新的能源,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
無論是在科技領域還是日常生活中,它都可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讓人類的未來變得更加光明和充滿希望。
今天,是“燧人堆”點火前的最後檢查時間。
一位穿白大褂的研究員抱著終端穿梭在鋼架間,最後一次核驗磁場約束參數。
空氣裡彌漫著臭氧與冷卻液混合的刺鼻氣味,所有人的對講機都調至同一頻道,電流雜音中不時爆出急促的彙報聲。
隻求儘善儘美的完成檢查,等待著那一刻的到來。
三公裡外的控製大廳卻是另一番景象。
四百二十三位代表全都站立著,白大褂連成一片,他們身後座椅空蕩——沒人願意坐著見證曆史。
他們都是參與“燧人計劃”的單位代表,來自全國各地。
他們為了這個項目,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和汗水。
今天,他們來到這裡,就是為了見證這曆史性的一刻。
他們注視著前方控製區,那些忙碌的科學家們,眼中充滿了期待。
大廳內幾百位代表都分成大大小小的圈子,幾個來自機械加工廠的代表,聚在一起,小聲地交談著。
“我們廠子,為了完成上級交代的加工任務,直接暫停了所有的訂單。”
一位中年代表笑著說道,臉上洋溢著自豪。
“全廠所有設備,所有人員,都投入進去了。”
“本來正常需要兩個月才能完成的任務,結果我們隻用了十天,就超額完成了!”
“我們廠也一樣。”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年代表接過話茬,聲音有些激動。
“當時廠裡六台五軸機床全停,德國客戶的加急訂單直接退單。”
老年代表食指在掌心比劃著零件弧度,“燧人堆的偏濾器曲麵要求誤差不超過0.001毫米,我帶著徒弟們硬是靠著手工打磨……”
“如果真的能在我們手裡,實現可控核聚變,我願意加班到死也行!”
“希望能一次點火就成功!”
幾位代表,你一言,我一語,訴說著自己的激動和期待。
東側玻璃幕牆外,炎黃社的攝像機軌道早已架設完畢,鏡頭掃過牆上的燙金標語:“敢教日月換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