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太祖黃袍起帝畿,十國五代亂終息。
宋遼西夏三國立,神宗變法強國急。
哲帝英年圖遠略,西陲大破雄風起。
千秋青史留功過,且看風雲歲月期。
話說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萬裡山河自此入一門。太宗趙光義繼誌開新運,一統中原。真宗趙恒與遼締結‘澶淵之盟’,宋與遼實現百年和平。仁宗趙禎寬厚治國,創造了清平盛世。英宗趙曙廣納人才,為國選賢用能。神宗趙頊進行‘熙豐變法’富強了國本,但也因觸動了部分守舊勢力的利益,導致朝野紛爭不斷。
神宗英年早逝,哲宗趙煦十歲登龍位,太皇太後高滔滔垂簾聽政。改任司馬光為宰相,要廢除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恢複舊製。在朝堂之上,司馬光一黨逐漸占據上風,對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勢力進行打壓,朝堂局勢日益複雜。
且說繁華的東京汴梁城,那是“神京萬國氣恢弘,禮樂縱橫景象崇。萬物充盈商賈盛,詩文書酒韻無窮。”
在東京汴梁城北門外,一匹毛色油亮、身姿矯健的戰馬,猶如脫韁的蛟龍,四蹄如疾風般翻飛,恰似離弦之箭,朝著北門方向疾馳而來。
此刻,夕陽漸漸西沉,那如血般濃烈的餘暉傾灑在大地上,給世間萬物都披上了一層金色紗衣。北城門已悄然關閉了一半,仿佛在靜靜等待著那最後一抹霞光徹底消逝於遙遠的天際,便將徹底合攏。
就在這暮色漸濃的時刻,城內走出兩人抬著一乘轎子。這轎子轎簾輕垂,兩人步伐沉穩,朝著城外走去。當他們行至城門口時,那騎馬之人正心急如焚。
騎馬人一心隻想儘快進城,生怕城門關閉後將自己阻隔在外。此時天色已晚,朦朧的晚色如同一塊巨大的幕布,將周圍的一切都籠罩在一片模糊之中。
馬上人未能及時看清前方的轎子,待到距離近了,才猛地發現。心中一驚,急忙用力勒馬。
然而,駿馬奔騰的強大慣性豈是瞬間就能止住的,終究還是不可避免地與前麵的抬轎人碰撞在了一起。巨大的衝擊力使得抬轎人瞬間失去平衡,一個踉蹌便摔倒在一旁。而轎中的人也因這突如其來的撞擊,毫無防備地被從轎內甩了出來。
守城門的六名官兵一直警惕地注視著周圍的動靜,見此情形,瞬間做出反應。他們訓練有素,迅速行動,將騎馬人團團圍住。
隻見那騎馬之人正準備下馬,就在他的目光不經意間瞥見轎中人的瞬間,不禁大聲喝問道:“你是何人?因何如此裝束?”這聲音在寂靜的暮色中顯得格外響亮,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
眾官兵此刻方才將目光齊刷刷地投向轎中之人。但見此人身著一襲玄色勁裝,頭上戴著一頂寬大的鬥笠,鬥笠邊緣垂下的黑紗,將整個臉龐嚴嚴實實地隱匿於暗影之中。他的左手緊緊保持著一把長度達四尺二寸的長劍。
官兵們目睹此景,下意識地向後疾閃一步。旋即,他們紛紛抽出腰間佩刀。那佩刀在微弱的光線下閃爍著寒光,瞬間將周侗、黑衣人以及兩名轎夫團團圍在中央。緊接著,他們齊聲高呼道:“放下兵器,摘除麵紗!”
與此同時,那騎馬之人亦迅速從得勝勾上取下一杆長槍。此槍槍身修長,槍頭呈金色,宛如一條金頭銀龍。槍纓隨風飄動,恰似靈動的火焰。他穩穩地將長槍指向黑衣人,聲音洪亮地說道:“吾乃邊關守將周侗,即刻放下手中之劍!”周侗之名,在邊關那是如雷貫耳,他戰功赫赫,威震八方。
這守門官兵隊伍中,有人一聽名字想起了,曾經見過周侗,不禁低聲驚呼道:“竟是‘狼胥將軍’!”這一聲驚呼,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入一顆巨石,瞬間激起千層浪。眾官兵聽聞後,知道這周侗是自己人,瞬間將手中利刃齊刷刷地對準了黑衣人。
黑衣人眼見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卻沒有絲毫慌亂。刹那間,一道寒光如閃電般閃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抽出長劍。隻見他身形舞動,恰似鬼魅般飄忽不定,劍光大盛,如同一輪冷月散發著清冷的光輝。左劈右刺之間,動作乾淨利落,毫無拖泥帶水之感。
兩名轎夫尚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甚至連一絲驚恐的表情都未來得及展現,便已倒在血泊之中。緊接著,黑衣人劍勢一轉,目標直指城內的一名官兵。他的劍如狂風般朝著那名官兵狠狠劈去。那名官兵反應極為敏捷,身子一側,巧妙地躲在一旁。黑衣人趁著這短暫的間隙,身形如電般閃動,步伐輕盈得如同一隻飛燕,以令人驚歎的速度縱身躍入城中。
‘狼胥將軍’周侗見此情景,深知不能讓黑衣人就此逃脫。雙腿猛地一夾馬腹,胯下駿馬長嘶一聲,如同聽到衝鋒的號角,奮蹄向前追了上去。一時間,一個騎在高頭大馬上,身姿矯健挺拔,猶如戰神下凡;一個徒步於地麵,身形靈動敏捷,恰似暗夜幽靈。
二人在城門口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周侗攻勢迅猛,使出一招“狂龍吐珠”。隻見他手中長槍如蛟龍出海,帶著排山倒海之勢,直刺黑衣人前胸。黑衣人反應迅速,側身一閃,如同鬼魅般輕盈地避開了這淩厲一擊。隨即,他一躍而起,手中長劍如流星般劃過夜空,帶著無儘的殺意刺向周侗麵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周侗見狀,急忙撤回長槍抵擋。那長槍與長劍相交,發出一陣清脆的撞擊聲,火花四濺。緊接著,周侗又施展出一招“桃花萬點”。槍尖閃爍著寒光,如同點點桃花飄落,卻又帶著致命的殺傷力,再次刺向黑衣人。黑衣人不慌不忙,手中長劍看似輕描淡寫地繞了幾下,竟巧妙地化解了金槍這剛猛的力量。周侗心中暗自讚歎:此人功夫著實了得,無論是身法還是劍法,都堪稱一絕。今日當真是遇到旗鼓相當的對手了。
周侗槍沉力猛,每一次揮動都帶著千鈞之力,胯下戰馬奔騰如疾風,馬蹄踏在地麵上,發出沉悶有力的聲響。黑衣人則身形飛閃騰挪,步伐輕盈如燕,在槍林劍雨中巧妙地避開周侗的淩厲攻勢。借著守城官兵剛燃起的火把之光,二人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激戰之中,時間仿佛凝固,不知不覺間就激戰了三十多個回合。
突然間,黑衣人如靈猿般靈活地竄上了旁邊的牆頭。他的動作一氣嗬成,沒有絲毫停頓。周侗眼疾手快,迅速做出反應,一槍掃向黑衣人右腿肚下。隻聽得一聲慘叫劃破夜空,黑衣人受傷後,跳入了院內。
就在此時,巡城的隊伍匆匆趕到,這時黑衣人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帶頭的小校麵容嚴肅,仔細詢問了情況後,當機立斷做出安排。一麵派人全力捉拿黑衣人,務必將其繩之以法;一麵命人將兩名轎夫被殺之事迅速報給了開封府,以便府衙能及時介入調查,而周侗則徑直回到了自家。
次日早朝,周侗怒氣衝衝地闖入金殿,欲要告禦狀。
原來,不久之前,西夏小梁太後與國主李乾順親自督戰,率領大軍如潮水般圍攻河州各府縣,邊關形勢頓時危急萬分。
然而,大宋邊關亦有英勇無畏之將。高永享、沈括、遊師雄、劉舜卿、林凱、徐寵、種鄂七位將軍,臨危不懼,挺身而出。七將率領宋軍將士,奮起抵抗,在戰場上英勇廝殺,大破夏軍。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大好形勢之下,宰相司馬光卻效仿宋遼的‘澶淵之盟’,提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主張,將先帝神宗時所攻下的米脂、浮圖、葭蘆、安疆四寨以及戰略要地蘭州,全部割讓給西夏。此議一出,七位將軍義憤填膺,堅決拒絕交出四寨,並率領一萬人馬主動攻擊西夏。怎奈西夏軍勢龐大,在臥虎嶺設下重重埋伏,將七將所部圍住。而宰相司馬光卻拒不派兵支援,最終,七位將軍壯烈陣亡於臥虎嶺。
而鄜延路宣武將軍、兵馬都總管周侗,此時正在家守孝,守孝之期尚未滿三年。天子念及周侗之父周勇的功績,追封歸德將軍周勇為正二品輔國大將軍,賜諡號“忠武”,同時封周夫人石老太君為二品誥命夫人。周勇老年得子,對其子周侗寄予了厚望,悉心教導,傾囊相授。將開國護國公石守信所著的兵法“天平戰策”、戰神郭遵的精湛武藝以及自家傳承的武學,傳授給了周侗。
周侗自幼聰慧過人,勤奮好學,在父親的悉心培養下,練就了一身過人的本領。周侗與陣亡七將不僅是同袍戰友,更是生死與共的結義兄弟。聽聞司馬光在宋軍大勝之後竟要割地求和,以致七位兄弟壯烈陣亡的消息時,心中悲憤交加。於是,從守墓之處騎馬返回東京汴梁城,決心為兄弟們討回公道。
且說周侗踏入金殿,先是拜過哲宗皇帝和太皇太後,而後神情激昂地奏道:“外臣鄜延路宣武將軍、兵馬都總管周侗,參奏宰相司馬光。司馬光割地求和之舉,實乃有辱國體,此等行徑,無異於賣國,他便是那賣國之臣!”
司馬光聽聞此言,頓時怒目而視,駁斥道:“此乃效仿真宗帝的‘澶淵之盟’,你不過是一介武夫,怎懂國家大事之輕重?”
周侗更是怒發衝冠,大聲喝道:“萬千將士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方才換來這來之不易的國土,豈能如此輕易地拱手讓人?西夏得了這四寨,卻依舊攻打金明寨,可見其野心勃勃。你這割地之舉,無異於驅羊入狼口,實乃愚蠢至極!”
司馬光依舊固執己見,說道:“治大國如烹小鮮,國家政事,當徐徐圖之,不可輕舉妄動。”
喜歡戰神周侗傳奇一一水滸前傳請大家收藏:()戰神周侗傳奇一一水滸前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