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寶哈哈大笑:鄭家小子,鄭家小子!這麼賣力幫助我們公主,恐怕是……馬大寶沒有說下去,但卻用戲謔的眼神打量著鄭如健。
鄭如健雙方舉起,君子坦蕩蕩般的說道:我承認的確是對公主有意思,相信你和盧縣令他們,也早就察覺到了。
馬大寶想不到,鄭如健竟然會這麼大方坦白承認。又拍了拍鄭如健肩膀,語重心長的說:平陽這公主,我由小看到大,我早就視她為閨女般。好好對她!不然,我可不放過你。
鄭如健:馬爺,這你可請放心!不過,現在我身份低微,還不是求娶的時候。正如盧縣令所說,還需一番謀劃才行。
哦?聽你這麼說,盧縣令似乎幫你不少?馬大寶好奇的問。鄭如健笑了笑:這其中的確有盧縣令在幫忙出謀劃策。至於能否成功,還需要到年末才能知道。
馬大寶撇了撇嘴:還需什麼出謀劃策的,等和親風波過後,讓公主直接去和聖上說就是了,到時我幫你再找個德高望重的人去提親,不怕聖上他不答應。
我也不怕和你說,聖上過去多有愧於平陽公主。其實平陽公主明確反對自己和親,無論聖上也好,朝臣也罷,都不敢逼迫她。
鄭如健有些驚愕的看著馬大寶,說到聖上的語氣,竟然透露著些不屑。鄭如健在想,這柳深到底做了那些有愧於柳秀寧的事呢?
好奇求問之下,鄭如健也大概知道了一些事。當年還沒有建立大夏朝的時候,柳深為了得到穆家的支持,就將自己的嫡親女兒柳秀寧許配給了穆紹。在準備謀劃推翻前朝的時候,更是將女兒置身於京城危險當中。而柳秀寧被前朝通緝後,穆紹卻棄柳秀寧不顧,自己一人獨自逃出了京城。
本就對這樁親事有些不滿的柳秀寧,遇上這樣一個大難臨頭各自飛的穆紹,更是氣得聲稱絕對不會嫁給他。但是這個時候都是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柳秀寧多次請求父親去退婚都被拒絕。
年紀輕輕的柳秀寧,最後唯有冒著生命危險帶領娘子軍率先攻下京城長安才換取到父親的承諾,答應去穆家退婚。自此,兩父女便心生嫌隙。
馬大寶和鄭如健一番長談後,就連公主都沒有去告彆,匆匆趕回京城長安,去謀劃破壞和親這件事。
很快,和親這件事的危害就傳遍了整個京城。這時候,有一首詩更是傳到街知巷聞,尤其是國子監裡的學生,人人看了後都覺得羞愧和義憤填膺。
詠史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助臣。
戎昱
一位性格剛烈的讀書人,在酒樓看到這首詩後,大力的拍了一下桌麵,對著一幫朋友,恨恨的說道:這位戎昱寫得好,真是我大夏朝的明白人。早就說了,和親之計絕不可取。
他身邊的一位朋友也附和道:就是,如果將大夏朝的安危,寄托在一名女子身上。身為大夏人的我,都感到恥辱。這樣的一時平安,要來又有何用。
事關和親是否讚成的討論,在京城各大文人聚會的地方上演。現在幾乎都是一邊倒的認為,大夏朝將最高貴的公主去和親,實在是太無能和、太軟弱了。
反應最激烈的地方,就要數國子監的那些年輕學生了。有人組織起一班同窗,等到李鳳穀這個罪魁禍首下朝回家時,爛菜與臭雞蛋齊飛。
當李鳳穀好不容易回到家時,大門、地上到處是糞便,臭氣衝天。
而太子府也借此機會,暗中發散消息:李鳳穀是秦王安插的內奸,陷太子於不義。坊間更是傳出:若果要犧牲自己妹妹的幸福,他這太子不當也罷!
當然這隻是坊間傳說,太子柳世成到底有沒有說過這話,大家就不得而知。
不過這和親的鬨劇也使得他因禍得福,讓他的聲望更隆。
太子獲得一片讚美,而聖上柳深卻是除李鳳穀外,被國人暗罵得最多的對象。甚至有極端的言論傳到柳深耳中:如果和親,以後就彆說大夏朝是什麼天朝上國了,聖上連前朝楊廣都比不上,至少人家隻是誌大才疏,你可是連一點骨氣都沒有,女兒都拿出來賣。
聽到這言論,可差點氣得聖上柳深當場暈厥。自己都還沒有決定是否和親,罪名就安到自己這個聖上頭上。一旦真的和親,恐怕更激烈的言論還在後麵,到時被傳為千古昏君也不覺得意外。
前朝和親的例子多不勝數,怎麼到了自己還沒確定是否和親,反對聲音就那麼激烈?一定是有人從中作梗,故意散播謠言。
隻是柳深派出不良人去打探消息,卻一無所獲,打不到源頭。氣憤之餘,卻也無可奈何。最後,柳深隻能絕了和親這一個念頭。
這一場和親的風波,來得快去得也快。聖上柳深連忙派人全城貼出告示澄清,絕沒有和親此事,更不會將平陽公主和親到蠻荒之地。
這消息一出,罵聲也隨之戛然而止。第二天的朝會上,太子柳世成在聖上和朝臣決定了出兵抵抗突厥的策略後,他隨之獻上分化突厥兩位可汗的建議,獲得了眾人的認同和讚賞。
秦王柳建文看到太子大出風頭,也站了出來表示自己願意親自領兵前往邊關抵抗突厥。這才不至於讓太子,在這次和親風波中獨占風騷。
喜歡駙馬城請大家收藏:()駙馬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