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師傅走到縫紉機前,坐下,卻沒有踩動踏板。
他先是打開了縫紉機頭上的一個小蓋子,用一根細長的鐵簽,蘸了一點機油,點在了幾個關鍵的活動關節上。
然後,他從旁邊的一個小鐵盒裡,換了一根更細的機針。
趙小麗的心提著,大氣都不敢出。
她看著齊師傅從一個抽屜裡,拿出一卷線。
不是普通的棉線,在燈光下,那線泛著柔和的光澤。
是絲線,用絲線來縫香雲紗,這是最講究的做法。絲線的韌性和光澤,都和香雲紗最匹配,縫合處不會因為線的材質不同而產生細微的褶皺。
但絲線也更貴,更滑,對機器和技術的要求都更高。
這位齊師傅,從一開始,就沒打算隨便應付。
他要麼不做,要做,就必須做到最好。
準備工作做完,齊師傅踩動了踏板。
“噠、噠、噠……”
縫紉機開始運轉,但聲音比剛才縫製那塊灰布時,要輕緩得多。
他拿起兩片已經裁好的後背布料,沒有立刻開始長縫,而是在一塊廢料上,試著走了一小段線。
他停下來,拿起那塊廢料,對著燈光,仔細檢查針腳的鬆緊和距離。
然後,他又俯下身,擰動了縫紉機上的一個旋鈕,進行微調。
這個過程,重複了三次。
直到他對針腳完全滿意,才把那塊廢料扔到一邊。
趙小麗看得目不轉睛。終於,齊師傅將兩片旗袍的後片布料,對齊,放到了壓腳下。
他的手,一上一下,穩穩地控製著布料前進的速度。
絲線在香雲紗上,留下一行細密而均勻的痕跡。
一條筆直的背縫,很快就完成了。
齊師傅停下機器,拿起布料。
趙小麗看到,他的眉頭,幾不可察地皺了一下。
他用手指,輕輕地撚了撚縫合處的布邊。
香雲紗的布邊,已經出現了細微的毛邊。
這是這種麵料最讓人頭疼的特性之一,極易脫線。普通的鎖邊方法,很難處理得乾淨,洗過幾次之後,裡麵就會一塌糊塗。
趙小麗的心,又揪了起來。
她知道這個問題,但她不知道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
隻見齊師傅放下布料,沒有絲毫的慌亂。
他拉開縫紉機旁邊的另一個小抽屜,從裡麵拿出一個造型古怪的金屬零件。
是另一個壓腳,他熟練地卸下原來的壓腳,換上了這個新的。
然後,他重新拿起那兩片布料,沒有直接縫合,而是將縫份的邊緣,向內折了兩次,折成一個極其細窄的邊。
趙小麗的眼睛,瞬間睜大了。
來去縫,也叫包縫。
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法式縫紉工藝,把所有的毛邊,都包裹在縫份的內部。這樣做出來的衣服,裡麵和外麵一樣乾淨整潔,看不到一絲毛邊。
這種工藝,極其耗時,也極其考驗手藝,在這種老式縫紉機上,全憑一雙手的感覺和經驗。
齊師傅的手指,像是有自己的意識一樣,靈巧地翻折著布料的邊緣。
縫紉機再次啟動。
這一次,速度更慢。
他一邊縫,一邊用錐子,將那細小的布邊送進壓腳裡。
趙小麗看著那道被重新處理過的背縫。
平整,乾淨,精致得像一件藝術品。
她忽然覺得,自己給的那五百塊錢,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這筆錢,買的根本不是幾個小時的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