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書店裡,人來人往。
空氣中彌漫著油墨和紙張混合的獨特氣味。
趙小麗徑直走過那些擺滿了畫報、小說的區域,連眼角的餘光都沒有分給它們。
她直接走到了最裡麵的專櫃。
“法律法規”。
她站在這裡,看著書架上那些厚重、枯燥的書籍,一時間有些茫然。
《憲法》、《刑法》、《民法通則》……
她的目光,最終落在一本不算太厚,封皮是深藍色的書上——《經濟合同法實用手冊》。
就是它了。
她伸手,將書抽了出來。
付了錢,她把書緊緊地抱在懷裡。
她在附近找了一家小小的茶館,要了一壺最便宜的茶,趙小麗在一個靠窗的角落坐下。
她先是攤開了自己的筆記本,看著上麵龍飛鳳舞的“平台”、“高端定製”等字眼,又看了看旁邊那本封麵嚴肅的《經濟合同法》。
兩者放在一起,顯得異常荒誕。
但趙小麗知道,從今天起,它們必須融為一體。
她深吸一口氣,翻開了那本法律手冊。
“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係的協議……”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每一個字,她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卻變得無比陌生。
她看得頭昏腦漲,但沒有放棄。
她想起了母親的話。
“診斷費”、“技術服務費”、“增值溢價”。
她要把母親那些充滿遠見卓識的商業構想,變成一條條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款。
這很難,但她必須做到。
她拿起筆,在筆記本的空白頁上,開始艱難地書寫。
她寫了又劃,劃了又寫。
“甲方:德昌紡織廠陳老板)”
“乙方:麗姿服裝設計工作室趙小麗)”
她第一次,鄭重地寫下了自己那個還沒影兒的工作室的名字。
寫下這幾個字的時候,她的手微微有些顫抖。
這不再是小打小鬨。
這是一份,即將擺到大老板麵前的,正式的商業合同。
“第一條:技術谘詢服務診斷費)”
她斟酌著用詞。
“乙方受甲方委托,邀請業內頂級匠人齊師傅),對甲方提供的次品香雲紗麵料進行技術評估,並出具可行性修複方案。無論最終修複方案是否實施,甲方均需向乙方支付技術谘詢費人民幣壹萬元整。”
壹萬元!
寫下這個數字時,趙小麗的心臟都漏跳了一拍。
在這個普通工人月工資隻有幾十塊的年代,一萬塊,是一筆天文數字。
一個“診斷”,就要一萬塊?
陳老板會同意嗎?
她想起了母親篤定的語氣:“他會的。這筆錢,就是讓他表達誠意的。”
對,誠意!
她咬了咬牙,沒有修改。
接著,是第二條。
“第二條:技術修複服務”
“經評估,如該批麵料具備修複價值,且乙方匠人同意出手,雙方將另行簽訂《技術修複服務合同》。具體費用根據麵料數量、破損程度、修複工藝難度等綜合計算……”
她按照母親的指點,將條款寫得儘量詳細。
付款方式、交付時間、驗收標準……
最後,是第三條。
那個讓她聞所未聞的“增值溢價”。
“第三條:商業價值分成”
“鑒於乙方提供的修複服務,本質上屬於對原有產品的二次創作,極有可能提升其原有商業價值。甲方同意,該批修複後的麵料製成成品銷售後,其銷售總利潤的百分之十,將作為商業增值回報,支付給乙方。”
百分之十的利潤分成!
這比那一萬塊的診斷費,更加石破天驚!
這已經不是在談一筆修理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