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和日麗的清晨,明媚的陽光傾灑在宏偉巍峨的宣政殿上,那朱紅色的殿門緩緩開啟,仿佛在揭開大唐又一段重要曆史的序幕。李承乾得知李世民還朝後,即刻快馬加鞭趕回長安,隻為能與眾人共繪大唐發展藍圖。
翌日,宣政殿內莊嚴肅穆,氣氛凝重。李承乾身著繡有精致龍紋的明黃色朝服,腰間束著鑲玉腰帶,邁著沉穩有力的步伐步入殿內。他麵容堅毅,神色間帶著深思,目光深邃而堅定,周身散發著皇族與生俱來的威嚴與擔當。
李世民端坐在主位,頭戴通天冠,身著華麗龍袍,神色威嚴莊重,不怒自威。那深邃的目光仿佛能洞悉一切,令眾人不敢有絲毫懈怠。李佑在一旁陪坐,身著錦緞華服,神色中透著興奮與期待,似乎對即將展開的討論充滿了好奇與熱情。
內閣成員韓瑗、來濟、李百藥、杜正倫等人早已在殿內下首圍坐。韓瑗身著深青色官服,麵容嚴肅,眉頭微蹙,似在沉思即將探討的重大議題。來濟身著絳紫色朝服,目光專注,眼中閃爍著智慧光芒,仿佛已在心中對議題有了諸多思量。李百藥一身素色長袍,儘顯儒雅睿智,手中輕握一把折扇,看似閒適,實則心思縝密。杜正倫身著藍色官服,神情認真,正襟危坐,全神貫注地等待著討論的開始。
李佑麵帶微笑,恭敬地向李承乾遞上黨仁洪的奏章,微微欠身說道:“皇兄,此奏章關乎我大唐社稷興衰,還請皇兄仔細過目。”
李承乾神情莊重地接過奏章,雙眉緊鎖,逐字逐句地認真閱覽。隨著閱讀的深入,他的表情時而凝重,時而舒緩,心中不斷權衡著其中的利弊得失。
片刻後,李承乾抬起頭,目光環視眾人,緩緩開口說道:“此次廣州都督黨仁洪出使林邑,帶回可二熟三熟的稻種,且經試驗,嶺南地區亦能實現二熟甚至三熟,此乃我大唐之幸事。然而,南糧北調,卻成了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道難題,亟待我等共同商議出妥善之策。”
韓瑗立刻起身,恭敬地拱手說道:“殿下,依臣之見,當務之急在於完善倉儲製度。在漕運所經的河運沿途,應廣泛設立糧倉。於汴河與黃河交彙的河陰縣,設河陰倉。此倉選址需注重交通便利,以便糧食的裝卸與轉運,確保糧食能夠順暢地集散。在黃河北岸三門之東,設置集津倉。此倉規模宜宏大,以具備足夠的容量容納眾多糧食,滿足存儲需求。在河西的河清縣,設立柏崖倉;在三門之西,設置鹽倉。這兩處倉庫,因其重要性,防護措施務必加強,以防糧食受潮、黴變等受損情況的發生。同時,將陝州境內的常平倉改為太原倉,華州的廣通倉改為永豐倉;對洛陽的含嘉倉和長安的太倉進行擴建。如此布局,方能實現漕運糧食的及時儲備與中途高效周轉。”
來濟微微點頭,目光中滿是讚同之色,緊接著說道:“韓大人此計甚妙。這些糧倉不僅要布局合理,其內部管理亦需嚴謹有序。應製定詳儘的倉儲規則,從糧食的入庫、存儲到出庫,每一個環節都要有嚴格的標準與流程。要做好防蟲、防潮、防火等工作,定期對糧食進行檢查與盤點,確保糧食的質量與數量。同時,需配備充足且訓練有素的守衛,加強倉庫的安保措施,防止糧食被盜或遭受歹人破壞。唯有如此,方能為南糧北調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解我大唐當前之急。”
李百藥輕撫胡須,若有所思地說道:“再者,優化漕運方法亦是重中之重。可將隋代大運河的全程通航改為分段通航:先在糧食主產地江淮地區,挑選堅固耐用的漕船,招募經驗豐富、熟悉水道的船夫,將糧食裝載上船。輸送至河陰倉後,再轉運至太原倉,此為‘北運’。由官府出資雇船,通過運河將糧食運往洛陽含嘉倉。在這一路段,要加強對河道的疏通與維護,定期清理河道中的淤泥與雜物,確保船隻通行順暢無阻。之後,再將糧食逐級送納至柏崖倉和集津倉。從集津倉到鹽倉,考慮到黃河砥柱險灘的存在,可采用車載傍山陸運的方式。具體而言,在三門北山中開鑿一條十八裡長的山路,此山路的修建需精心規劃設計,道路要平整寬闊,以適應車輛的行駛。將集津倉的糧穀通過陸路運輸至鹽倉。之後,再以船運的方式,將糧食逐級送納至關中太原倉、永豐倉及長安太倉貯存。裴耀卿對漕運的這一改革舉措,是在運河無法全線貫通的現實情況下,因地製宜的創新之舉。與以往相比,不僅有效縮短了運輸時間,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還節省了大量的運費開支。”
杜正倫也站起身來,言辭懇切地說道:“李大人所言極是。如此改革,確為明智之舉。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注重人力物力的合理調配。不可過度征調民力,以免給百姓帶來過重負擔,引發民怨。同時,沿途的驛站也應適當增設,為運輸人員提供休息之所,方便他們更換馬匹,保障運輸的連續性。如今,利用水運輸送江南糧米至長安,乃是關乎大唐民生的大事,勢在必行。我朝經過多年休養生息,國庫已有一定積累,可征役徒數萬人,開大昌關,鑿石劈山,開辟出一條連接丹水與瀋水的挽道。通過跨流域通航,使江淮物資能夠經由長江、漢水、丹水、漏水、渭水運往長安,實現江南糧米充實京師的長久願望。但在征役徒工之時,務必給予百姓合理的報酬,保障他們的權益,不可虧待百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眾人紛紛點頭,低聲交頭接耳,對各項提議展開深入討論。
李承乾目光堅定,雙手微微握拳,說道:“諸位所言皆切中要害。利用水運輸送江南糧米至長安,乃當務之急,勢在必行。如今國庫有所積累,具備了實施此項工程的條件。征役徒數萬人,開大昌關,鑿石劈山,開辟通道,雖工程浩大,但務必精心規劃,謹慎行事。諸位,此事關係重大,關乎大唐的興衰與百姓的福祉,不知各位對此可有異議?”
眾人齊聲回應道:“殿下英明,臣等讚同。”
李世民微微頷首,眼中流露出讚許之色,朗聲道:“吾兒此策,利國利民。但在實施過程中,務必以百姓利益為重,不可擾民傷民。要確保工程順利推進,不得出現任何差錯。”
李佑這時開口說道:“父皇,兒臣認為,可派專人負責監督工程進展與質量,從工程的規劃、施工到驗收,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把控,確保不出差錯。”
李承乾接著說道:“兒臣讚同五弟所言。此外,還應當製定應急預案,以應對各種突發情況。若遭遇天災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要有相應的應對之策,保障工程的持續推進與糧食運輸的順暢。”
李世民滿意地點點頭,說道:“甚好。眾愛卿當齊心協力,各司其職,務必使此策順利施行,實現我大唐糧倉充盈,百姓富足,國家繁榮昌盛。”
殿內氣氛熱烈,眾人皆為這關乎大唐未來的重大決策而充滿期待,仿佛已然看到了大唐糧倉充實、百姓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
喜歡大唐儲君請大家收藏:()大唐儲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