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大明王朝要把緬甸收入囊中必然要麵臨一場艱苦的血戰。而想要贏得戰爭,就必須陸軍和海軍緊密配合,兩麵作戰。
彼時,大明王朝的陸軍在妙瓦底僅有一個坦克團以及六千步兵。如此單薄的兵力,想要征服幅員遼闊的緬甸,著實是令人難以想象的艱巨任務。即便英國人主動放棄抵抗,僅憑這六千兵力,要統治整個緬甸,也無異於天方夜譚。
顯然,若要達成占領並穩固控製整個緬甸的戰略宏圖,大明王朝必須大規模增兵。於是,朱由檢當機立斷,調遣威名赫赫的天策軍三萬人,協同吳三桂所部五萬人,以及白文選統領的三萬人,一同揮師緬甸。
隨著這十一萬大軍的加入,明軍實力瞬間大增,宛如猛虎添翼,旋即大舉向緬甸的國都仰光進發。然而,緬甸地區地勢複雜,山高林密,連綿不絕的崇山峻嶺如天然屏障般橫亙其間,又有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等大江大河奔騰而過,水流湍急,洶湧澎湃。英軍更是狡猾地在對岸布下大批精銳兵力,占據有利地形,使得此地易守難攻。
倘若大明王朝的部隊貿然強行渡江,必然會陷入英軍的猛烈攻擊之下,遭受慘重傷亡。所幸,朱由檢擁有一項不為世人所知的神秘傳送之術。憑借此術,他得以悄無聲息地將大量部隊平穩傳送到仰光附近。這不僅讓明軍避免了長途跋涉的艱辛,還成功實現了出其不意的戰術穿插,精準地切入敵軍防守薄弱的區域。此舉動無疑對英軍的士氣造成了重大打擊,宛如一顆重磅炸彈,在英軍陣營中掀起了軒然大波。
當十多萬明軍如神兵天降般,神不知鬼不覺地將仰光團團包圍時,駐守在仰光的英軍徹底陷入了震驚與慌亂之中。他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仿佛看到了天兵下凡,一時間,軍心大亂。
英軍司令路易斯·沃頓見狀,驚恐萬分,急忙向遠在千裡之外的東印度公司發出求救信號,懇請其火速出兵救援緬甸。然而,遠水解不了近渴,等援兵星夜兼程趕來之時,或許緬甸早已易主。
為了死守仰光,英軍早有預謀地提前將周圍城市的英軍撤回仰光城內,此時城內英軍總數多達十五萬人。此外,還有十六萬死心塌地為英國人賣命的緬甸偽軍。這些緬甸偽軍作戰勇猛,戰鬥力不容小覷,這無疑讓朱由檢深感棘手。
在仰光戰場上,雙方兵力形成了鮮明對比,英軍及其偽軍總計三十萬,而大明王朝參戰兵力僅十一萬,明軍在兵力上明顯處於劣勢。不過,大明王朝的軍事裝備卻占據優勢,清一色配備了先進的毛瑟步槍和威力巨大的馬克沁機槍,並且裝備了大量迫擊炮,榴彈炮,火力堪稱凶猛。
為了一舉攻克仰光,畢其功於一役,朱由檢頒布了一道極具誘惑力的命令:“誰的部隊最先攻進仰光,成功抓獲英軍司令沃頓,朕便封誰為鎮南王,世代鎮守緬甸!”
此令一出,猶如在平靜的湖麵投入了一顆巨石,整個明軍部隊瞬間沸騰,陷入了瘋狂。所有帶兵的將領們個個摩拳擦掌,暗暗較勁,都渴望第一個衝進仰光,獲取這滅國之功,贏得那封王之賞。要知道,大明王朝已經許久未曾封異姓王了,更何況是世代鎮守緬甸,這幾乎等同於裂土封疆,與建藩並無二致。
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為了爭奪這至高無上的王位,各位將領無不奮勇爭先,唯恐王位落入他人之手。
朱由檢之所以做出在緬甸封王的決策,實則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緬甸地區民族眾多,且民風極為彪悍,當地民眾大多不服政府管理,熱衷於搞個人小山頭,組建民族武裝。這種混亂局麵即便到了現代社會,也未見明顯改善,反而民族之間、部落之間的戰爭愈發頻繁,戰爭強度也日益升高。
顯然,對於這樣複雜的地區,若大明王朝直接進行管理,所需成本必然極高。倒不如封王,讓一個家族世代鎮守此地,如此既能有效地管理當地,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成本。待局勢穩定之後,朝廷再徐徐圖之,逐步消滅那些民族武裝和地方武裝,屆時便可順理成章地削藩。
戰爭的號角吹響後,明軍各部紛紛使出看家本領,對仰光展開了狂風暴雨般的猛攻。戰場上,炮彈如雨點般傾瀉而下,根本無人顧及炮彈的消耗量,仿佛要將整個仰光城夷為平地。一時間,仰光這座城市瞬間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震耳欲聾的炮聲如雷霆般轟鳴,傳出幾十裡地之外,附近的部落居民聽到這恐怖的聲響,無不嚇得瑟瑟發抖。
為了達到最佳攻擊效果,朱由檢果斷命令炮兵持續炮擊二十四小時,展開全麵的炮火洗地,旨在大麵積殺傷敵方有生力量。當漫長的炮擊終於結束,戰場上硝煙彌漫,一片狼藉。坦克團在團長吳廣強的英勇帶領下,大量的坦克如一把利刃般撕開了敵軍防線,打開了一個長達五百米的巨大缺口。前鋒部隊見狀,趁機如潮水般迅猛衝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隨著敵軍陣地的缺口不斷擴大,敵軍的防線終於徹底崩潰。然而,戰鬥並未就此輕鬆結束,殘酷的巷戰接踵而至。這些緬甸士兵狡猾異常,他們不穿軍裝,混入平民之中,與普通百姓無異,極其難以分辨,這給明軍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導致明軍在巷戰中傷亡慘重,前線將領們為此怒不可遏。
於是,吳三桂下達了一道鐵血命令:“隻要遇到有抵抗意圖的人,格殺勿論!”在這道命令的激勵下,吳三桂的部隊推進速度最快,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殺到了仰光市中心的行政大樓。
此刻,行政大樓內,英軍司令沃頓正在給英軍和緬軍將領們畫著大餅,試圖鼓舞士氣。“國王有令,諸位務必嚴防死守仰光,援軍正在火速趕來。隻要能擊退明軍,所有人皆官升三級!並且,你們這些民族武裝將擁有自治權!”沃頓的承諾看似誘人,將自治權都拋了出來,但與朱由檢封王的重賞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有了沃頓的承諾,這些緬甸人抱著僥幸心理,開始拚死為英國人賣命,堅守待援。行政大樓附近,英軍和緬軍雖僅有一萬多人,但他們憑借著堅固的工事和頑強的抵抗意誌,負隅頑抗。
吳三桂為了實現封王的宏願,精心組織了一支由三千精銳家丁組成的敢死隊,對行政大樓發起了決死衝擊。在敢死隊勇士們的拚死攻擊下,明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最終成功抓獲了沃頓將軍。吳三桂終於達成了自己封王的目的,臉上露出了誌得意滿的神情。
戰爭結束後,為了徹底解決仰光未來的治安問題,有效震懾那些潛在的反抗力量,朱由檢下令:“凡是參與戰爭的人,無論男女老少,全部處死,一個不留!”同時,為了激勵人心,朱由檢決定立即兌現封王的承諾,三天之後,正式封吳三桂為鎮南王,世代鎮守緬甸,其駐地為仰光。
不過,朱由檢也深知藩王勢力過大可能帶來的隱患,因此對吳三桂的鎮南王權力進行了諸多限製。吳三桂雖獲封鎮南王,但並無財政權和司法權,僅有帶兵鎮守的權力。這無疑是朱由檢為了防止鎮南王尾大不掉,威脅大明統治而采取的權宜之計。
不過這吳三桂曆史上曾經反複無常,最終和康熙帝翻臉,為了製衡吳三桂,朱由檢命令白文選率軍三萬駐守妙瓦底,作為製約。另派廣西桂林總兵韋世豪領兵三萬進駐果敢地區,以確保萬無一失。
喜歡穿越成崇禎,重建大明河山請大家收藏:()穿越成崇禎,重建大明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