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於緬甸戰場一舉擊敗英軍,成功實現對緬甸的徹底占領,這一輝煌戰果如同一記驚雷,在國際舞台上炸響,讓英國上下真切地見識到了大明王朝的雄厚實力。自那之後,英國表麵上雖不敢再公然對大明王朝輕易挑釁,但私底下卻心懷不甘,妄圖在國際上施展縱橫捭闔之術,拉幫結夥以製衡大明王朝。
英國的結盟計劃可謂野心勃勃,其目標鎖定為俄國、法國以及英聯邦旗下的所有國家。在他們眼中,唯有聯合眾多勢力,方能與大明王朝相抗衡。此外,英國還試圖拉攏美國入夥,然而,美國此時正奉行門羅主義,堅守不乾涉他國事務的原則,一心謀求自身發展。美國的如意算盤打得很精,其目的在於在背後巧妙挑起世界各國的紛爭,以便坐收漁翁之利,從混亂的局勢中獲取巨大利益,因此果斷拒絕了英國的拉攏。
在這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下,德國的處境頗為尷尬,可選擇的餘地寥寥無幾。無奈之下,隻能與意大利結盟,同時也與大明王朝保持一定的合作關係。雖說意大利在軍事合作上常常被視為“豬隊友”,但希特勒也實在彆無他法,形勢已然如此,難以更改。
此時的朱由檢深知,儘管在緬甸取得了勝利,但局勢依舊錯綜複雜,必須加緊完成對緬甸的全麵控製。然而,緬甸的情況極為棘手,這個國家民族眾多,且各民族民風彪悍,對大明王朝的統治極為抵觸,尤其是緬族,更是屢屢發動造反行動,妄圖擺脫大明的管轄。
麵對這一困局,吳三桂經過深思熟慮,向朝廷提出建議,主張將這些不安分的緬族遷移出緬甸。此提議經大明王朝內閣多次慎重會議商討後,最終決定實施大規模的民族遷移計劃。計劃耗時八年,將緬族遷移至澳大利亞,克欽族遷移到蘇門答臘,瓦邦則遷移到雲南境內。與此同時,從大明內地大規模遷移漢人前往緬甸定居。經過這一番艱難折騰,緬甸的動亂局勢總算逐漸平定下來。
儘管緬甸的局麵有所好轉,但整個東南亞局勢依舊波譎雲詭。法國依舊牢牢掌控著泰國和柬埔寨,英國也依舊緊握新加坡港這一重要戰略據點。大明王朝深知,在南洋地區,仍需時刻保持高度警惕,絲毫不能掉以輕心。
回顧此次在緬甸發動的孟加拉灣海戰,雖最終取得勝利,但也突顯了大明王朝印度洋海軍存在的諸多不足。大明王朝的基林級驅逐艦,其裝甲厚度遠不及英國的無畏戰列艦,大炮射程更是無法與之相比。在海戰過程中,印度洋艦隊因此吃了不少苦頭,幾艘驅逐艦不幸被英軍擊中沉沒。不過,大明艦隊憑借艦艇數量上的優勢以及卓越的機動性,靈活應對,最終成功戰勝了英國海軍。
這場海戰不僅對大明王朝意義重大,也給世界各國的軍事觀察家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們普遍認為,戰列艦主宰海戰的時代已然來臨,於是紛紛將目光投向戰列艦的發展,一場浩浩蕩蕩的戰列艦生產熱潮在世界範圍內迅速掀起。
實際上,大明王朝對於戰列艦的研發早已有所布局,並且積累了相當的技術儲備,此前便已生產出幾艘戰列艦,隻是優先裝備給了太平洋艦隊。如今麵對國際形勢的變化,大明王朝自然也積極跟進。畢竟,大明王朝坐擁明洲澳大利亞)這一超級大鐵礦,鋼鐵資源儲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資源比拚上底氣十足。要知道,彼時巴西的鐵礦資源尚未得到大規模開發,大明王朝在這方麵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這場全球性的戰列艦生產競賽中,大明王朝憑借強大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資源,陸陸續續生產了一百多艘戰列艦。其中,太平洋艦隊裝備了五十艘,印度洋艦隊裝備了六十艘,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兩大洋的軍事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日本已被大明王朝改造成東瀛洲,劃分為四個省,分彆為本州省、四國省、北海道省、九州省。東瀛洲在大明王朝的統治下,近年來發展迅猛,尤其是造船工業,可謂一枝獨秀。大明王朝很大一部分軍艦都出自吳港和長崎造船廠,這裡已然成為大明王朝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資產。
然而,東瀛洲的薩摩海軍卻癡迷於打造堅船利炮,妄圖搶占世界第一的名頭,私自開發出了大和號戰列艦。這艘巨艦堪稱海上巨獸,標準排水量達到噸,滿載排水量更是高達噸,一舉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戰列艦。
歐洲各國眼見大明王朝大規模擴充海軍力量,深感不安,也紛紛投入大量資源,大規模製造戰列艦。他們將有限的國力耗費在這上麵,卻不知,這正中朱由檢的下懷。要論資源比拚,除了家底雄厚、殖民地眾多的大英帝國,其他國家又有哪一個是大明王朝的對手呢?英國竭儘全力,也不過建造了四五十艘戰列艦,幾乎掏空了家底;法國跟著製造了二十多艘戰列艦後,便已叫苦不迭,深感力不從心;德國更是艱難,僅僅製造了三艘,就因財政緊張,不得不停下建造的腳步。唯有俄國,不顧自身實際情況,一味盲目跟風。
而此時,極具遠見卓識的朱由檢,目光已然超越了戰列艦的範疇,盯上了新興的飛機領域。他敏銳地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形態將發生巨大變革,不再僅僅局限於陸地和海洋,更將拓展到廣闊無垠的天空。
為了大力發展空軍,實現飛機製造技術的突破,朱由檢不得不回到朱氏集團的總部,親自謀劃布局。在全球範圍內,美國的飛機製造技術堪稱一流,而且憑借朱氏企業集團與美利堅密切的生意往來,獲取相關技術相對容易。
本來朱由檢是最看好德國飛機的,德國的飛機製造技術原本也頗具實力,無奈二戰後期,其製造圖紙大多被美國人搶走,從德國獲取技術的渠道已然行不通。至於法國,這個國家的人極為精明,想要從法國人手中得到飛機製造技術,困難重重,幾乎毫無可能。思來想去,朱由檢覺得大大咧咧的美國人或許是最佳突破口,畢竟雙方有著深厚的商業合作基礎,或許能在飛機製造技術的引進上取得突破。
喜歡穿越成崇禎,重建大明河山請大家收藏:()穿越成崇禎,重建大明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