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這個在二戰舞台上扮演著奇特角色的國家,似乎總被命運的絲線牽引向“豬隊友”的人設。縱觀其在戰爭中的表現,著實令人無奈,但凡與之結盟的一方,往往都會陷入無儘的麻煩與困境之中。
在盟軍西西裡島登陸及後續對亞平寧半島的攻勢影響下,意大利國內局勢愈發混亂不堪,最終竟一分為二。北麵由墨索裡尼掌控的政府,本應與德國並肩作戰,卻因內部的混亂與無能,在諸多事務上處置不當,使得德國在戰略部署上受到諸多掣肘,可謂是在背後狠狠“坑”了德國一把。而南麵巴多格裡奧領導的政府,同樣未能給其新盟友英美帶來多少助力,反而因其一係列令人費解的決策與行動,讓英美在南歐的軍事推進困難重重,亦算是對英美“坑”意滿滿。
幸運的是,大明王朝自始至終都保持著相對獨立的戰略眼光,並未與任何一方意大利勢力有過深入接觸,從而得以在這場混亂中獨善其身。不僅如此,還憑借著局勢的變化,巧妙地撈取了諸多好處。意大利在巴爾乾半島和地中海地區的自顧不暇,為大明王朝提供了絕佳的擴張機遇。大明王朝憑借自身雄厚的實力,迅速在希臘地區大展拳腳,成功搶占了眾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島嶼,一舉收複了愛琴海周邊的關鍵區域,甚至進一步攻入巴爾乾半島,極大地拓展了自身在歐洲的勢力範圍。
大明王朝深知自身在這場世界大戰中的戰略定位,憑借其廣袤的領土、龐大的人口以及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基礎,在北非和南歐地區四處出兵。其意圖十分明確,通過在這些地區的軍事行動,吸引盟軍的大量注意力,從而達到拖延盟軍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的目的。巴多格裡奧政府為了保住意大利在殖民地和占領國的利益,不斷急切地要求盟軍出兵希臘和南斯拉夫等地。盟軍為了滿足意大利方麵的訴求,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這直接導致原定的諾曼底登陸計劃一拖再拖。
而盟軍方麵,由於無法順利在西歐登陸,無奈之下,隻能更多地依靠空軍對德國的工業區展開大規模轟炸,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給德國製造破壞和襲擾,削弱德國的戰爭潛力。然而,這種空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德國造成了打擊,但遠未達到盟軍預期的戰略效果。
儘管南歐和北非的戰事打得熱火朝天,但對於大明王朝而言,這裡終究不是其戰略重心所在。真正決定戰爭走向,關乎大明王朝未來命運的關鍵戰場,無疑是蘇德戰場。
朱由檢深知蘇德戰場的重要性,為此做出了一係列精心的戰略部署。他果斷調來了天龍軍二十萬子弟駐守土耳其,這一舉措成功地將霍普納將軍領導的精銳中東方麵軍從土耳其的防務中解放出來,得以迅速調往蘇德戰場,全力投入庫爾斯克大會戰。
為了填補中東方麵軍調走後在中東地區留下的軍事空白,大明王朝深思熟慮後,封李過為阿拉伯,左都督、討虜將軍,命其率領五十萬陝西子弟兵入駐巴格達,全麵穩定中東局勢。李過所負責管理的轄區範圍極為廣泛,涵蓋了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以及尚未完全控製的阿拉伯半島其他地區。這一任命不僅展現了大明王朝對中東地區的高度重視,也凸顯了李過肩負的重大責任。
此刻,大明王朝已然明確了當下的核心任務——集中全部精力打好庫爾斯克大會戰。為了這場關鍵戰役,大明王朝可謂傾儘全力,精心調集各方兵力。其中,東歐方麵軍43萬人、中東方麵軍40多萬人、土耳其仆從軍35萬人以及庫爾德軍隊26萬人,總兵力高達144萬人。一旦這些兵力全麵加入蘇德戰場,必將對雙方的力量對比產生重大影響,足以改變當前的均勢格局。
與此同時,高加索地區的一些國家,以及伊朗、伊拉克等,在大明王朝的戰略協調下,紛紛行動起來,積極承擔起後勤運輸工作。他們調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大明王朝參戰部隊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確保前線作戰的順利進行。
為了實現更高效的指揮與調動,大明王朝對參戰部隊進行了細致的分工。林虎將軍率領的東歐方麵軍43萬人和庫爾德26萬軍隊,配合曼施坦因元帥在彆爾哥羅德方向發動主攻;霍普納將軍指揮的中東方麵軍40萬人和土耳其軍隊的35萬人,則在沃羅涅日方向發動主攻。如此布局,旨在形成一個更為龐大的包圍圈,力求在庫爾斯克突出部會戰中給予蘇軍致命一擊。
此次庫爾斯克突出部會戰,對於德明聯盟而言,無疑是一場隻許勝不許敗的生死較量。因為在這場全球性的戰爭棋局中,所有的東歐盟友都在密切觀望。一旦大明王朝和德國輸掉庫爾斯克大會戰,其後果將不堪設想。這一失敗將如同多米諾骨牌的首張倒下,清晰地向全世界宣告德明聯盟在戰爭中的頹勢。屆時,那些原本搖擺不定的盟國,包括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都將毫不猶豫地背叛聯盟,紛紛投入盟軍的懷抱。如此一來,德明聯盟將失去眾多戰略支撐點,在戰爭中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失敗的陰影將迅速籠罩,最終走向覆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對於盟軍來說,若德明聯盟輸掉庫爾斯克會戰,無疑是一針強心劑。這將極大地鼓舞盟軍的士氣,使其在戰略上占據絕對主動。盟軍將能夠更加從容地整合各方力量,加快戰爭進程,進一步擴大戰果,向著最終戰勝德明聯盟的目標大步邁進。
對大明王朝而言,一旦庫爾斯克會戰失利,不僅前期在歐洲所取得的戰略成果將化為泡影,其國際地位也將一落千丈。國內經濟將因戰爭的失敗遭受重創,麵臨著巨大的重建壓力和社會動蕩風險。同時,還可能引發周邊國家的覬覦和侵略,國家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相反,若能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取得勝利,大明王朝將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成為左右戰爭走向的關鍵力量。這不僅有助於鞏固其在歐洲的勢力範圍,提升國際影響力,還能為國內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
同樣,德國若輸掉庫爾斯克會戰,將失去在東線戰場上的主動權,蘇軍將如猛虎下山,長驅直入德國本土。德國的工業基地將暴露在蘇軍的攻擊之下,國內經濟將陷入崩潰,民眾的信心也將遭受毀滅性打擊。而德國若能贏得這場會戰,將繼續維持在東線的戰略優勢,為後續的戰爭行動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甚至有可能扭轉整個戰爭的局勢。
朱由檢明白,庫爾斯克大會戰的勝負,對於德明聯盟、盟軍而言,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它將深刻地影響著二戰的最終走向和各國的命運。
喜歡穿越成崇禎,重建大明河山請大家收藏:()穿越成崇禎,重建大明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