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一舉拿下斯大林格勒,此消息傳來,瞬間震驚了整個世界。遙想一年之前,局勢尚不明朗,而如今大明王朝攜手德軍,在此地大獲全勝,成功找回場子,為德軍重塑尊嚴。這一輝煌戰績,猶如一針強心劑,極大地鼓舞了大明王朝與德軍的士氣。
此刻,整個世界都清晰地看到,德明聯軍在德蘇明戰場上正逐步邁向決定性的勝利。斯大林格勒的失守,對蘇聯而言,恰似一記重錘,狠狠砸在其脊梁之上。這座戰略要地,不僅是蘇聯重要的工業樞紐,承載著大量軍工生產任務,更是交通命脈的關鍵節點。它的淪陷,讓蘇聯士氣一落千丈,跌至穀底。蘇軍原本堅固的防線,因斯大林格勒的失守而出現巨大缺口,德明聯軍趁勢長驅直入,得以進一步擴大戰果,蘇聯的戰局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對於德軍來說,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意義非凡。他們不僅重拾信心,更在戰略上占據了主動地位,仿佛距離征服蘇聯的目標又近了一大步。整個蘇德戰場的天平,就此徹底向德明聯軍傾斜。斯大林格勒的失去,對蘇聯的軍工體係造成了毀滅性打擊。這裡每月能生產八百輛坦克,占據蘇聯坦克產能的三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後,蘇軍獲取坦克變得愈發艱難,戰鬥力的提升麵臨重重阻礙。
占據斯大林格勒後,朱由檢果斷下令,將蘇聯戰俘押往附近的中東地區。在那裡,他們將接受改造,投身於石油生產工作,或者被派往沙漠之中作戰,為大明王朝的戰略布局貢獻“特殊力量”。
如今的蘇聯,國土麵積大幅縮水,僅剩下莫斯科附近和烏拉爾工業區兩塊主要區域,翻盤的希望愈發渺茫。朱由檢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局勢,迅速做出戰略決策,開始向莫斯科方向集中優勢兵力,準備展開一場決定勝負的戰略決戰。為此,他調遣伊犁裝甲集團軍群和霍普納的中東方麵軍,總計九十三萬兵力,沿著伏爾加河水道,氣勢洶洶地向莫斯科和烏拉爾工業區發動進攻。
至於三十五萬土耳其軍隊,則被部署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他們肩負著雙重使命,一方麵防範幾個尚未被征服的小型加盟共和國,諸如烏茲彆克斯坦等地可能出現的反抗行動;另一方麵,全力保障經由土耳其運送過來的物資安全,確保德明聯軍的後勤補給線暢通無阻。
就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捷報傳來的當天,東線的德軍在曼施坦因、莫德爾、克萊斯特三大元帥的率領下,士氣高漲,迫不及待地發動了進攻。與此同時,駐守在葉列茨方向的東歐方麵軍,在林虎元帥的帶領下,也如猛虎下山般發起了淩厲攻勢,目標直指莫斯科附近的梁讚州。霍普納將軍則帶領中東方麵軍,以雷霆之勢攻擊坦波夫,意圖與東歐方麵軍形成夾擊之勢,一舉拿下梁讚州的蘇軍。伊犁裝甲集團軍沿著伏爾加河水道迅猛北上,全力加強對烏裡揚諾夫斯克的攻勢。一旦成功拿下此地,整個東亞方麵軍將順勢進攻喀山和下諾夫哥羅德,從而把莫斯科和烏拉爾工業區徹底隔離,使其首尾不能相顧,斷絕烏拉爾工業區對莫斯科的物資供應,將莫斯科孤立起來。
一時間,德明聯軍如黑雲壓城般兵臨莫斯科城下,這一局勢震驚了整個蘇聯,如同一場強烈的地震,讓蘇聯上下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在莫斯科周圍,德明聯軍投入了四百多萬兵力,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使得蘇軍的防守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蘇聯的生死存亡,仿佛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間。
在這萬分危急的情況下,為了強行給蘇聯續命,同時也是為了履行開辟第二戰場的承諾,盟軍決定在諾曼底方向發起登陸作戰,對德國展開進攻,以此作為對約瑟夫求援的回應。
俗話說,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此刻,我們暫且將目光投向諾曼底方向。由於大明王朝投身於蘇德戰場,德軍得以在西線保留了一定數量的兵力。然而,希特勒卻固執地認為盟軍的登陸地點會是加來,從而嚴重忽略了諾曼底方向的防禦。這一誤判,給了盟軍可乘之機。
儘管隆美爾元帥憑借卓越的軍事洞察力,為諾曼底地區多爭取到了一個裝甲師,但終究無力回天。德軍的抵抗隻不過多消滅了一些美軍,將盟軍的登陸時間多拖延了幾天而已,最終盟軍還是成功登陸。
盟軍能夠登陸成功,美軍的強大實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兵力層麵,美軍的動員能力堪稱驚人。國內龐大的戰爭動員體係迅速運轉,大量訓練有素的士兵源源不斷地奔赴前線。而且,其完善的補充機製確保了作戰力量的持續性,無論前線損耗如何,都能及時得到兵力補充。在裝備方麵,美軍更是遙遙領先。海軍的航母、戰機與戰列艦相互配合,牢牢掌控著製海權。航母上的艦載機如鷹隼般在空中盤旋,對德軍陣地進行偵察與轟炸;戰列艦那威力巨大的主炮,能在遠距離外給予德軍沉重打擊。陸軍的謝爾曼坦克性能卓越,憑借出色的機動性與強大的火力,成為戰場上的攻堅利器;先進的火炮槍械更是讓美軍在地麵作戰中火占據優勢。後勤保障方麵,美軍展現出了強大的組織與運輸能力。跨洋運輸有條不紊地進行,堆積如山的物資從本土源源不斷地運往諾曼底海灘,確保了前線作戰部隊的彈藥、食品、藥品等物資供應充裕,沒有絲毫短缺之憂。同時,美軍的情報工作也極為出色,通過先進的情報收集手段與高效的分析體係,精準洞悉德軍的部署情況,為作戰計劃的製定提供了可靠依據。再加上美軍將領卓越的指揮才能,能夠有效地協同海陸空三軍,實現各軍種之間的緊密配合與高效作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是一場大國之間綜合國力的對抗,很明顯,德國輸了,技不如人。
而在這場登陸作戰中,登陸艇作為“急先鋒”,其意義更是非凡。美軍投入了種類多樣、數量龐大的登陸艇。像cvp小型登陸艇,身形靈活,在運輸船與海灘之間來回穿梭,如靈動的魚兒一般,快速地將士兵與裝備輸送上岸;st大型坦克登陸艦則宛如海上巨鯨,能夠直接將坦克等重型裝備運送上岸,為登陸部隊提供了強大的火力支撐。這些登陸艇憑借出色的性能,在複雜多變的海況下依然能夠穩定航行,突破德軍精心布置的海上封鎖與凶猛的火力攔截,將大批美軍人員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送抵諾曼底海灘,為登陸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而這一切的發生,希特勒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為此,德國國防軍高層對元首的決策多有詬病。甚至一些軍官深感局勢危急,認為盟軍一旦在歐洲大陸站穩腳跟,很快就會收複法國和低地三國,進而直接威脅到德國本土。在這種絕望的情緒下,他們萌生了暗殺希特勒、向盟軍投降的念頭。畢竟,在當時的情況下,盟軍的來勢洶洶讓部分人對德國的前景感到悲觀,做出對盟軍前景樂觀的判斷也似乎變得容易理解。
此時的德國,再次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確切地說,是三線作戰,因為在意大利戰場,德軍依舊深陷泥潭,遲遲無法解決戰鬥。由於德國將大部分兵力囤積在莫斯科附近,以應對德蘇戰場上的關鍵決戰,導致其他戰線的兵力嚴重不足,捉襟見肘,麵對盟軍的進攻,顯得力不從心,難以組織起有效的防禦。
眼看德國又一次陷入軍事危急之中,為了解救德國的燃眉之急,朱由檢經過深思熟慮,向德國提出建議,放棄挪威。如此一來,德國便可以撤回三十多萬德軍,將這些兵力調往西線,加強西線的防禦力量。然而,這一建議卻遭到了希特勒的強烈抗議。至於這一決策最終能否成功實施,一切都還是未知數,局勢的發展猶如一團迷霧,讓人難以捉摸……
喜歡穿越成崇禎,重建大明河山請大家收藏:()穿越成崇禎,重建大明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