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玄都的話半子下意識的就要答:既然分彆是按三清法號定的三境之名,必然是按照三清長幼順序來定了,無為境對應上清通天教主、無私境對應玉清元始天尊、無情境對應太清境太上道人。可半子轉念一想,既然玄都會這般問,必然是不可能是按照正常情況來定,所以大概率是反著來的,於是答道:“想必那無為境便是對應太清境、無私境對應玉清境、無情境對應上清境吧!”
聽到半子的回答,玄都微微一愣,沒想到半子會給出這個答案。見到玄都的神情,半子心中一喜,可玄都隨後的話,就讓其麵色立馬垮了下來。
玄都道:“不對卻也沒有全錯!”
“啊?那是怎麼個排法?”半子問道。
玄都也不再繼續賣關子,道:“無為境如你所說對應的是師尊太清境,但無私境卻是對應的三師叔通天教主為上清境,而無情境對應的便是二師叔元始天尊。”
見半子一臉你不會是在耍我的表情,玄都道:“你是不是很疑惑為何會是這麼個排法?”
半子聞言不由點頭。
玄都笑道:“其實最初聽到這件事時我與你一般想法,可後來聽了師尊解釋,這才明白其中緣由……”
眼見玄都還在那賣關子,半子終於是忍無可忍的給了對方一拳頭道:“你倒是說原因啊!”
見半子已經急不可耐,玄都無奈,隻得趕緊給出解釋:“我說!我說。其實就是和師尊三人如今道心常駐之境有關。這斬三屍之後,道心無垢,會答到空明近道的狀態。這種情況下雖然修道事半功倍,可以快速參悟大道,但卻有一個弊端,那就是若道心長時間保持這種空明狀態,心與道合,情感就會慢慢消散,最終渾融入道,徹底稱為大道的一部分,如此也便失去作為生靈標誌的意識情感……”
“所以師尊他們在斬三屍,道心圓滿之後,隻會在悟道時短暫將道心提升至那種境界,平時大部分時間都是將道心塵落到未曾圓滿的狀態。而師尊最喜三境中的無為之境,因此其道心常駐的境界便定在了無為境,而元始師叔最喜無情境,所以道心常駐無情境,通天師叔最喜無私境,所以道心常駐無私境,因師尊三人道心分彆常駐不同境界,這也使得他們各自對常駐之境參悟更深,因此才有了那三境分彆對應的另一個稱呼……”
半子聽完玄都介紹,了然點頭:“原來如此!”
經此也算是徹底解開了半子心中的一些疑惑。直到此時半子也才徹底明白為何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各自以闡、截之名立教。
闡者,講天地之妙理,述自然之玄奧。元始天尊布道授法,則緣法而傳,則益者而授。不以優而擇,不以劣而去,首重道性。凡不敬天地者,不明其言,不悟其法,自也不得門徑而入。
截者,取大道之一線,了眾生之所求。故通天教主傳法布道,不論善性惡性,不分資優質劣,凡心有好道者,皆可入其道場聞法聽經,自悟長生逍遙之術。
二人傳法授徒既有相通點亦有不同點。不同點在於元始天尊因長悟天道無情之理,故更重門人道性,能悟天地之理,行順天之事,助天地昌隆。而通天教主因長悟無私道心,故首重道心,凡有求道之心者,皆可聞其法,隨道心而各悟其法,不拘善惡順逆。
而二者的相同點則是都將那本應修行基礎的資質放在了末位,收徒傳法並不一味以資質優者為先。隻因修道一途,更重緣法。如半子雖也算天資一流,但比那如應龍這種天資妖孽者卻還差了一籌,但機緣使然,應龍卻千萬載時光徒費,半子卻能早早步入掌道。可見資質雖能定修行快慢,但道途漫漫,非快者必達,非慢者不至。
了解清楚前因後果之後,半子的擔憂徹底放下,這才想起此次來尋玄都的目的,於是轉移回正題問道:“先前我與你說的巫族肉身之事你可有對策?”
聽到半子的詢問,玄都略做沉吟,還是對半子說了實話:“其實從你提出此事時,我就已經有考慮過了這個問題,心中也想過應對之法,隻是終究有一個問題是繞不開的!”
“什麼?”半子問道。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玄都答道。
聽到玄都的回答,半子先是一愣,不過很快便反應了過來玄都的意思。修士雖能點石成金,憑空造物,但這一切都是有條件的可不是你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想要多少就能有多少。而既然想要玄都煉製對付巫族肉身的寶物,自然就需要煉製寶物的材料,而以如今人族的積累,想要拿出足夠的材料恐怕不太可能,自也不可能讓玄都自己造化出來材料去煉製。
半子念頭轉動,對此事卻也沒有太好的辦法解決。不過要解決問題,首先卻也先要知道問題的具體情況,所以半子還是先行問起玄都的需求來:“那你考慮的法器法寶都需要些什麼材料?”
玄都答道:“對於巫族肉身破解之法,我考慮的眾多類型法器中,隻有五行一類好尋一些,其中最優的便是木屬、金屬。木者生生不息,韌性最佳,堅若土石尚且能破,若是能煉製嗜靈一類的法器,或可破巫族肉身。金者最利,尤其是庚煞之氣無物不破,卻是最好的破堅之物!”
注:因封神之時闡釋合作圍攻截教,所以後世多認為闡、釋二門教義更近,其實不然,闡教的核心教義是闡述天地大道之理,明者自明,不明者亦不強求,一切皆順天而為。釋教的之名雖有儘釋慈悲真諦的意思,但其根本所行卻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眾生皆有善性,故無不可渡之人。這種為天地眾生留一條生路的理念與截教的根本教義:截天地一線生機,贈眾生長生道途的教義其實更加相近。這也是為什麼萬仙陣接引渡去截教三千道仙,這三千道仙卻未在劫後反叛西方的原因之一。畢竟二者教義相近,自然而然可使其抗拒之心減弱,又有後來的多寶化佛,自然再無人生思截之念。當然那幾個淪為坐騎的除外。
喜歡壬祖傳請大家收藏:()壬祖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