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雜駁,招數繁多,隻有習儘百家技藝,合於一人之手,融會貫通,見招拆招。天下武學相通,一招一式,終有窮儘之時,此所謂化無窮為有窮——江浪。
招式有窮儘,而臨戰卻多變數,又何必拘泥於招式,以致自陷囹圄。臨敵應變,料敵機先,招有儘而變無窮,此所謂變有窮為無窮——陳忘。
兩種截然不同的武學思想被分彆灌入楊延朗的腦海之中。
在此指導之下,楊延朗需以自身為媒介,代替江浪與陳忘,完成那場十年未竟的巔峰之戰。
站在空地之上,楊延朗拔出竹槍後暗藏的竹劍,嚴陣以待。
楊延朗一左一右,分彆是陳忘和江浪二人,均是盤腿端坐,閉目凝神。
夾在這二人之間,楊延朗感到一種無形的威壓,讓自己緊張萬分,就連呼吸也變得小心翼翼。
高手對決,戰前的沉默是最難捱的。
身處夾縫之中,楊延朗不僅站的端端正正,更是屏氣凝神,全神貫注,不敢有絲毫懈怠。
這種狀態下,就連時間也會被牽拉的無比漫長。
一滴滴細汗自楊延朗額頭緩緩滲出,凝聚成珠,自臉頰滑落至下頜,搖搖欲墜一陣,終不能承其重,滴落下去。
汗珠尚未落地,卻聽江浪先喊一聲:“出劍直刺。”
高度緊張之中,突遭當頭棒喝,楊延朗緊繃的肌肉猛然爆發的一記刺劍,竟含雷霆之勢,刺出破空的尖嘯聲。
“進步……”
陳忘剛一開口,未說出後招,竟先被楊延朗質疑道:“當胸刺劍,難道不該後退躲閃嗎?此刻前進,豈不是拿胸口去撞對方的劍鋒。”
在楊延朗看來,這鋒芒畢露的一劍刺出,絕不可與之爭鋒,而應退而避之,待其劍勢衰減,尋機再戰。
陳忘厲聲教訓道:“你退,敵方豈不能進?一忍再忍,換得咄咄逼人,待退無可退,豈不滿盤皆輸?”
陳忘壽命將終,比試之餘,恨不能將一生所得傳授後輩,自然不吝詞句,說完其中道理,接著說:“進步,上點劍,擊其腕。看是你先斬斷他的手腕,還是他先擊中你的胸口?”
“妙啊!”楊延朗心道:“追形截脈,想要我的命?我先斷你一手。”
未等楊延朗開口稱讚,又聽江浪道:“抬腕,劍柄護腕,下壓劍斬指,想斷我的腕?那我就再退一寸,斬你握劍的拇指。”
“還可以這麼玩?”楊延朗驚異萬狀。
楊延朗深知,此舉對準頭的控製要求極高,還要克服對方劍鋒逐漸接近手腕的恐懼感。
如此下去,封雲劍將斬陳忘一指,而雲巧劍卻隻能碰到封雲劍的劍柄頂部的劍墩。
“再進步,右揮劍,斬其腹。”陳忘隨機應變。
“下指劍格擋,左手捏虎爪,抓其琵琶骨。”江浪見招拆招。
“虎,虎爪?”楊延朗剛將左手捏成虎形,便止住動作,納悶道:“這不是白老爺子的絕技嗎?”
“什麼絕技?學會了,便是自己的。”
說著話,江浪竟手捏虎爪,朝身邊桃樹一揮一抓,生生薅下一塊樹皮。
這一記虎爪,神形兼備,真叫楊延朗大呼佩服。
虎爪拍肩,陳忘持劍的右手被製,隻能任人宰割。
關鍵時刻,陳忘道:“換手持劍,格開封雲,順勢斷其虎爪。”
“左手劍?”楊延朗更加震驚,道:“左手力弱,能格開封雲劍嗎?”
“小子,真沒見識,項雲是左利手,你竟不知?”江浪竟首先教訓起楊延朗來,不過他接著說道:“也難怪,江湖上能令你出左手劍者寥寥無幾,當年擂台比武,豪傑輩出,也隻有對上楊天笑的青龍槍時,你才用了一次左手劍!”
江浪的話簡直刷新了楊延朗的認知。
相遇以來,陳忘僅有的幾次出手,都是以右手劍一招製敵,便足以讓他這些後輩瞠目結舌。
原來,這竟不是他慣用之手?
江浪用百家技藝,陳忘雙手交替持劍,雙方你來我往,打得難分難解,卻一時勝負難明。
“小子,拉開距離,揮劍去砍!”
膠著一陣後,江浪突然變招,以劍作刀,大開大闔。
“這是,槳刀刀法?”打著打著,楊延朗脫口而出。
這種打法,分明與玄武門總管雷闖所用刀法一般無二。
“好小子,有見識。”江浪稱讚一聲,聲音洪亮而興奮。
“楊兄弟,此刀法不可力敵,需得及時閃避。”陳忘指揮楊延朗以精妙無比的步法左右躲避,並在刀法開闔的空隙之中尋機刺劍進攻。
江浪以劍作刀,凶狠異常,卻極其耗費力氣;陳忘步法精妙,進退有序,可也勞心費神。
雙方越戰越酣,卻苦了楊延朗,不一會兒工夫,便將他累的雙膝酸軟,氣喘如牛。
兀自扶膝喘息一陣,楊延朗才抬起頭來,看著陳忘問道:“陳大哥,你步法精妙,每每都能在千鈞一發之際躲開致命一擊。可我有一點疑問,麵對師父的猛攻,你躲閃有餘,卻極少用兵器格擋,這是為何?要我說,不如拚著劍鋒對撞,換來一次近身,則開闔較大的槳刀刀法便沒有用武之地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你小子,”江浪一開口,楊延朗便知自己又要被責備,不料他接下來的話卻是這樣的:“你小子,真說到我心坎上了。十年前項雲就不肯與我兵刃交鋒,以致處處被動,饒是如此,我也不能輕易勝他,故此耿耿於懷,這才一直想與他再較量一場。”
陳忘卻道:“兵刃如友,當愛之惜之,豈能亂用?若逞兵刃之利,一味胡砍亂殺,學武何用?武,是使用力量的技巧,而非力量本身。不論招式還是兵器,不過是輔助武者的手段罷了,究其根本,鍛煉的不過是肌肉對外界刺激的自然反應以及心對於四肢的控製。兵器是四肢的延伸,要像愛護手腳一樣的愛護兵器,絕不能濫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