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行的燈光像手術台上的無影燈,照得那幅《秋山幽居圖》纖毫畢現。葉徽站在離展台三步遠的地方,能看見宣紙纖維裡嵌著的金箔碎片——這是明代嘉靖年間蘇州官造紙的典型特征,當時禦用畫師都喜歡用這種"金粟紙"。
"葉先生,您可是我們特邀的鑒定專家。"拍賣行經理王磊搓著手湊過來,西裝袖口露出的百達翡麗表麵泛著油膩的光。他遞來一副嶄新的白手套,"三個買家都等著您給個準話呢。"
葉徽沒接手套。他解開西裝扣子,從內袋掏出一塊素絹帕子——這是按前世記憶找蘇州老師傅定製的,用的正是明代"輕容紗"工藝。帕子拂過畫作上方的空氣,帶起一絲若有若無的黴味。
"紙是嘉靖三十七年的蘇州金粟紙。"他聲音不大,卻在突然安靜的拍賣廳裡格外清晰,"墨是徽州李廷圭後人製的鬆煙墨,摻了少量龍腦香。"
王磊眼睛一亮:"那這藍瑛真跡——"
"畫是偽作。"葉徽的指尖懸在山水皴法上方三寸,"藍田叔晚年畫石必用斧劈皴帶飛白,這筆觸太死了。"他手指移向左下角的苔點,"真跡苔點該用焦墨破鋒,這裡卻是用禿筆反複點染的。"
四周響起嗡嗡的議論聲。前排穿貂皮的女人猛地轉頭,梵克雅寶的耳墜在燈光下晃出刺目的光——葉徽認得她,芳姐安插在拍賣會的眼線林曼妮。她塗著丹蔻的手指正在手機屏幕上快速滑動,想必是在實時彙報。
"年輕人,話彆說得太滿。"
沙啞的聲音從vip室方向傳來。白發老者拄著犀角拐杖緩步走近,袖口沾著幾點孔雀石綠的顏料。葉徽注意到他胸前"首席鑒定師"的工牌——周慕雲,去年把徐悲鴻仿八大的畫拍出九千萬的"權威"。
"老夫研究藍瑛四十年。"周老用拐杖尖點了點畫作右上角的題跋,"這上麵可有董其昌親筆所題"藍田叔此幅深得黃鶴山樵遺意",你難道比董香光還懂?"
拍賣廳裡響起幾聲附和的笑。葉徽不慌不忙走到展台右側,素絹帕子輕輕按在題跋邊緣:"董其昌六十七歲後題畫從不用"玄宰"落款,隻寫"其昌"二字。"他指尖一挑,露出題跋與畫心的接縫處,"況且這紙是澄心堂仿品,董公晚年隻用金粟紙題跋。"
周老臉色突然變得煞白。葉徽已經蹲下身,掀開畫軸底部的裝裱綾邊。一枚米粒大的朱砂印痕露了出來,形狀像半片楓葉。
"做舊的師傅該換人了。"他抬頭看向王磊,"明代裱畫師從不會把收藏印蓋在命紙接縫處,除非——"話沒說完,二樓包廂傳來清脆的鼓掌聲。
"有意思。"
穿香雲紗中山裝的男人倚在包廂欄杆上,腕間沉香木念珠隨著拍手的動作輕輕碰撞。葉徽瞳孔微縮——陳永年,南方古玩界真正的掌眼人,陳墨的祖父。老人那雙鷹隼般的眼睛正居高臨下地審視著他,像在打量一件剛出土的青銅器。
"那依你看,這畫值多少?"陳永年的聲音像鈍刀刮過青石板。
葉徽直視那雙眼睛:"紙墨值八萬,假畫值八十,這題跋..."他故意停頓,"倒扣二十。"
哄笑聲中,陳永年突然抄起麵前的永樂青花壓手杯擲向展台。茶杯在《秋山幽居圖》前碎成齏粉,滾燙的茶湯濺在畫作右下角,褐色水漬迅速暈開。
"既然葉公子眼光這麼毒。"老人慢慢走下樓梯,犀牛皮鞋跟敲在大理石地麵上像催命的更鼓,"不如當場補個題跋?按真的補。"
侍者立刻端上硯台。葉徽看著那方描金漆盒裡的鬆煙墨,突然笑了。他解下襯衫第二顆紐扣——瑪瑙袖扣落入硯台時發出冰糖碎裂般的脆響。
"明代製墨要加珍珠粉。"他邊研磨瑪瑙碎末邊說,"現在可以了。"
狼毫筆蘸墨的瞬間,葉徽恍惚回到了七歲那年。父親握著他的手在《輞川圖》摹本上題寫"行到水窮處",窗外玉蘭花開得正盛,母親在廊下煎茶,茶香混著藥香飄進書房。那方洮河綠石硯上永遠凝著半乾墨汁,像一泓被封存的夜色。
筆尖觸及宣紙的刹那,拍賣廳的嘈雜突然遠去。他手腕輕轉,小楷如珠玉落盤:
"丙戌秋日過武林,見藍田叔此幅,筆意蒼莽,恨不能起大癡於九原共賞也。其昌。"
最後一筆勾起時,滿場嘩然。不是因為那完美複刻的"生秀"筆意,而是被茶水浸濕的畫角竟浮現出一枚朱文收藏印——"葉氏藏珍"。
這是他前世家族的鈐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