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寺坐落於盤龍山,山腳下就是水豐縣,山上的僧侶和山下的香客往來十分方便。
得益於地理優勢,而且據說求子特彆靈驗,白龍寺的香火一直都很鼎盛,屬於平日裡隋易羨慕不來的那種。
隋易先進了縣城,然後繞道東門上山。
剛進城時,因為懷著找人算賬的心,隋易那張臉黑的如同鍋底一般,走路姿勢更是顯得氣勢洶洶。
可是前陣子他斬妖狼的事跡太過轟動,以至於沿途受到許多百姓的熱情擁戴,街上的人見了他都要熱情的打招呼。
隋易不得已跟人一路點頭致意,同時還要換上微笑的表情。
等到出了東城門,他那張臉早就笑僵了。
回頭看了眼城門內,隋易暗自擦了把汗。
“媽的,我還真以為我滿大街都是熟人。”
這種走到哪都被人關注著的生活並非他想要的,因此,隋易在心中暗下決定,以後沒事還是不要下山的好。
盤龍山並不高,但是占地麵積頗廣。
山腳下,方圓五裡範圍內的土地都被劃分到其名下作為耕地,放眼望去,隋易隻看見一片片望不到儘頭的農田。
驚蟄在即,田地裡已經能夠看見佃農們忙碌的身影,他們有的在犁地鬆土,也有的在燒麥梗做肥。
隋易一路走下去,沿途觀察著,感慨白龍寺底蘊厚實的同時,也發現了那些正在田裡乾活的佃農們不論男女老幼,似乎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看到這一個細節,隋易就有點納悶了。
這些農戶隻是被雇傭來的,而且乾的還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活,捫心自問,即便是隋易自己下地的時候也沒有這麼開心過。
他有些不理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直接走到一個農戶身邊問道。
“請問施主何故發笑?可是有什麼好事?”
聞言,那約莫五六十歲的農戶轉頭看向了隋易,見對方是個道士,短暫的詫異之後,臉上笑容依舊。
“小道長有所不知,白龍寺最近幾日來了個藩國僧人,這位大師剛來沒多久就當上了副監院,而且下發了新規定,以後我們佃農每年上繳的糧食可減少一成留以自用,雇金每家也都能再漲兩成,俺們的好日子來哩。”
說到開心事,老農臉上的笑容更是燦爛,流露著一種樸實的喜悅之色。
聞言,隋易就更疑惑了。
寺廟雇傭農戶耕地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規模較大的寺廟。
而每一家農戶一年的收成都會分出七成上繳寺廟,留下三成自個過日子,並且還能得到一筆雇金,這也是正常的事。
即便遇上了明事理的和尚頭,在上繳糧食比例上給予合理的調整或者多給錢,也是時有發生。
隻不過,讓隋易疑惑的是為什麼頒布這條新令的人怎麼會是一個新來的番僧?
要知道,外來的和尚進了廟裡,隻能算是掛單的僧人,也就是暫時借住在此的客人,幾乎不可能委以實權。
麵對隋易的疑惑,老農笑著解釋道。
“這位大師可不是普通人,聽說二十年前曾被我們大夏國的皇帝陛下親自召見過,還被禦賜了法號,好像叫什麼......喲...喲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