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萬象更新。
春節說吉祥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生存智慧。
老輩子大概都是要討個"口彩"的。
碗碟碎了要說"歲歲平安",一句"年年有餘"能讓魚刺卡喉也成吉兆,
就連用掃帚掃地的時候都念叨著“一掃金,二掃銀,三掃掃個聚寶盆”。
重新定義不詳,人間滿是希望。
所以什麼“完”“死”“壞”之類的詞就會禁止提起,用其他來代替。
小孩子說禿嚕嘴了,也頂多被數落兩句,摔了東西也不會被家長送一頓竹筍炒肉。
“太太,包好。”
小侄女雖然不知道什麼意思,也拍著小手,跟著小姑姑鸚鵡學舌。
“對嘍,就是要說包好。”
老太太笑眯眯的用手刮了一下曾孫女的鼻子,引來了小孩子清脆的笑聲。
“聽老人說,咱們家剛發家的時候,大年三十包餃子,中午吃完飯就開始收拾,幾個人包了好久,麵和餡兒一直都有。
其中一個急著去喝酒,就抱怨了一句“怎麼還沒包完?”,說完話一會兒麵和餡兒就都用完了……
所以啊,以後包餃子,要問包好了沒有。”
王玉英和宋竹韻應該是聽過這個故事,依舊專注的包著餃子。
劉德信哥倆在一邊擀著餃子皮,也挺喜歡老太太講古,
祖輩的故事裡結合了民俗,以及傳統道德觀,貼近生活,說教也不讓人反感。
沒有強硬的上價值,更接地氣兒。
兩個小丫頭都睜大了眼睛,央求老太太多講點兒。
當然後世你要這麼接地氣兒,有違唯物主義價值觀,是要被批判的。
但是強上價值,硬包餃砸,也是一種偷懶和傲慢。
餃子包好了,全家馬上開始收拾年夜飯。
這也是兩個小鬼頭一直盼著的重頭戲,每次想吃好吃的,都會被告訴三十和初一再吃。
現在聞著灶台傳來的各種香味,已經高興的團團轉,小手總想著伸向做好的飯菜嘗嘗鹹淡。
這是幾年來最豐盛的一次年夜飯,暖黃的燈光下,這方飯桌好久沒這麼熱鬨過了,
蒸騰的熱氣中充滿著未來的希望。
父親的身影已遠,大哥、二哥還在外地奔波,
人還是要往前看,那些藏在心底,對親人的思念,不能成為前行的包袱。
辭舊迎新,這或許便是春節最深長的意味。
吃完飯之後,就是守歲了,俗名熬年,
一年一次的合理熬夜時間。
這年頭沒有那麼多的娛樂活動,也沒有漫天的煙花,徹夜的爆竹,越來越難看的春晚。
推牌九,打麻將,下象棋,都算是很好的娛樂方式。
普通人家也就是圍坐在爐火邊,喝著茶水,感慨下過去,暢想著未來,
或者是東家長西家短,奇聞軼事,線下鍵政,
還可以在爐子上放上紅薯,花生,吃著零食打發時間。
兩個小丫頭吃得飽飽的,又在爐火邊追逐嬉戲,偶爾停下來吃點零食,
沒多久就消停的靠在大人身上,聽著說話的聲音,漸漸打起了瞌睡。
老太太和大嫂帶著兩個孩子先回屋去睡覺了,
除了忙活的大人,老人孩子差不多就會去睡覺,
初一早上還要起五更,五點前要起床穿好新衣服,煮餃子,給家裡長輩拜年。
再困都不能賴床,否則會得紅眼病。
好吧,又是嚇唬小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