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冬天,在農村土路上騎自行車,那感覺無法形容,遭罪。
劉德信一邊騎一邊心裡吐槽,要是隻有仨瓜倆棗,那這趟真屬於是沒苦硬吃了。
走走停停,回憶著車夫說的方向,總算是在放棄前找到了地方。
漁村的規模不大,約莫有個百八十戶,低矮的房屋散落,外麵豎起的架子上,掛著一張張漁網。
當然這並不是在晾曬,周圍有漁民正在對漁網進行修補,以待來年春訊開始。
劉德信進村時,就被村民看到了,一些小孩子遠遠的往這邊瞅著,有大人往村裡走去,估計是想叫上管事兒的。
畢竟劉德信現在的這一身行頭,還有騎的車子,都表明了自己有一定的身份,還是等村長或者族老過來問話比較妥當,免得惹禍上身。
過了一會兒,幾個中年人簇擁著一位老人來到村口,劉德信一看,嘿,還真是省事兒了,正是之前賣過海鮮的那個老漁民,被人叫做老孫頭的那個。
“孫老丈,您這地兒可真是不好找啊。我費了老大的勁兒才過來,有什麼好東西拿出來讓我掌掌眼吧。”
劉德信停下車子,笑嗬嗬朝著走來的老孫頭拱了拱手。
早就應該猜到一點,畢竟如果隻是一個普通漁民,應該沒什麼膽子把人拉到村裡來收貨的,這是得罪魚把頭的活兒,一旦暴露絕對討不了好。
隻有威望和輩份足夠高的才能攬住村裡人心,做出這種決定。
“這位先生請了,您能親自過來,老朽萬分感謝,還請進村一敘。”
老孫頭見是之前買漁獲出手大方的年輕先生,也很高興,趕緊張羅著往村裡讓。
本來隻是有棗沒棗打一杆子,沒成想財神爺真來了,之前聽評書學到的詞兒也用上了,下次多聽幾段。
劉德信推上車子,跟在村民後麵往村裡走去,倒不是說真的認為對方都是淳樸良善,不帶一點防備,而是根本不懼對方黑吃黑,有足夠的底氣支撐。
一行人來到村子中央的祠堂,現在北方不少的自然村落還是有祠堂族譜的,還是建國以後被拆的比較徹底,才變成以家庭為單位的原子化的,頂多加上直係至親。
劉德信落座後,攔住了要去倒水的村民,直截了當的談起了生意。
獨身來到陌生的地界,又涉及到金錢,入口的東西還是免了,誰知道民間有什麼攢勁兒的東西?
“直接亮東西吧,我的人還在外麵等著呢,先說好了,活的才值錢。”
老孫頭倒是沒有什麼歪心思,聽到還有人在外麵,就打算招呼人一起叫進來歇歇。
“不用了,接觸的人越少越好,主要是為你們好。”
劉德信拒絕了老孫頭,催促著趕緊看貨,不用搞那些虛頭巴腦的。
隨口編的借口,能打消部分麻煩就挺好,還能解釋自己怎麼把東西運回去,完美。
老孫頭也想到了人多更容易暴露的問題,也就不再說什麼,趕緊招呼村民把東西都拿過來。
不得不說,這村子還是有點東西在的,大冬天的估計沒少進行冬捕,拿來的漁獲種類也不少,隻是有些可能是放得久了,看上去有些蔫兒。
估計老孫頭在魚市那邊已經試探過好多次了,隻是一直沒人來。
還好,隻要是活著的,進了空間那種適宜的環境,大部分都能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