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元年的長安城下,屈突通望著城頭飄揚的李淵軍旗,手中的馬鞭被攥得咯吱作響。這個曾被隋煬帝譽為"隋朝長城"的猛將,此刻卻成了困獸猶鬥的敗軍之將。誰能想到,這個為隋朝流儘最後一滴血的忠臣,會在絕境中轉身投向李唐,更不會料到,他在兩個王朝的殊死較量中,用一生的忠誠與背叛,書寫了一段充滿爭議的傳奇。
故事得從屈突通的早年說起。出身寒門的他,憑借一身武藝和鐵麵無私的性子,在隋朝官場站穩腳跟。當其他官員收受賄賂時,他敢當堂撕毀富商的請托信;麵對權貴子弟違法,他親手將人押入大牢。有人罵他"榆木腦袋",他卻冷笑:"律法麵前,豈容私情?"隋煬帝對他信任有加,委以鎮守關中的重任,還賜他一柄金錯刀:"有此刀在,關中無憂!"
命運的轉折發生在李淵起兵之時。當李淵的大軍直逼長安,屈突通帶著兩萬隋軍死守潼關。他深知,這裡是長安最後的屏障,一旦失守,隋朝必亡。戰場上,他身披重甲,手持長槊,親自率軍衝鋒。李淵派人勸降,他卻砍下使者的頭顱掛在城頭:"我生為隋臣,死為隋鬼!"
最慘烈的一戰,發生在潼關城下。屈突通的兒子屈突壽也在李淵軍中,李淵讓屈突壽勸父親歸降。城頭上,屈突通望著兒子,老淚縱橫:"昔日你我是父子,今日你我是仇敵!"說罷拉弓射箭,箭矢擦著兒子耳畔飛過。這一箭,射碎了父子情分,也讓李淵大為震動:"此等忠義之士,若能為我所用..."
然而,大勢已去。當李淵繞道攻下長安的消息傳來,屈突通心如死灰。他率軍東撤,準備與洛陽的隋軍會合,卻在途中被李世民截住。看著四麵圍來的唐軍,他拔出佩劍要自刎,卻被部下死死抱住:"將軍死了,這兩萬弟兄怎麼辦?"
在降與死的抉擇中,屈突通最終選擇了活下去。他跪在地上,朝著洛陽方向重重磕頭:"陛下,臣儘力了..."投降李淵時,他仍穿著破舊的隋朝官服,腰間掛著那柄金錯刀。李淵親自為他鬆綁:"卿的忠義,朕都看在眼裡。"但滿朝文武都在議論:"這不過是個識時務的貳臣罷了。"
加入李唐後,屈突通的刀刃轉向了昔日的同僚。他跟隨李世民征討薛舉、劉武周,每次作戰都衝在最前麵。有人嘲諷他:"你現在殺起隋軍,倒是毫不手軟?"他握緊手中的長槊:"我欠隋朝一條命,但如今,我要為大唐拚出一個太平!"在虎牢關之戰中,他率騎兵突襲竇建德的糧草大營,為唐軍勝利立下頭功。
玄武門之變,是屈突通人生的又一個十字路口。李世民派人來拉攏他,他沉默良久,隻說了句:"我這條命是陛下給的,陛下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事變當夜,他帶著親兵守住皇宮大門,擋住了太子李建成的援軍。當李世民登上皇位,他被列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卻在慶功宴上獨自飲酒,望著酒杯中的倒影喃喃自語:"我這一生,究竟是忠,還是不忠?"
貞觀二年,屈突通病重。臨終前,他把兒子叫到床前,顫巍巍地拿出那柄金錯刀:"這把刀,是隋朝的恩;我現在的榮耀,是大唐的情。你要記住...無論何時...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說完,他握著刀溘然長逝。李世民親自為他吊唁,追贈他為尚書左仆射。
這個在隋朝與唐朝之間掙紮半生的將領,用忠誠與背叛交織出一曲悲壯的挽歌。他既是隋朝的忠臣,也是大唐的元勳;他曾為舊主流儘熱血,又為新君浴血奮戰。屈突通的故事,就像一麵鏡子,照出了亂世中人性的複雜,也道儘了一個武將在改朝換代時的無奈與掙紮。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嘻哈史詩看古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