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府。
陳及冠向方景河拱手,“方兄謬讚,還未謝過方兄代我與書齋立契書,小弟還多了一成收益。”
方景河擺手,“應有之事罷了,對了,難得來我家中一趟,是否要去一觀家中藏書?”
陳及冠點頭,“正有此意,方兄莫要嫌我唐突才是。”
方景河起身,“莫要與我如此見外,要我說你不該選擇張家書齋,他們能有幾家店鋪。”
“雖然我方家沒有書齋,可還算有些人脈,這事你要是交給為兄,定能讓你的話本賣的更好。”
陳及冠笑笑,“做人豈能忘恩負義,張家書齋與我有緣,更何況,錢財夠用就好,不必強求太多。”
方景河有些啞口無言,歎了一口氣,“倒是為兄的不是了,隨我來家中書庫。”
方府的麵積很大,足足三進三出,間隔的魚池花草讓院子多了不少詩情畫意。
穿過走廊和一個月洞門,來到一個木製小樓。
小樓並不是直接修建在地麵上,而是由幾根巨大的木頭將小樓撐在空中,看著像是簡約版的閣。
益州地處西南,水汽本就極重,這樣的建築可以防止書籍受潮。
方景河帶他走上木製樓梯,進入到了書庫之中。
裡麵的麵積著實不算大,一共也就兩排書架,看著遠遠比不上教諭書房裡麵的藏書。
不過也正常,方府畢竟不是詩書世家,也不是真正的名門望族,隻是在寧縣這一畝三分地威望很重,不可能指望他們的藏書有多少。
陳及冠也不失望,饒有興趣的邁著四方步走進去,瀏覽著書架上的書。
書架上的大部分書陳及冠都看過,教諭的書房中都有,所以他沒動,隻是偶爾看到一本泛黃書籍時會停留一下腳步。
當遇到自己沒有看過的書,就拿起來小心翻看。
不過不是每一本書都適合閱讀,在書庫待了小半個小時,他依舊沒找到心儀的書。
陳及冠倒是沒有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想法,此次前來本就是感謝方景河幫自己處理書齋一事的,順便看看有沒有值得一看的藏書。
有更好,沒有也無所謂。
突然,他腳步一頓,目光放在了幾捆竹簡上。
這還是他第一次見到竹簡,不免有些好奇。
自從造紙術成熟以後,紙張就慢慢取代了竹簡的地位,現存的竹簡,大多都是以前流傳下來的。
陳及冠小心翼翼拿起一捆竹簡,拿在手裡不輕不重,攤開以後,每一支竹片上都刻著密密麻麻的小字。
不過這些字陳及冠隻認識一些,也不知這竹簡是多少年前的,用的還是隸書。
上麵的內容陳及冠大致能猜到是《左傳》,陳及冠自然是學過的。
一捆竹簡上麵的字並不多,約莫一兩百個。
這也是為什麼古代要用文言文的原因,紙張沒有出現之前,刻字實在太難,所以隻能將文字精簡。
就這一捆竹簡,也記錄不了什麼內容。
古代所說的學富五車,就是學了裝滿五個車的竹簡,聽起來很多,但實際並不多。
陳及冠看了看,就把竹簡給放回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