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先鋒報》華聯官媒)
頭版標題:“軍國主義巢穴的終結:東京審判由天火執行”
社論強調此舉為“對金陵大屠殺、山城無差彆轟炸、屠殺江北民眾的終極回應”。
並引用日軍731部隊活體實驗檔案:“當惡魔拒絕懺悔,神聖之火將滌蕩罪孽”。
報道公開日本秘密文件《昭和十八年對華全麵焦土作戰綱要》,稱原子彈是“阻止更大屠殺的必要懲戒”。
《紐約時報》美國)
社論標題:“潘多拉魔盒在東方開啟”
分析指出華聯此舉顛覆三大認知:一是打破世界戰爭史上的平衡。
二是暴露亞洲反殖民力量已掌握終極武器,還有為何在一個極度落後的殖民地國家會研究出如此恐怖的武器。
三是質疑盟軍為何沒有如此武器,難道是盟軍害怕遭到世人的譴責,而選擇讓華聯這個新生實力進入前台。
主編沃爾特·李普曼警告:“今夜起,人類將活在自我複製的毀滅循環中。”
哈佛大學政治學家漢斯·摩根索在《外交事務》撰文。
“東京核爆揭示殖民主義的終極反噬——當被壓迫者以壓迫者之道還治其身,正義與暴行僅剩當量差異。”
而像蘇聯、英國等並沒有發表任何評論,也許他們目前還不是太相信這件事情。
作為另一個當事方的日本,並沒有宣布這樣的消息。
可德國人作為軸心國的中心,日本首都遭遇超級炸彈襲擊的第一時間,消息就從大使館發回了柏林。
德國早在1939年就啟動了代號“鈾工程”uranprojekt)的計劃。
他們采用的是重水而非石墨)作為核反應堆減速劑,因海森堡團隊誤判石墨中子吸收率過高。
重點研究鈾235濃縮技術,但缺乏工業化分離能力如美國曼哈頓計劃的氣體擴散法)。
項目負責人海森堡1942年向納粹高層報告:原子彈需“數噸鈾235”才能引發鏈式反應實際僅需約50公斤),導致希特勒認為計劃不可行。
以至於希特勒決定將核研究降級為“低優先級”,經費削減至35萬帝國馬克。
加上上半年英國突擊隊摧毀維莫克工廠設備,並且在挪威特工炸沉運輸重水的渡輪“海多羅號”,徹底切斷供應重水供應。
原本沉寂的“鈾工程”計劃,在得知東京核爆後,所有的德國從事核計劃的科學家重新看到了希望。
希特勒也被華聯弄出的大動靜給吸引,特彆得知僅僅一枚原子彈,居然給日本東京造成了四十萬以上的死亡。
想到如果這樣的大家夥,丟到斯大林格勒、丟到蘇軍正在集結的庫爾斯克,那麼這場戰爭根本不需要如此艱辛。
希特勒立刻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必須在半年內弄出這種超級炸彈,資金與人員全麵開始傾斜。
至於蘇聯,他們一開始根本沒有重視這種武器的研究,可見到東京核爆是真實存在的之後也開始投入研究。
最為震驚的莫過於美國軍方高層,他們自己的“曼哈頓工程!”也才剛剛取的一些進展,可貧瘠愚昧的東方居然第一個研究並且運用於實戰,這如何不讓他們大驚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