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月底今日五連更】
江寧說出“國子監”三個字的時候,可把一旁的李邦華和楊鶴驚到了。
國子監乃大明最高學府,在裡邊讀書的,不是官家子弟,就是飽讀詩書的才子,那可是文人心中的聖地。
此刻,江寧卻打算拉他們進軍營,簡直如同抓壯丁。
楊鶴當場就急了,說道:“江大人,這麼乾是不是不妥啊?
您這樣,朝堂上的文官還不得徹底炸了鍋?”
江寧冷冷一笑,道:“天塌不了,就算真塌了,還有皇上幫咱們頂著呢,就這麼乾!”
隨後,楊鶴簽下文書,蓋上官印,江寧和李邦華起身告辭。
走出吏部衙門後,李邦華笑著調侃:“江大人,都說兔子不吃窩邊草,您這可倒好,簡直是摟草打兔子,不分高低遠近呀!”
江寧一臉疑惑,問道:“何出此言?”
李邦華笑著解釋:“江大人,剛一見麵,您就把楊大人的兒子送進軍營,你這不妥妥是在坑自己人嘛!”
江寧沒好氣地罵道:“放屁!
我這是給楊大人他兒子謀個好出路,怎麼能叫坑人呢?”
李邦華笑著打趣道:“楊大人的兒子楊嗣昌,老夫也有所了解,確實是個有才能的人。
楊大人如今貴為六部尚書,再進一步便是入閣拜相了。
就算楊大人自己沒這機緣入閣拜相,怕也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
可如今,他兒子卻被江大人您拉進軍營,走上武將之路,這對楊大人來說,不就跟要了他老命似的嘛!”
江寧不由搖頭歎息,心中暗自感慨,大明“文貴武賤”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想要說服這些文人投身軍伍,著實困難重重。
自己一直以來大力提升武將地位,然而,人們心中的成見猶如一座巍峨大山,難以輕易撼動。
看來,往後得加大力度,全方位提升武將地位,才有可能改變這一局麵。
隨後,江寧與李邦華匆匆返回京營。
一到營地,江寧便迅速簽下相關公文,蓋上官印。
接下來,江寧與李邦華又就諸多事宜仔細商討了一番,二人相談甚歡,不知不覺一直談到深夜。
江寧索性便沒有回府,第二日天還未亮,他簡單洗漱之後,便和李邦華一同前往皇宮,準備上朝。
朝堂之上,文武官員分列兩旁,朱由校穩坐龍椅。
待眾人行禮完畢,朱由校鄭重宣布修建大明英烈祠一事,並命人將自己刻好的“英烈千秋”牌匾抬了上來。
這一舉動,讓一眾武將激動得眼含熱淚,然而文官們卻個個臉色難看。
江寧仔細打量,發現就連自己這邊的人神色也不太自然,心中不禁感慨,文武之爭由來已久,實難輕易化解。
所幸在內閣首輔孫承宗的帶領下,眾人還是勉強應承了此事。
隨後,朱由校下旨,命定遠侯鄧文明負責修建大明英烈祠,選址定在京郊。
同時下旨,以後春秋兩季,天子將率領百官前往英烈祠進行祭祀,且按照皇家標準進行祭祀。
此言一出,頓時有不少文官跳出來反對,他們表示祭祀可以,但絕不能按照皇家禮儀標準進行。
眾人心裡都明白,這些文官無非是擔心武將地位因之提高,從而威脅到文人的勢力。
尤其以楊漣、左光鬥二人反應最為激烈。
江寧見狀,也隻好咬著牙硬著頭皮應對。
他與二人展開激烈辯駁。
楊漣冷聲說道:“自古以來,武將禍亂天下者不在少數,臣以為陛下不可按照皇家禮儀標準,對英烈祠進行祭祀,此舉是在助長武將氣焰。”
江寧立刻反駁道:“陛下體恤將士,此乃彰顯天子聖明之舉。
大明的江山,是無數功臣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大明怎可忘記他們的功績?
用皇家禮儀標準祭祀,又有何不可?
難道這都使不得了?”
楊漣辯駁道:“若是按照皇家禮儀標準祭祀英烈祠,到時武將各個以此為榮,勢必激發他們的好戰之心,掀起大戰。
要知道,國家窮兵黷武、便是百姓之苦。
國雖大,好戰必亡啊!”
江寧冷哼一聲,反駁道:“楊大人此言差矣!
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更何況,如今遼東建奴頻繁進犯大明,西南亦有大戰一觸即發之勢,難道此刻便要讓將士們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嗎?
還是說楊大人假公濟私,擔心武將地位提升,兵權便與文官無關了?”
江寧這話,可謂是撕開了文臣清流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楊漣氣得臉色通紅,這時左光鬥一臉正色地說道:“江大人,你這是在詭辯!”
左光鬥一臉激動地說道:“江大人,你一味地向陛下進言,提升武將地位,難道就不怕將來武將失控,禍亂天下嗎?
唐朝藩鎮之亂,可謂是曆曆在目啊!”
左光鬥這話,無疑是戳中了皇權的軟肋。
但江寧又怎會沒有準備,當下決定祭出自己的殺招,‘摻沙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隨後,他一臉鄭重地朝著左光鬥鞠了一躬,說道:“左大人言之有理,聖人有雲,文武雙修,方為王道。
既然如此,臣請陛下下旨,挑選文臣學子進入軍營,擔任軍官。”
此言一出,朝堂瞬間炸開了鍋。
文官們交頭接耳,滿臉驚愕與不滿,紛紛對江寧此舉表示質疑。
而武將們則麵麵相覷,似乎對這突如其來的提議有些摸不著頭腦。
坐在龍椅上的朱由校,眼中閃過一絲思索,他微微皺眉,顯然也在權衡這一提議的利弊。
一時間,朝堂上的氣氛緊張得如同繃緊的弓弦,仿佛下一秒就要斷裂。
朱由校聽完,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讚道:“講得好,文武雙修方為王道。
既然如此,便依愛卿所言,挑選文臣士子進入京營,擔任軍官。”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一片嘩然。
文官們紛紛露出驚愕與憤懣之色,交頭接耳之聲此起彼伏。
他們本就對武將地位提升一事極為抵觸,如今聽聞還要派自家子弟投身軍營,這簡直是難以接受。
武將們則麵露驚喜,雖說對這突如其來的決策有些意外,但心中卻暗暗期待著文人軍官能為軍隊帶來新的氣象。
江寧暗自鬆了口氣,他深知此舉定會觸動文官集團的利益,但為了打破文武之間的隔閡,提升軍隊整體素質,這是必要的一步。
他偷眼瞧了瞧楊漣、左光鬥等人,隻見他們麵色鐵青,眼中滿是不甘與憤怒。
江寧知道,接下來自己恐怕要麵臨文官們更加猛烈的反擊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已做好了應對一切的準備。
這時,定遠侯鄧文明站了出來,開口說道:“怎麼著?
左大人和楊大人不說話了?
若二位大人一心為公,不妨將家中有功名在身的子弟送入軍營,也好讓他們為國出力,也好全臣子之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