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萬人無需屯田,訓練標準依照邊軍標準來執行。
至於糧餉,老夫也算過了,朝廷之前每年撥付給山西衛所軍的糧餉,用來養活這三萬大軍是綽綽有餘的,而且還能做到足額發放。
不知江大人您意下如何?”
聽了張維賢的這番話,江寧點頭表示讚同:“英國公此想法甚好,就按您說的辦。”
張維賢聞言,也點頭示意。
………………
這時,陳策和沈有容湊了過來,說道:“江大人,如今年後朝廷還要再次舉行恩科,您看咱們五軍都督府是不是也上奏陛下,再辦一場恩科武舉?
給咱們武將也補充一下人手?”
聽到兩人的話,江寧點了點頭,說道:“當然要辦。
今後但凡朝廷舉行恩科,有文舉就得有武舉,二者缺一不可。”
聽到江寧這話,陳策嘿嘿一笑,搓著雙手,略帶幾分不好意思地說道:“江大人,到時候您估計還在西南平定叛亂。
那這武舉主考,要不就讓老夫來擔任得了?”
江寧一聽就明白了,感情陳策是盯上武舉主考官這個位置了。
要知道,但凡經主考官選拔出來的考生,今後都得對主考官執弟子之禮。
雖說江寧對此倒不講究,但是如今京營裡的這些年輕將領,基本上都和江寧有著這樣一層關係。
這時,一旁的沈有容也趕緊附和道:“江大人,老夫雖說年近七旬,但覺得還能再為朝廷出份力。
要不您向皇上保舉一下,讓老夫擔任武舉副主考?”
一旁的英國公張維賢聽了,也坐不住了,滿臉期待地望向江寧。
江寧見狀,咳嗽了幾聲,說道:“本官可以出麵保舉一下。
不過,你們三位也得親自去跟皇上說一說這事。”
三人聞言,笑著說道:“江大人,放心,稍後我們三個老家夥,就一同進宮麵見皇上。”
這時,江寧忽然想起自己名下那兩千頃土地上種植的玉米和紅薯。
便轉頭對張維賢說道:“英國公,本官在京城外有兩千頃良田,此前一直由皇家科技院的陳子龍負責打理。
田裡種的是兩種新型作物,它們耐旱又耐澇,而且產量頗高。
如今,這些作物已全部儲存在京城外的莊園中。
如今雖說種子數量有限,暫時不足以大麵積推廣,但也得嘗試著進行推廣。
回頭我跟陳子龍交代一聲,到時候將這新型作物在山西軍田試著推廣。
不過,切記一定要跟百姓講清楚情況,切不可強製推廣,以免引發百姓的抗拒情緒。”
張維賢聞言,趕忙點頭說道:“江大人放心,此事就包在老夫身上。
到時,根據種子數量的多少,平均分給租借軍田的百姓。
如此算下來,一家一戶也種不了太多。
然後再挑選合適的人手進行指導,教百姓們如何種植這兩種新型作物。
這樣一來,百姓看到朝廷的誠意,自然也就不會有反抗心理了。”
江寧聽完,點頭表示認可,心中不禁暗自感慨,張維賢雖說出身勳貴,可在處理政治事務方麵,絲毫不遜色於那些文官。
眼見事情安排得差不多了,江寧趕忙打了聲招呼,便腳底抹油直接開溜。
他可不想再繼續待下去,要是陪著這三位老家夥,隻怕一口氣能聊到第二天天亮。
……………
緊接著,江寧帶著田爾耕,在一眾錦衣衛的護衛下四處閒逛。
不知不覺間,他們又來到了鴻臚寺。
隻見鴻臚寺門口熱鬨非凡,各個藩屬國的使臣都已抵達京城,鴻臚寺的官員們正不勝其煩地忙著安排接待事宜。
江寧定睛一瞧,竟然發現了一位老熟人—劉文明,也就是如今的理藩部尚書。
隻見他正與幾名官員熱烈交談著什麼,江寧便領著田爾耕徑直走了過去,上前打起招呼。
劉文明看到江寧前來,趕忙一路小跑過來,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說道:“大人親臨,下官有失遠迎,還望大人恕罪。”
江寧聞言,笑著將劉文明扶起,說道:“知道你事務繁忙,所以你進京之後我也沒見你。
如今理藩部運作得怎麼樣?
看看還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地方?”
聽到江寧這話,劉文明心頭湧上一股暖意,心想這個老上司果然沒有忘記自己。
當初他被調入京城擔任理藩部尚書,原本也去江寧府上拜訪了兩次,不巧的是江寧都不在家。
那時江寧正和魏忠賢與東林黨爭鬥得難解難分,他也隻能選擇低調行事。
卻不曾想,今日竟遇見了江寧。
喜歡天啟朝第一攪屎棍請大家收藏:()天啟朝第一攪屎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