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點頭示意知曉。
朱由校接著說:“但剛才孫師傅提到,緬甸、暹羅曾是太祖定下的不征之國。
這麼多年來,雖說大明時有戰亂,但雙方並未展開真正的生死之戰。
一旦在朝堂宣布派兵攻占緬甸、暹羅,那些清流文官恐怕會拿祖製說事。
所以朕想先跟你通個氣。”
江寧聞言,微微一笑道:“陛下,這世間沒有永遠一成不變的製度和政策,都需不斷與時俱進、完善改進。
當年太祖定下不征之策,是符合當時的國情。
但如今時過境遷,若清流文官出言阻攔,不妨把他們直接派到緬甸,讓緬甸將這些年來侵占我大明的疆土儘數歸還。
到時候且看他們如何應對。”
朱由校放下毛筆,抬頭笑道:“江兄,你果然一肚子鬼點子。
你這分明是讓他們去送死啊。
這主意雖說有些陰損,不過朕喜歡,就這麼辦。”
江寧嘿嘿一笑:“臣剛才什麼都沒說,這麼好的主意是陛下您自己想出來的。”
朱由校翻了個白眼,隨後站起身,伸了個懶腰道:“江兄啊,這裡沒外人,就咱兄弟倆。
你說說,如今咱們君臣一心,不遺餘力推行新政、改革民生、訓練精兵,為的就是大明中興,讓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可為何這些人還屢屢跳出來跟咱們唱反調呢?
要是咱們推行的政策觸碰了他們的利益,倒也罷了。
可這些清流文官本身也沒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他們為何還要反對呢?”
江寧脫口而出:“為反對而反對的人,比貪官汙吏更可惡。
他們自詡道德君子,要求所有人都跟他們一樣,可世間之事哪能儘如人願?
說到底,他們就是一群隻會說空話、屍位素餐之輩。他們治國理念太過理想化,所言所行根本不切實際。
對這群文人,就得時不時敲打敲打,不然他們就會蹬鼻子上臉。”
朱由校點頭,感慨道:“江兄,你說得太對了。
當年太祖開國,再到成祖的永樂盛世,太祖和成祖對待天下文官動輒打殺,說難聽點,根本沒把他們當回事。
可洪武、永樂兩朝,大明國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國庫充盈,軍備精良。
然而,宣德之後,文官勢力崛起,掌控朝堂,大明卻國庫日漸空虛,軍備荒廢,國力逐漸衰微。
由此可見,文官對國家的危害遠甚於武將。
這也是朕登基後大力打壓東林黨,乃至如今的清流黨的原因。
絕不能讓這些文官掌權,一旦他們掌權,大明就將麵臨滅頂之災。
隻有像洪武、永樂兩朝那樣,對他們嚴加打壓,他們才會用心做事。”
說著,朱由校遞給江寧一杯熱茶。
江寧也不客氣,接過一飲而儘,略帶感慨地說:“屠龍者終成惡龍,這樣的事屢見不鮮。
最初的大明,是理想者的聖地。
在蒙元統治下,鐵蹄踐踏神州大地,百姓被分為四等,活得豬狗不如,生不如死。
太祖皇帝為反抗蒙元建立大明,這也是當初眾多能人異士願誓死追隨他的原因。
太祖立國,建元洪武,登基為帝後,華夏子民被打斷數百年的脊梁才得以重新挺直,在這片被蒙元鐵騎蹂躪得殘破不堪的土地上,百姓才能重新抬頭做人。
太祖登基後,推行諸多政策,都是為了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強盛,為此他不遺餘力招攬人才、推行新政,壯大大明。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很多人的初衷發生了改變。
不再是為了抵禦蒙元、造福百姓,而是陷入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之中。
朝堂上逐漸形成了淮西黨、浙東黨,淮西黨中又有勳貴集團。
太祖英明神武,尚能壓製這些黨派,使大明能按他的意誌推行國策。
但在這過程中,又衍生出以江南士紳為首的江南集團和以北方士紳為首的北方集團。
各方為了自身利益相互爭鬥,各自為政。
太祖苦口婆心勸導,甚至不惜屠戮功臣以震懾眾人,可各方勢力不但沒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結黨營私、貪汙受賄、欺壓百姓,搞得百姓敢怒不敢言,朝堂陷入混亂,大明不再是當初那個理想者的聖地。
“於是,洪武四大案爆發,太祖不惜背負屠戮功臣的惡名,也要清理掉這些自視甚高的文武勳貴,為天下百姓殺出一條生路。
再到後來的靖難之役,與其說是皇位爭奪,不如說是文武之間的爭鬥。
如今時過境遷,臣剛入朝堂時,朝堂基本被東林黨把持。
他們以江南士紳為後盾,在朝堂上爭權奪利、謀取私利。
國庫空虛、軍備鬆弛、內憂外患之際,他們卻不願給朝廷國庫繳納一分錢稅負,還將責任歸咎於陛下和其他人。
他們飽讀詩書,自詡道德君子,背地裡卻男盜女娼、蠅營狗苟。
他們妻妾成群,卻告誡天下人‘萬惡淫為首’。
他們紙醉金迷,卻勸誡天下人‘貧賤不能移’。
他們巧取豪奪,卻要求天下人‘溫良恭儉讓’。
他們好逸惡勞,卻教導天下人‘勤勞能致富’。
讀書人的那套東西,根本就是毒害國家、荼毒百姓的毒藥,禍患無窮。”
喜歡天啟朝第一攪屎棍請大家收藏:()天啟朝第一攪屎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