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遠笑道:“其實也沒什麼,隻是在下平日裡沒事喜歡研學格物罷了。”
張賢禮和嚴景行聞言,隻當薑遠不肯透露更多,也便不再追問,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秘密和手段,不能為外人道也。
薑遠見張賢禮和嚴景行的表情,他們心中之所想薑遠大概也能猜到一些。
大周重文而不重格物,就導致能讀得起書的沒幾人學這個,都學的四書五經,想的是功名利祿,格物的重要性自然就被忽略了。
薑遠也不多解釋,岔開話題道:“張大人,嚴公,今日在下製作的水躍汲水器,所汲之水實是有限,如若想全麵緩解旱情,可按我今日之法施為。沿著桂河一路向下,在河道中依次築壩,每個小水壩處架設一台水躍汲水器,再開溝挖渠將汲上來的水引去田地即可。”
張賢禮點頭道:“薑公子所言極是,老夫也是如此想的。待老夫回到府衙就即刻安排工匠日夜趕製。”
嚴景行也附和道:“一台水躍汲水器不足以用,那我們就造十台,百台!隻要桂河水不乾,我們興州就可萬全!”
“不止興州。”薑遠想了想道:“張大人可將這水躍汲水器的製造圖紙報與朝廷,讓其它類似於興州這般情況的州縣也按此行事。”
張賢禮點頭道:“老夫也是如此想的,如今關中旱災已初現端倪,薑公子所造此物正合時宜,薑公子今日之舉可救得關中無數百姓!老夫還會另起奏章上報朝廷,為薑公子請功!”
“大可不必。”薑遠笑道:“我在燕安的名聲人人皆知,張大人報上去也無人信我,就不必張揚了。”
張賢禮聞言,神色一正:“薑公子切不可作此等想法。這等大功,老夫是一定要為你請功的,倘若有人敢懷疑半點,老夫就拉著他到我興州來看看到底是否為真!”
薑遠見張賢禮堅持,便道了謝,接受了張賢禮的好意。
有些東西自己可以不要,但彆人要為他去爭取,不管成與不成,都應心懷感激。
一行車馬入得城來,已是辰時,張賢禮在興州最好的酒樓大擺酒席,以感謝薑遠的汲水之恩。
不但薑遠被奉為上賓,就連那自稱是薑遠師父的神棍老道都被讓了上座。
張賢禮甚至連薑遠的家丁和侍女都專門接了過來,在下堂為他二人單開了一桌酒席,可見張賢禮確實打心底裡感謝薑遠。
薑遠不但解了興州的燃眉之急,還為張賢禮的政績添了濃厚的一筆。
首功自然是薑遠,但他張賢禮大膽采納薑遠的辦法,也能搏一個善納良策、勇於任事、慧眼識才的好名聲。
而且薑遠又是梁國公薑守業之子,薑遠在他興州立下大功,也有他張賢禮的一部分功勞,沒有他張賢禮的支持,也就沒有這水躍汲水器。
可以預見的是,梁國公一定會記住張賢禮的這個人情。
“張大人,在下還有一言進之。”薑遠已有些微醺,雖然大周的酒精度極低,但也架不住張賢禮和嚴景行的狂灌。
“哦?薑公子但講無妨!”張賢禮此時已對薑遠佩服至極,興州大旱已有解決的希望,懸著的心終算放下了,心情大好之下,不免得喝酒如飲水,此時已有些醉意,聽到薑遠的話,連忙放下酒杯傾聽。
薑遠道:“這大旱災變之象已成,人力所能乾涉的其實並不多,能做的也不過是儘力抗災罷了,但有些事物卻是可以提前預判的。”
張賢禮聽薑遠說得模糊,不明其意,拱手道:“不知公子此話何意,還望公子教老夫。”
薑遠道:“這旱災已成定局,所謂物極必反。如今有水躍汲水器緩解旱情,興州自然無礙。但大旱之後,必有大澇,張大人還得及早防範才是。”
“誠所謂有陽則有陰,世間萬物相資相倚。前有大旱,後必存大澇,道家夙知其理。”坐在一旁的老道抹了抹嘴角的油花,搖頭晃腦的又起了一幅神棍樣子道: